Classical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ignorance (孤独一剑), 信区: Music
标 题: 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19)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May 30 09:11:26 1999), 转信
第十三首《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30
在作品127后,贝多芬接下来写作的是A小调作品132四重奏,降B大调的这一
首虽是为俄国王子所写的第三首,但在出版时却是作为第二首,因此它的编号
成了130,反而在132A小调之前。这首作品开始写作于1825年3月,八个月后完
成,贝多芬在这时身体和精力都有所恢复,情绪也比较快乐幽默,应该说这首
四重奏是在他晚年不幸生活中最具幽默的一首,而其乐思的流露也是极其自然,
带有幻想的陶醉。在贝多芬的谈话笔记中,他称这首乐曲为“亲爱的四重奏”。
不知什么原因并未出席于1826年3月21日的该曲首演音乐会,而等候在附近的
小酒店里,直到他的朋友、四重奏第二小提琴首霍尔兹飞奔着去告诉他演出十
分成功,在听众的要求下又重演了第二和第四乐章,贝多芬说:“是呀,这几
段是精致的,但为什么不是大赋格重演?”最后乐章的大赋格极长,使听众和
评论家都感到困惑,一位出版商考虑到贝的性格,就以迂回的方式建议这首赋
格曲可单独成为一个作品,希望贝多芬另写一首终曲取代,贝多芬同意了,在
1826年11月,他带者病痛的身体,很快写出了从头至尾愉快而平静的终曲。
第一乐章 安静的慢板并不是个序曲,而是主题的一部分,它重复了多次,
并和其它材料结合在一起,快板同时带出了两个乐句,一个是跑动的十六分音
符,另一个是大音程跳跃的四分音符。该乐章的第三个动机,是由一提介绍的
象小瀑布式的下行音型,这材料来自慢板开头的大提琴声部第二主题由大提琴
在C弦的高把位单独奏出,松散的发展部包含了三个动机及慢板的片断。在结
尾处也是速度多变,有人描写这乐章说是帝王的尊严与玩笑并存。
第二乐章 急板 虽未标上诙谐曲,实际上是非常典型而丰满的诙谐曲,表
了现了贝多芬性格滑稽的一面,尤其是交替性的中段,小提琴的三连音音型里
坚持重复了54次,由于节奏上强调的是弱拍,f与p的交替就象是光线明暗的效
果,充满了戏剧化的紧张度。
第三乐章 设计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气氛,混合了愉快和忧伤,两小节引子后
中提琴在暗暗的低音区开始了阴沉的主题,大提琴的顿音改变了乐曲的性格,
使其转向了开朗。对比旋律是活波快乐的,第二次插段时一提奏出了叹息恳求
的旋律,此时二提的装饰音跳音却防止了它的过度悲伤,乐章其余部分基本是
自由的变奏,重复前面的材料,最后以明亮而感叹的和弦结束。
第四乐章 这首德国风格的舞曲也是这首四重奏中的第二首诙谐曲,第一部
分抓住了摇摆的节奏,是一种三拍子的德国农民舞蹈,中间部分也是乡村的舞
蹈风格,三个重复的音形成了突出的旋律,乐曲的展开和回复到开头的精巧安
排是特别有趣的。临近结束时旋律被拆成了片断出现,再次突出了幽默性格。
第五乐章 诗一般柔和的Cavatina(意大利语,意为短小的咏叹调),代表
了贝多芬内心的音乐。按贝多芬自己说这是创作于1825年夏天,当时他正处于
深度忧郁之时,他的朋友说贝多芬写这首音乐是含泪创作的:“他在精神上是
这样至诚,以致只要提起这段音乐,他眼泪就会涌出。”这首短歌是对苦恼不
能容忍的祈求,也是对快乐与和平的恳求,这是一首永不停歇的歌,一句连着
一句,一下子就把听众抓住,在乐曲第43小节处,贝多芬标上了“沮丧”,此
时小提琴停停歇歇地哭泣,心情十分沉重,最后终于得到了安慰,并在安慰声
中远去。
第六乐章 贝多芬以此曲代替了原来的大赋格,这是在1826年11月在他兄弟
的住处写的,是在他严重的腹痛间歇写成的,此病导致了他四个月后的去世。
中提琴开始的节奏象是吉它的伴奏音型,主题以微微的快乐开始,材料是从第
一乐章中的快板而来的,结束的节奏使人回想到这首四重奏的引子。
舒伯奇四重奏团在1826年12月介绍了这个新的终曲乐章,并于1827年4月重新
完整地演出了这首四重奏,但这已是作曲家去世后一个月的事了。
(待续)
--
Yesterday, all my trouble seemed so far away
Now, it looks as though they are here to stay
Oh, I believe in yesterday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music.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7.31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