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ignorance (孤独一剑), 信区: Music
标 题: 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24)[全文完]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May 30 09:14:11 1999), 转信
从海顿的作品33号到贝多芬的作品135,其间共是45年,这是弦乐四重奏史
上第一个收获的时期,产生了许多伟大的作品,包括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和舒伯特。但历史上许多艺术作品有时在当时并未为人接受,也未广泛传播,
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便是如此,当时它们被认为是“难懂的,古怪的,技术
上难以实现的”。而今天,它们被毫无争议地看成是室内乐领域中达到的最
高成就。《大赋格》的不和谐音响在今天任何作品中都可以听到,而马勒认
为《大赋格》中的节奏安排比本世纪的许多作品还要精细。
我们不应有这样的印象,好象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在19世纪是完全不被人
接受的,事实上它们引起了许多杰出作曲家的注意:柏辽兹和勃拉姆斯多次
在写文章中提及,瓦格纳认为《升C小调四重奏》“揭示了另一个世界”。马
勒更主张将《大赋格》用乐队来演奏,他认为“只有四个人是太不够了”。
贝多芬自己对此是有预见的,当一次报纸上说他的四重奏未受欢迎时,他只
简短地说:“总有一天,它们会受到欢迎。”
贝多芬在最后一年中曾有庞大的工作计划:他曾准备写以BACH为名的序曲,
也在笔记中写下了《第十交响曲》的主题,准备考虑以歌德《浮士德》写歌
剧,还准备为赞助人华夫梅因写一首安魂曲,但这些都未实现,如何解释贝
多芬将最后几年全部献给弦乐四重奏写作?是否因为弦乐四重奏这种形式对
一个与外界隔绝,近乎超脱尘世的老人更为合适?据贝多芬的朋友霍尔兹认
为,贝多芬对弦乐四重奏是充满了无穷尽的想象的,在完成俄国王子委托的
三首四重奏后,他迫不及待地又写下了升C小调和F大调的两首,也正是由于
他的朋友们组成的四重奏能及时演出,贝多芬的创作才会受到鼓舞,这些成
员熟悉他的风格,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仍然与他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贝多芬晚期四重奏始终是音乐学家们讨论的题目,但奇怪的是人们对作曲
家本人的想法却不太注意。有一次当有人说降E大调四重奏是献给俄国王子三
首中最好的一首时,贝多芬说:“每一首都有它自己的性格,艺术发展的要
求我们是不能拒绝的。”这几句话帮助我们认识到,他是相信技术的不断创
新的,他认为原始的想象是艺术创作的最高目标。他要求艺术要有个性,这
一观点与浪漫排的美学基础是有相似之处的。
晚期四重奏并没有标题,这些作品有没有隐藏才在后的文字背景呢?音乐
学家马克思曾认为,贝多芬这些作品是受到世界文学、诗歌、小说的影响的,
他推测《降E大调四重奏》是对莎士比亚《温莎快乐的妇女们》的印象,降B
大调则反映了莎翁另一部作品《仲夏夜之梦》,升C小调则是《哈姆雷特》,
而《大赋格》则是受到歌德《浮士德》的启示,这些推测显然是主观的,并
没有足够的依据。但显然,贝多芬是熟知莎士比亚和歌德的。
许久以来,许多四重奏组为贝多芬的晚期作品作为演出的保留曲目,也由
于它们的演奏,人们逐渐熟悉这些作品,这其中有费迪南、大卫,约阿希姆,
维厄当,维尼亚夫斯基、奥尔等著名的小提琴家们所领导的四重奏组,当时
被认为极为困难的技术也被克服了,这使人们能够更加完美地欣赏这些作品,
并为之激动,为之感动,为之沉思,成为后世人取之不尽的营养库。在目前
我国的条件下,能完整地听到贝多芬的全部四重奏作品是不容易的,好在现
在激光唱片已经比较普遍,录制贝多芬四重奏全集的也有近二、三十组,其
中我特别推荐“阿玛迪乌斯”、“意大利”和“布达佩斯”等老牌的欧洲四
重奏组,象“阿玛迪乌斯”的首席小提琴家布朗宁从12岁起就一直跟着老师
学习贝多芬的四重奏,而他的太老师当年就是在贝多芬的亲自指导下演奏这
些乐曲的,这代代相传的维也那传统肯定是更接近贝多芬精神的。
(全文完)
每当看完一些好的文章,就有一种想和大家共同分享的冲动。其实任何语言
文字对音乐的描述都是贫乏的,片面的。永恒不变的唯有音乐本身,需要依
靠耳朵去细细品味。本文全文摘自《音乐爱好者》(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年第1期到1998年第3期。作者:丁芷若
--
Yesterday, all my trouble seemed so far away
Now, it looks as though they are here to stay
Oh, I believe in yesterday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music.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9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