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ignorance (孤独一剑), 信区: Music
标 题: 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23)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May 30 09:13:34 1999), 转信
第十六首《F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35
这是贝多芬所写的十六首弦乐四重奏中最后一首,从长度来说这部作品比
起前面的四重奏都要短得多,它与作品18之二,作品95同为贝多芬最短的三
首四重奏,不仅短,这首作品远不及前几首所具有的深刻思想和曲折的心理
轨迹。也许是贝多芬在深深投入很深的感情完成了前几部作品后很想改变一
下,因此这首乐曲就比较放松愉快。第一乐章和第四乐章几乎是十分流畅地
一笔带过,中间两个乐章很有特点,尤其是慢板乐章虽然不长,却也是贝多
芬这位天才表现思想深度的最具表现力的乐章之一,这里表明了这位大师对
生命的预感,不论如何,这是这位大师的最后一步作品,虽然作品130的终曲
也是写于1826年11月,而作品135是写于1826年8月,至10月30日结束,并于
1827年9月出版,到1828年3月初演,这几乎是贝多芬死后一周年。
第一乐章 乐章开头是温暖的会话式的,第一主题有五个小动机,每个动
机都有自己的个性,就象朋友们自己的谈话,这样运用动机的复调风格似乎
是作者未化多大力量轻挥而成的,多变的主题因素却隐藏着无限丰富的想象,
这里要指出的是在最初的56小节中,主题的花样已有半打,它不是基于旋律
的发展,而是动机本身的对比,几乎每个动机都很重要,展现了智慧的创造,
这类动机都并未建立起一个象作品131或132那样慷慨激昂的高潮,它只是保
持着活波的性格直至最后。
第二乐章 这是真正的诙谐曲,很有光彩,它由点式的切分音,结合各个
声部独立奏出的交错的节奏组合,具有极大的推动力,这里很难说哪个主题
是最主要的,是大提琴短促而有力的节奏音型,还是一提琴的切分旋律?中
段由下面三声部奏出的反复四分音符为基础,小提琴音阶式地升起,在跨越
四根弦的大幅度音域内大跳大蹦,几乎是象杂耍般地不顾死活地跳跃,然后
出现了先前曾出现过的节奏动机,该动机竟反复47次之多,这是很不寻常的,
这动机是那样顽固地坚持着,几乎形成一种近乎破坏性的力量,当时有的评
论家认为是否贝多芬在生病,神经出现了障碍?但这对后世的作曲家却产生
了极大的影响,有的作曲家甚至重复上千次来表达某种持续的力量。
第三乐章 这个非常短的乐章是一首自由变奏曲,有一种特别高贵深刻的
意境,贝多芬标上:“悦耳而宁静的平和的歌,简朴,亲密。”从大提琴开
始一个个乐曲进入组成了降D大调主和弦带来了某种神秘的悬念,崇高庄严
的旋律和祷告的虔诚,当渐强时,气氛逐渐变化,强调了短的动机,休止的
间歇出现了对光明的希望,以步步上升的旋律,缓慢而悲痛,有一种衰老的
感觉,但又是一种超脱尘世的升华。
第四乐章 这乐章的出名,是因为它成为音乐史上一个未解的难题,它的
出版稿与贝多芬的手稿是矛盾的,该乐章标题为“必须这样吗?”然后回答:
“必须这样,必须这样”。这段对话意味什么就有种种不同的解释,有一种
说法就是这样的:贝多芬不愿意将作品130的乐谱给D先生,因为他未出席该
曲的首演音乐会,此人请贝多芬的朋友霍尔兹从中调解,霍建议让他付给出
版商50先令,D问:“必须这样吗?”霍回答:“必须这样”。当霍将此事讲
给贝多芬听,贝大笑并记下这段对话,还为它写成一段卡农,后来又扩展了
这段音乐材料放入这首终曲。
开始以慢速、沉重的音色由两个低音乐曲提出问题,然后进入了有力而喜
悦的乐句,两把小提琴传递着交错回答,第二主题象是一首维也那街头小调,
造成幽默的效果,好象贝多芬在大笑自己,也笑听众这样严肃地研究这古怪
的“困难的决定”的难题,也许,这也是贝多芬以胜利的喜悦来迎接死亡的
态度了。
(待续)
--
Yesterday, all my trouble seemed so far away
Now, it looks as though they are here to stay
Oh, I believe in yesterday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music.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05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