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ongyun (冬云), 信区: ClassicMusic
标  题: 卡农和赋格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8月05日20:23:21 星期天), 站内信件

卡农原来的意思是“规则”,在音乐上是指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它的特点是
:各个声部有规则地互相模仿。也就是后面的声部按一定的时间距离依次模仿前一
声部的旋律。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叫做“卡农曲”。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的轮唱曲
就是卡农曲的一种。

    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前半部分是齐唱,后半部分
是二部轮唱,第二声部隔开一小节模仿第一声部的旋律,两声部此起彼伏,前呼后
应,表现出一种浩浩荡荡的气势,生动地刻划了活跃在万山丛中、出没在青纱帐里
的抗日健儿的高昂斗志和豪迈气概。

    轮唱是以相同的高度模仿同一旋律的卡农,此外,还有把旋律移高或移低到各
种不同的高度进行模仿的卡农,也有反行模仿的卡农,把旋律的节奏扩大一倍或缩
小一倍进行模仿的卡农,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卡农。

    巴赫写过一首古钢琴变奏曲,叫做《戈尔德堡变奏曲》,包含一首咏叹调和三
十个变奏,其中第3,6,9,12,15,18,21,24和27变奏都是卡农,除了第3变奏
是同度卡农外,其余八个变奏,依次把旋律移高或移低2度到9度进行模仿。现以其
中的第6和第12变奏为例。第6变奏是移高二度进行模仿的卡农,包含三个声部,上
面两个声部互相模仿,下面一个声部是不进行模仿的自由声部。第一声部隔开一小
节把第二六部的旋律移高二度进行模仿。

    这种移高或移低二度进行模仿的卡农,叫做“二度卡农”。

    第12变奏是四度反行卡农,也包含三个声部,低音部也是自由声部。

    所谓四度反行卡农,是说模仿声部把原来的旋律移低四度,并且采取反向的进
行。也就是说,原来的旋律向下二度,模仿声部就向上二度,原来的旋律向上二度
,模仿声
部就向下二度,以来的旋律向下四度,模仿声部就向上四度。反行的旋律就象是原
来旋律的水中倒影,所以这种卡农又叫“倒影卡农”。

    卡农可以用作小型乐曲的独立形式,也可以作为较大的作品中一个组成部分。
海顿的d小调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是一首优美生动的小步舞曲。其中第一部分是形
式非常严谨的卡农,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隔开八度齐奏,合成第一个声部;中
提琴和大提琴也是隔开八度齐奏,合成第二个声部。第二声部隔开一小节严格地模
仿第一声部的旋律,象影子跟着人一样。两声部演奏的是同一个旋律,但始终参差
一小节,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和谐的结合。

    比才作曲的《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中的《洛朗多尔舞曲》第一部分,采用了
法国普罗封斯地方的一首圣诞歌曲《三王进行曲》作为主题。主题庄严宏伟,和声
丰满,用主调音乐的写法,由全部乐器奏出。紧接着用复调音乐的写法来发展这个
主题,构成了两声部的八度卡农,旋律先由双簧管、单簧管和小提琴齐奏,两拍以
后,大管、圆号、中提琴和大提琴把旋律移低八度进行模仿。前面主调音乐部分是
用和声衬托旋律,后面复调音乐部分则是两条相同的旋律线,一前一后,互相呼应
。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弗朗克的《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第四乐章是一首回旋曲。回旋曲的主题是用
卡农手法写成的。卡农的旋律是一支真挚谆朴、亲切动人的歌,由钢琴和小提琴隔
开一小节互相模仿,象一首轮唱歌曲。主题一共出现了四次,也就是说,这首回旋
曲包含四个卡农,分别出现在A大调、升C大调、 E大调和A大调上。主题与主题之
间,共有三个中间部分,最后以尾声结束。

    卡农原是古老的声乐形式,十五、十六世纪的作曲家用卡农手法作有大量形形
色色的声乐作品。十六世纪比利时作曲家拉索的合唱曲《回声》,是一首用模仿声
部来描绘空谷回音的卡农,四个合唱声部和四个独唱声部互相进行模仿,结合得非
常巧妙。近代歌剧中的重唱曲和合唱曲,也常采用卡农的形式。如贝多芬的歌剧《
费台里奥》第一幕中的四重唱,就是一首四部卡农。剧中叙述西班牙贵族青年弗罗
雷斯坦被狱官皮查罗诬陷下狱,他的妻子雷奥诺拉女扮男装,化名费台里奥,到监
狱里去做典狱长罗可的助手,俟机营救丈夫。罗可的女儿马采里娜看中了费台里奥
,罗可也同意他们的结合。雷奥诺拉为此感到内心的隐痛。这事引起了邪揆诺的妒
忌,他一心想追求马采里娜。在这首四重唱中,四个人先后唱着同一个旋律,表现
各自不同的心理状态。马采里娜唱道“事情多么神奇,怦怦心跳不已,他爱我,没
有错,我将幸福无比。”雷奥诺拉唱的是:“冒着多大风险!希望很难估计!她爱
我,没有错。心里痛苦无比。”罗可唱道:“她爱他,没有错,姑娘,他属于你,
一对年轻伴侣,前途幸福无比。”雅揆诺唱的是:“憋着一肚子气,父亲已经同意
,我真没有办法,事情不可思议。”女高音马采里娜第一个唱,八小节后,另一女
高音雷奥诺拉接着唱,男低音罗可和男高音雅揆诺,也都隔开八小节依次进入。最
后,四个声部同时结合在一起。

    在柴可夫斯基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第二幕第二景中,一对朋友连斯基
和奥涅金变成了仇人,他们在决斗之前,唱了一首卡农,表现在感情上有了裂痕的
一对朋友的共同想法。唱的是同一条旋律线,但男高音连斯基比男中有奥涅金高了
三度,奥涅金比连斯基迟了两拍,歌词是相同的:“仇人!只为了渴望鲜血,难道
就此分崩离析?难道说我们没有一同吃过饭,从没有一同思想,一同行动?可是今
天好象是不共戴天之仇,大家都默默低头,彼此无情地等待死亡。啊!我们是否趁
着手上还没有染着鲜血时,和气地一笑,就此走开?不!不!不!不!”

    以上讲的是卡农,下面再谈谈赋格。赋格也是一种模仿复调音乐,形式要比卡
农复杂。赋格开始时,一个声部先单独演奏出一个音调富于特征的短小旋律,叫做
主题。接着,另一声部把主题移高五度或移低四度来模仿。好象是主题的答句,叫
做答题。原来演奏主题的声部,这时演奏和答题相结合的对比旋律,叫做对题。赋
格曲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呈示部、中间部和再现部。它的基本特点是:在呈示部中
,所有声部都轮流把主题用主调和属调陈述一次,然后进入以主题和答题的个别音
调发展而成的插部。其后主题和插部又在各个不同的新调上一再出现,形成展开性
的中间部。接着主题再度回到原调,为再现部。赋格的声部也象卡农一样可多可少
,少则二部,多则七、八部,甚至包含更多的声部,一般是三、四部。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包括四十八首赋格,从二部到五部,其中第10首,
即e小调赋格曲,是唯一的二部赋格。主题是以活跃的节奏迅速地流动着的器乐化
旋律,其中包含着增四度、增二度等尖锐的特性音程。答题是把主题移低四度来模
仿。和答题结合在一起的对比旋律是对题。这首赋格一共只有两个声部。所以当高
音部奏出了主题,接着低音部奏出了答题,就是一个呈示部了。呈示部以后是插部
,各声部是用主题和对题的材料发展而成的。以后主题和答题依次在各关系调,也
就是G大调、a小调和d小调上出现,这是一个很长的中间部。最后回到主调e小调,
是再现部。这个再现部很短小,只有四小节。这是一首生动活泼的赋格曲。从头至
尾贯穿着川流不息的快速节氛,表现出生气蓬勃的活力,象一篇口若悬河、滔滔不
绝的演说。

    赋格原来的意思是“逃走”,主题和答题依次由各声部模仿,好象前逃后追一
样。主题和答题在中间部分和再现部分出现时,有时不等主题奏完,另一个声部就
开始模仿,好象追赶的距离缩短了。这种紧接在一起的主题和答题,叫做紧接段。


    在e小调赋格曲里,没有紧接段。出现紧接段的赋格,可以第29首赋格,即D大
调赋格为例。这首赋格曲有四个声部。全曲有五个插部,在第三、第四插部和结尾
以前。出现了三个紧接段。第一个紧接段是两声部互相紧接;第二个紧接段是三个
声部互相紧接;第三个紧接段是四个声部互相紧接。创作这样的紧接段,有很大的
难度,所以叫做“大师的紧接段”。

    赋格也象卡农一样,主题在后来出现时,可以扩大节奏,缩小节奏,或采用反
向和逆进的进行。贝多芬的晚期作品把抒情性和哲理性结合起来,常常用赋格的形
式来表现深刻地思索和冥想的精神境界。第三十一首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是一
首三声部的赋格,主题是抒情性的,表现出一种凝神思索的形象。后来这个主题采
用了反行。扩大节奏和缩小节奏的形式。这首赋格曲的后半部分,就是用反行、扩
大节奏和缩小节奏的手法来发展赋格主题的。

    贝多芬的第29首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也是三部赋格。主题是一个果断有力、气
势奔放的旋律。后来发展这个主题时,采用了逆进的形式。所谓逆进,就是首尾颠
倒,也就是从最后一个音开始,倒过来演奏到第一个音,所以又叫“蟹行”。

    音乐作品中类似赋格曲的段落,或者不完全的赋格曲,叫做“赋格段”。最常
见的赋格段,是由赋格曲的开头部分,即赋格曲的呈示部组成的。在各种体裁、各
种形式的作品中。赋格段都是经常可以遇到的,常常用来发展主题。例如霍维作曲
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交响诗的第一主题,在展开部中就是从赋格段来发展的。第
一主题坚定、果断,是一首战斗进行曲,第一小提琴和大管前呼后应。表现英雄们
为革命事业勇往直
前的斗争形象。展开部的第一部分,用赋格段的形式来积极发展第一主题的斗争形
象,变得气势奔腾,锐不可当。在这个赋格段中,主题和答题一共出现了四次,每
次都和对题结合在一起。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即《悲怆交响曲》第一乐章,在发展第一主题的时候
,也采用了赋格段的形式。第一主题含有叹息一般的音调,前松后紧的节奏,表现
出在沉重的压迫下惶恐不安、惊魂不定地挣扎着的形象。在展开部中,用赋格段来
发展这个主题。赋格的答题,比主题低四度或高五度。在这个赋格段中,主题连续
三次移到低四度或高五度的调上,惶恐不安的主题,作多线条的发展,表现了怨声
四起、悲怀激烈的形象。

    赋格是一种格律严谨、逻辑性很强的复调形式。因此在音乐作品中常常被看作
是智慧、科学和文明的象征。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超人如是说》中描写超人
企图用科学来解决人生问题,但是没有成功。这一段音乐就是用赋格的形式来表现
对科学的失望的。匈牙利作曲家沙博,是电影《牧鹅少年马季》的作曲者。他把电
影音乐改编为两部组曲。《牧鹅少年马季》第一组曲的第五乐章是“有学问的医生
”,描写贫农的儿子马季化装成一个有学问的医生,向地主报仇。其中第一主题也
用了赋格段的形式,把逻辑性很强的赋格,作为有学问的医生的象征。这个赋格段
是用木管乐器演奏的,赋格段的主题先后由第一大管、第二大管、英国管和双簧管
吹出。


--
心如湖水,波澜不惊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es.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91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