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YID (....yy.......), 信区: ClassicMusic
标 题: 李斯特作品(2)(zz)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5月29日00:27:45 星期三), 转信
交响诗《前奏曲》 作于1848年,于1854年首演,并由作者亲自指挥。“交响诗”
这一体裁,正是李斯特首创的,而 这部交响诗,又是李斯特十三部交响诗中最著
名的一部。 这部交响诗的标题,是从法国诗人拉马丁的诗篇《诗的冥想》中借用
的。其内容是:“在死亡的 一刹那,那无名的歌曲庄严的第一个音,我们的一生
不就是它的一系列前奏曲吗?……”虽然本曲 与原诗存在着内容上的联系,但李
斯特和拉马丁的作品在思想方面有着原则上的区别。李斯特肯定了 人生,在交响
诗中所表现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探求。经过风暴、艰辛、斗争、悲伤
后, 进一步肯定了人的力量的伟大,肯定了光明的前景。而拉马丁的原诗则认为
人生是走向死亡的一系列 前奏曲,其人生态度是消极的。 乐曲的引子由两个拨弦
和音开始,在C大调上由柔和的弦乐奏出,好象是在发问:“人生的旅程 将是如何
呢?”这就是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可以清楚地看到引子来源于主题,好象是在描写
伟大而自豪 的人类形象:人生是庄严、坚毅、伟大而又不平静的(片段1)。 副
部主题那丰满而又轻快的圆舞曲式旋律,是用来描写爱情的。这一主题温柔而真挚
,代表着 “每一个生命的曙光”。这是春天的信息,是人生美好的愿望和情思的
真诚吐露(片段2)。 发展部描写的是“生命的风暴”。生命之舟迎着狂风暴雨驶
向光明的彼岸,暴风雨越来越大, 人类的生命之舟顽强地与之搏斗。暴风雨终于
逐渐平息下来,双簧管温柔地奏出平和的旋律,好象是 在回忆爱情。 最后是主部
主题再现,音乐雄伟、壮丽、好像是以极大的信心和热情来迎接着未来(片段3)
。 李斯特在这部作品里,将奏鸣曲和变奏曲式结构相结合,揭示出他自己对生活
的热爱和对乐观主义 的歌颂。
李斯特练习曲
李斯特 (Frans Liszt 1811-1886)出生于德国, 但却始终认为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
匈牙利人, 在钢琴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因为他是第一个把技巧融入乐曲中的人
(在他之前人们认为最难的技巧是音阶).同时他也是交响诗的创始者, 作风随兴,
不分乐章, 影响浪漫派作曲家甚钜 (例如: 使用全音音阶及模仿水声; 鸟鸣...
etc).
被称为 "钢琴魔王" 的他拥有跨 12-13度的大手及犀利的技巧, 著有 "超技练习曲
"十二首,"帕格尼尼练习曲" 六首, 除了爱之梦这首脍炙人口的名曲外, 尚有 "B
小调奏鸣曲", "匈牙利狂想曲", "佩脱拉克十四行诗",交响诗 "匈奴之战", "降
E大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 "巡礼之年", "四首钢琴曲", "演奏会用练习曲 (两系
列)"等等近千首的作品, 是位多产的作家.
早期的作品多被指为 "炫技",甚至有些曲目当时根本没人弹得出来 (经修改后即为
"超技练习曲"), 其中 "狩猎"; "鬼火" 属于超技练习曲中最出名的两首,"狩猎"更
常常在演奏会担任压轴, 至于 "鬼火" 所要求的颤音技巧更不知筛选了多少演奏家
,再者像 "魔鬼圆舞曲" 中有一段, 即使是钢琴改良后的今天, 许多钢琴家也不得
不被迫更改谱上的弹法, 而改用较容易的方式.
"钟" 为帕格尼尼练习曲的第三号, 此曲原本为帕格尼尼所写 "随想曲" 中之一首
,原来李斯特在师事彻尔尼时, 偶然去听了一场帕格尼尼的演奏会, 立刻为他高超
的技巧所吸引 (当时帕格尼尼被誉为小提琴魔鬼),于是立志成为钢琴界的帕格尼尼
, 从此
致力于研究 "音响" 的问题, 改编于 "随想曲" 的 "钟" 便是此时的佼佼之作,此
曲为变奏曲式, 拥有八至十六度的困难跳跃, 连续敲击同一音 (在李斯特时代,钢
琴尚未改良击弦时, 此技巧非常之困难),单手同时弹旋律及颤音, 及李斯特的招牌
--八度音群等, 若非技巧充份的人, 恐怕......
喜欢李斯特风格的朋友可参考拉扎贝尔曼(Lazar Berman)排山倒海势如破竹的演奏
,阿劳的也不错, 阿劳还没录制超技曲之前, 一般乐评都不看好, 认为阿劳那种演
奏型不适合这种曲目, 结果却出乎意料, 大家公认阿劳演奏得非常的好, 甚至还得
奖呢!
--
记忆是相会的一种方式
忘记是自由的一种方式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1.96.233.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91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