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ongyun (冬云), 信区: ClassicMusic
标 题: 弥撒曲和安魂曲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8月05日20:20:41 星期天), 站内信件
弥撒曲是天主教弥撒祭曲活动演唱的歌曲,是宗教音乐中一种重要的体裁。
弥撒祭曲活动分为“普通弥撒”和“特别弥撒”两部分。普通弥撒所演唱的词
与曲均固定不变,特别弥撒则根据教会所日历或婚丧等仪式而有不同。
弥撒曲的歌唱部分由唱诗班担任,曲调最初用节奏自由的单声素歌[泛指欧洲
中世纪(500-1450)无严格节拍的单声曲调,包括格里高利圣咏、安布罗西对咏、
法国天主教圣咏(gallican chant)、莫萨拉布圣咏(mozarabic chant)等各种
欧洲古代宗教歌曲及与此类似的世俗歌曲。]。语言部分由神职人员用特殊的“平
音调”(monotone)朗诵。按照传统习惯全部用拉丁文(1960年后教会才准使用各
民族语言的译本)。记谱沿用中世纪使用的四线纽姆谱。
在普通弥撒中演唱的弥撒依次为:1、“慈悲经”(Kyrie);2、“荣耀经”(
Gloria);3、“信经”(Credo);4、“圣哉经”(Sanctus);5、“羔羊经”
(Agnus dei)。在特别弥撒中演唱的弥撒曲主要包含“进台经”(Introitus)、
“升阶经”(Graduale)、“阿莱路亚”、“奉献经”和“圣餐经”(Communio)
。
用作普通弥撒和特别弥撒活动的曲调虽多,但常用曲调仅20余种。在一整套弥
撒曲中,这些曲调仿照套曲曲式组织而成,并且只用一种调式。
弥撒曲的类型很多,例如在参加弥撒活动的神职人员较多的普通弥撒中,音乐
较为完整和精致的弥撒称为“大弥撒曲”(high mass)或“庄严弥撒曲”(missa
solemnis),反之则称为“小弥撒曲”(missa lecta);以特殊目的的进行奉献
的活动中演唱的弥撒曲称为“奉献弥撒曲”(votive mass);在没有朗诵也不举
行仪式而只有歌唱的弥撒活动中演唱的弥撒曲称为“音乐会弥撒曲”(concert
mass)。
欧洲自13世纪以来,作曲家多为普通弥撒创作弥撒曲,但也有为属于特别弥撒
曲的安魂弥撒活动创作的安魂弥撒曲。起初,作曲家仅谱写个别的段落,马肖为法
皇查理五世加冕而作的《圣母院弥撒曲》(1350)是第一部完全由作曲家谱曲的四
声部合唱作品。16世纪帕莱斯特里纳所作的《教皇马尔切利弥撒曲》(1567)则是
无伴奏合唱高峰时期的典范之作。17世纪以来弥撒曲得到发展并加入器乐,和声也
有新的尝试。例如J.S.巴赫所作的b小调弥撒曲,BWV232(1749)。其后德、奥作
曲家在这方面有不少贡献,例如贝多芬所作庄严弥撒曲,Op.123 (1823);布鲁
克纳所作弥撒曲,f小调(1871)等。近代作曲家例如柯达伊、斯特拉文斯基等,
则以新的风格写下这一体裁的作品。
安魂曲又被称作“追思曲”、“慰灵曲”,它是一种特殊弥撒曲——安魂弥撒
曲(requiem mass),是用于基督教悼念死者的祭奠仪式中演唱的合唱套曲,由普
通弥撒曲删除情绪欢快的“荣耀经”和“信经”、代之以“愤怒之日”(dies
irae,拉丁)、“永恒的光辉”(lux acterna,拉丁)等曲组成。莫扎特K626号
作品就是一部著名的安魂曲。近现代的安魂曲不论在题材内容、文字形式还是戏剧
性手法方面,常常超越宗教的范围,并由大型管弦乐队伴奏,例如布里顿所作的《
战争安魂曲》(1961)。
--
心如湖水,波澜不惊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es.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2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