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ignorance (孤独一剑 之 最后的寒冷), 信区: Music
标  题: 中国与西方传统音乐的创作思维比较(5)
发信站: 紫 丁 香 (Wed Dec  8 15:07:55 1999), 转信

2-1. 西方传统审美观念
    在西方人看来,这个大千宇宙既然是可以被了解的,因此审美的
任务是帮助人们认知这客观世界,这就造成西方艺术重再现、重摹仿
的倾向。“维妙维肖的图像看上去能引起我们的快感。”(亚里士多
德)。在再现艺术门类中有血有肉地精确塑造形象始终是最正宗的传
统。从公元前5世纪米隆(Myron,480-440 B.C)的《掷铁饼者》及
已被作为艺术象征的《米洛的维纳斯》,直至本世纪的雷诺(P.A.Renoir,
1841-1919)或列宾(1844-1930),有大量的杰作可以让博物
馆的讲解员津津乐道地向我们解释,其肌肉与衣褶的刻画如何逼真,
色彩与明暗的运用又如何细致。在诗歌领域里我们记得荷马(Honmeros,
公元前9-8世纪)史诗《伊利亚特》中对战争场面的精彩描绘,
但丁(Dante,1265-1321)对地狱与天堂的细致刻画,倘若把与但丁
同一时期的中国南宋诗人文天样(1236-1285)作对照,我们发现后
者作品中更多的是抒发和议论。即便是表现艺术门类中,用抽象的音
响材料去描绘形象的构想始终诱惑着作曲家们从跟内雅堪(Jannequin,
1485-1560)的《马里昂之战》到德彪西的《大海》,这种企图一
直没有停息。
    西方艺术又是重感性、重宣泄的。“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
然流露”,英国诗人华滋华斯宣称。感即快感的主张被更多的理论家
们论证。在表现艺术中感情发展的清晰、高潮的持久饱满等就成了当
然的评判标准,从巴赫到斯特拉文斯基,我们很难想象从其间三四百
年的音乐作品中找出一部没有情感起伏升腾、没有淋漓致尽高潮的例
谱。静态的绘画雕塑亦努力表现出作品的情感。古希腊雕塑《拉奥孔》
的痛苦、德拉克洛瓦(Delaeroix,1789-1863)在《自由领导人民》
中的革命激情、在鲁本斯(Rubens,1577-1640)那些色彩浓郁的
油画中散发的强烈欲望气息和罗丹(Rodin,1840-1917)《加莱农民
起义》所凝聚的浑重的戏剧性,在西方艺术史上都堪称是杰作。即使
在没有人物出现的风景画图里,例如西施金(1832-1898)的《俄罗
斯森林》与布克林(Bocklin,1827-1903)的《死亡岛》(拉赫马尼
诺夫曾为它作有一阕同名的交响诗),前者是对故乡的深情眷恋与歌
颂,后者却是忧郁消极的情感笼罩,欣赏者站在这些画前亦为自己感
情能与之共鸣而感到满足。



--
                     天空是蔚蓝的。                                             
                     蔚蓝的天空中,有一只快乐的鸟儿在飞翔.....                  
                     这样的世界是美丽的,                                       
                     这样的生活是值得赞美的!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music.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6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