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lees (奔涌的星空), 信区: ClassicMusic
标  题: 俄罗斯的民族歌手--柴科夫斯基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5月20日15:48:05 星期天), 站内信件

柴科夫斯基

              (Peter Il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我全心全意地渴望我的音乐传播开去,渴望有
                    更多的人喜欢它,从它的里面得到安慰和支持。

                                    ——柴科夫斯基

    柴科夫斯基,中国人亲切地称他为“老柴”,一个外国的艺术家得到如
此亲昵的称呼的大概别无他人。他的音乐雅俗共赏,许多优美的旋律朗朗
上口,人们不禁为他的创造力而惊叹。音乐是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柴科
夫斯基的音乐出自他那饱受痛苦折磨着的心,他把心底的哀怨和呼喊埋藏
在他那优美的旋律里。

    柴科夫斯基是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他一生都在追求着爱、幸福、善
良和美好,但却不断地失落、惋惜和绝望。他不象贝多芬一样以英雄主义
的气概去抗衡,却有着背负十字架的受难精神。他执着地追求幸福,可美
好对于他来说总是那么地短暂;对这些短暂的美好回忆、怅惘、伤感,成
为他痛苦的内涵。这种痛苦的体验,对于他的个人生活是不幸的,但却是
他艺术创作的巨大的精神财富。他音乐中的叹息的音调,痛苦的挣扎,他
以最易感的神经触动着的种种的忧郁和哀伤,使他享有音乐中的“悲剧诗
人”的称号。

    柴科夫斯基二十三岁才正式决定以音乐创作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他
崇拜莫扎特,他赞叹道:“这个阳光灿烂的天才,他的音乐只需想起来,
就足以使我感动得流泪!”但柴科夫斯基并没有向欧洲的音乐屈膝,他的
作品充满着俄罗斯的气息。柴科夫斯基自己曾说:“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
俄罗斯人。”他的作品中有着俄国的粗犷、豪放、强劲、热情,音乐亲切
而质朴,带有一种博大深沉的苦难气质,这些都是俄罗斯的特质。俄罗斯
民族能歌善舞,民歌不仅数量多而且旋律优美。俄罗斯人在这样的环境中
生长,每个人都会歌唱,却很少有人能以此为主题展开,创作出大规模的
曲子。柴科夫斯基酷爱民间曲调,经常去乡村汲取素材。他的许多著名的
作品,如《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二交响曲》、《如歌的行板》等等都
借用了民间歌曲的旋律。同时也正因为他熟知欧洲的古典音乐,才有可能
把俄罗斯式的情感和向往与优秀的音乐形式结合起来,创造出伟大的作品。
托尔斯泰在听到他弦乐四重奏中的《如歌的行板》时,曾感动得泪流满面。
这位伟大的作家情不自禁地说:“我听到了我们那忍耐着的、受着苦的人
民的灵魂了。”

    柴科夫斯基一生心路坎坷。他具有非凡的音乐天赋,但乐坛上的人们
却时常不理解他。他把《第一钢琴协奏曲》献给他所尊敬的大师鲁宾斯坦,
大师却拒绝演奏;他把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献给他所敬爱的欧艾教授,教授
也拒绝接受。他糊里糊涂地跟他的一个女学生结了婚。他憧憬的是理想、
爱情、事业,而她所追求的则是浮华、虚荣、庸俗的生活和无目的的享乐。
无恋爱的婚姻虽然短暂,却几乎使柴科夫斯基陷入精神分裂的境地,以至
企图自杀。冯·梅克夫人(一位女富孀)把他解救出来,让他游历西欧各
国,摆脱世俗的纠缠。梅克夫人与柴科夫斯基之间有一段传奇般的故事。
他们的第一次通信,是在1876年,梅克夫人是作为“施主”向他“订货”
的。此后的十四年里,她资助他,鼓励他,却一直避免面对面的接触(虽
然有过两次坐在马车上的偶然邂逅)。两人一直以书信的方式进行着往来。
梅克夫人是柴科夫斯基精神上的挚友,她了解他,理解他,并以其特有的
女性关怀,唤起音乐家的乐思。因为她,柴科夫斯基发挥了无比的创造力:
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与贝多芬、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的作品并称
为“四大小提琴协奏曲”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题献给梅克夫人的交响曲
等,都是在此期间完成的。然而同梅克夫人的交往最后也并没有使我们的
音乐家得到持久的幸福。1890年,梅克夫人突然伪称破产了,中止了对他
的经济资助,同时也停止了书信往来,这对性格敏感、易受沮丧情绪影响
的柴科夫斯基无疑是个十分沉重的打击。两年之后,柴科夫斯基因饮用不
洁之水而死于霍乱。弥留之际,他还发着呓语,唤着梅克夫人的名字。

    就在他去世的十多天前,他在彼德堡亲自指挥了他的《第六交响曲》
的首演。正如斯塔索夫说的:“这部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最崇高、最无可
比拟的作品。他有力地、惊心动魄地表达了一个人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所
经历的苦难,逐渐熄灭的希望,失掉一切的凄凉、悲恸……”

    虽然柴科夫斯基在很多作品中都表现了痛苦、挣扎和无奈,但同时他
又在每一部作品里表达着他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对以往幸福时刻的深
情追忆。那种对幸福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深深地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柴科夫斯基1878年2月在圣雷莫给梅克夫人的信中写道:

    您问我是否经历过非柏拉图式的爱。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如果
问题提得稍为不同一点:有没有感到完满的爱的幸福,那么答案就是没有,
没有,第三个没有!我认为您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在我的音乐里寻出来。
如果问我有没有明白爱的力量,那么,我可以回答,有的,有的,有的,
因为我曾不止一次地竭力在我的音乐中表现出爱的喜悦。成功了没有,我
不知道,或者说,我应该让别人去判断。我绝对不同意您的意见——您认
为音乐不能完全表现爱的感情。刚好相反,只有音乐才有这样的力量。您
说需要用语言,不是的,仅仅用语言是不够的,当语言没有力量的时候,
更雄辩的语言(音乐)就全副武装地跑来了。表现爱的这种形式,它的机
能是音乐所独占的,虽然诗人也依循着这道路。语言在诗的形式中已经不
再是简单的文字:它们已经变成了音乐。说这一类的诗不是文字而是音乐,
最好的例证就是:当您细心地把它当作文字而不是当作音乐来诵读时,那
些诗句就差不多没有意义。然而实际上它们不仅有意义,还包含着深思—
—不仅是文字上的,而且是纯粹音乐上的。我很高兴您把器乐评价得这样
高。您所谓文字常常伤害了音乐,常常把音乐硬从不可量度的高处扯下来,
这是绝对正确的,而且我常常深切地感到这一点——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
作器乐曲比声乐曲得到更好的结果的缘故吧。

    下次再谈,我亲爱的朋友。常常——毫无夸大地说:每一分钟——我
想着您,而且我以一个热爱着的心灵的全部力量,祝福您得到一切的幸福。
祝您十分愉快。……


--

--
降龙十八掌秘要:
亢龙有悔   飞龙在天   龙战于野   利涉大川   鸿渐于陆   突如其来
或跃在渊   神龙摆尾   见龙在田   潜龙勿用   战龙在野   履霜冰至
震惊百里   双龙取水   鱼跃于渊   损则有孚   密云布雨   旱乘六龙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7.3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94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