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anslot (衰衰网虫─→颓废书生·转型中......), 信区: ClassicMusic
标  题: 顾尔德传奇(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5月16日10:23:04 星期三),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usic 讨论区 】
【 原文由 ignorance 所发表 】


    顾尔德 (Glenn Gould)传奇从他出生时就开始。

    1932年 9月25日他出生在加拿大多伦多的一个音乐世家,
    从他优秀的音乐家血缘关系来看,顾尔德注定此生要为音乐奉献。

    外曾祖父是大名鼎鼎挪威作曲家葛利格的表兄弟,父亲是业馀小提琴家,
    母亲则擅长钢琴与管风琴,十岁以前母亲是他唯一的钢琴老师。

    可能是遗传的关系,天秤座的顾尔德从小即展现音乐长才,三岁拥有视谱能力
    和绝对音感,五岁起开始为亲友作曲并弹奏自己的创作,六岁时已经在演奏会上
    与名钢琴家霍夫曼 (Hofmann Josef Casimir,1876-1957) 同台演出。

    天才是九十九分努力与一分天赋,小顾尔德的才华并非凭空而来的。

    与他同年的邻居也是加拿大著名作家福尔弗 (Robert Fulfor)九岁时就记录下
    顾尔德异于常人的童年往事:

    「虽然葛连还是个小孩却完全孤立,每天没命似地工作想要成为伟人,
    他对音乐有深厚情感和热情且完全投入,知道自己是谁清楚未来要走的路」。

    顾尔德十岁进入多伦多音乐学院学习钢琴、管风琴、理论作曲等课程,
    两年后毕业并赢得了基凡尼斯音乐节 (Kiwanis Music Festival) 钢琴奖,
    隔年通过皇家音乐学院检定考试取得职业演奏文凭,
    1945年十四岁时再度通过音乐理论学科考试,荣获皇家音乐学院最高荣誉。

    在皇家音乐学院音乐会上首度公演,弹奏贝多芬第四号钢琴协奏曲,顾尔德
    自信满满地说他几乎不需要准备,因为他已把许纳贝尔录音听的滚瓜烂熟,
    隔年再以相同曲目与多伦多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乐评形容当时排练情形说:

    「一个小孩坐在钢琴前,身旁坐满教授,与乐团谈论音乐时宛若贝多芬权威」。

    1950年顾尔德接下 CBC广播电台工作,开始他漫长广播生涯。

    1955年 1月首度在纽约登台演出巴哈的「郭德堡变奏曲」造成轰动,
    哥伦比亚公司当下决定跟他签约,同年 6月录下著名「郭德堡变奏曲」,
    这个录音在当时引来不少话题,顾尔德「怪怪的」传奇也就从此传开。

    纽约 6月是个大热天,顾尔德却身穿大衣、戴围巾、帽子、手套到录音室,
    演奏前还将双手放在热水中浸泡二十分钟舒缓调整情绪。

    上场时自备可调式座椅,调整到理想高度与倾斜度后才神情自若的演奏,
    但可能因为椅子调得太低,以致他双臂下垂手掌几乎贴到琴键,
    加上他不时闭眼噘嘴的表情,真可说是「丑态百出」。

    顾尔德演奏时偶尔会跟著旋律哼唱,这造成录音师极度困扰,调整机器老半天
    才把这位怪才的「歌声」降到最低,完成后他会聆听刚录好的带子,听著听著
    双手挥舞起来陶醉于音乐的世界里,此刻控音室里的人也正忙著讨论咖啡加不加糖
    跟奶精呢!

    尽管当时唱片公司发表的宣传「定装照」引发很多争议,这张专辑却赢得满堂彩,
    销售量扶摇直上并马上窜升为「Best Sell」。

    古典乐坛像他这样甫推出首张专辑就大卖的恐怕很少见。

    此后他陆续为哥伦比亚公司灌录将近70张专辑,并坚持不重复录制相同曲目原则。

    1957年顾尔德开始欧洲巡回公演,第一站来到前苏联并停留两周,
    时值美俄双方交恶冷战时期,他是第一个前来举行公演的加拿大音乐家。

    1960年顾尔德出现在美国电视节目上与伯恩斯坦合作演出。

    有一回演奏布拉姆斯的作品,伯恩斯坦为了解释顾尔德「与众不同」的诠释方式,
    特地在表演前向观众解说好几分钟,强调他是一位「有思想的钢琴家」,
    从此顾尔德成为广播及电视的常客,整个六○年代多与观众在「空中」相会,
    现场演奏相对也就减少了。

    1964年 4月10日在洛杉矶的一场音乐会后,他正式宣布告别音乐会舞台,
    为何一个年轻的钢琴家在演艺事业颠峰时突然不再举行现场演奏会呢?

    主要有下列几个原因:

    首先他对于演奏会「一次定生死」评论很不以为然,他说:
    「音乐会一旦开始,即使自己不满意也得勉强撑到最后,这是自我欺骗的行为」。

    其次大家都知道顾尔德有许多怪癖 (包括哼唱、戴手套、挑剔钢琴等),
    现场演奏时势必受到很多限制以致无法尽情发挥。

    另外还有一点和他的巡回公演有关,由于繁重演出有碍于他发展其他的兴趣,
    顾尔德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位全职钢琴家,他还从事写作、广播、作曲、指挥等
    工作,对于新录音技术也抱持极高的兴趣,演奏会只会把他的时间绑得更死。

    总之他觉得在录音室里录制音乐要比现场表演强太多了!

    告别舞台后顾尔德选择以「孤独的存在」与观众保持距离,透过录音广播和写作
    与观众交流,这是一种更大幅度的「自我曝光」,录音广播的传播力量远超过
    每年寥寥数场现场音乐会。

    顾尔德的人生哲学往往表露在他的广播节目「北方意念」(The Idea of North)里,
    对他而言北方代表了「孤独」、「独立」、「理性」、「勇气」、「逃避」、
    「灵性」、「毅力」、「守法」、「正义」,以及「和平」。

    顾尔德去世前一年突然打破自己「不重复录音」的戒规, 重回26年前
    首度录制「郭德堡变奏曲」的纽约录音室,再次灌录巴哈「郭德堡变奏曲」。

    顾尔德对于前后两次录音虽有一样的认同感,但在诠释方面却有本质上的不同。
     (全集里收录的「郭德堡变奏曲」是后来八一年的第二次录音版本,
    第一张第十三轨 1-5主题与变奏)

    他不将变奏曲视为独立分离的练习曲而认为是一个更大的整体,
    他们是由许多具有相同节奏、脉动、和声,及意识型态成分所构成的完整作品。

    顾尔德会破例重录「郭德堡变奏曲」在于他对乐曲认知上的成长,他体会到
    26年来录音技术进步神速,值得打破往例踏进录音室重新灌录,可见他无时不在
    注意时代脉动愿意尝试新事物.

    「怪才」、「隐士」、「独行侠」

    无论大家用什么眼光看待,他却是位很清楚自己个性懂得自我实现的艺术家,
    对于世间的红尘俗事他选择做旁观者而非参与者。

    1982年10月 4日顾尔德在多伦多因中风去世。

    直到去世前顾尔德还持续和许多支持关心他的乐迷朋友们保持联系,
    这些乐迷朋友也最了解顾尔德平实生活的一面,形容他:
    「温文」、「仁慈」、「风趣」、「魅力」、「温情」、「忠诚」。

    如果人的个性有如音乐调性的话,那顾尔德就是「f小调」,因为那是
    「有点忧郁、介于复杂与稳定、正直与放荡、灰色与彩色之间的调子」。

    他的艺术风格特异独行,私底下却是个没有架子的艺术家、乐迷们的好朋友,
    不折不扣的实践家,短短50年生命几乎全贡献给音乐,用录音实践理想。



--
                                                                                
               Yesterday, all my trouble seemed so far away                     
                     Now, it looks as though they are here to stay              
                          Oh, I believe in yesterday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music.hit.edu.cn]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lanslot.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21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