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ongyun (冬云), 信区: ClassicMusic
标 题: 夜曲和无词歌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8月05日20:30:04 星期天), 站内信件
夜曲是浪漫派音乐独特的体裁,通常是指一种具有安谧恬静的气质和沉思默想的性
格的抒情器乐短曲,大都为钢琴曲。最早写这种作品的,是十九世纪初爱尔兰作曲
家约翰·菲尔德。菲尔德的夜曲,是一些优雅的抒情小品,内容多情善感,形式简
单朴素。例如他的降B大调第五夜曲,曲调优美典雅。好象一首抒情歌曲。全曲只
有一个主题,也就是一个乐段,末尾用一连串“半顿音”的短音符作为补充。“半
顿音”是音与音之间似断非断的一种演奏方法。每个音保持一半、休止一半,叫做
“顿音”。每个音保持四分之三、休止四分之一,叫做“半顿音”。这个曲子的意
境,好象在静静的夜里,独自一人在念一首诗,念完以后感到怡然自得;那一连串
“半顿音”的短音符,就表现了这种怡然自得的意态。然后乐曲的主题反复演奏了
一遍,反复时旋律装饰得更加华丽,好象是把诗再念一遍,念得更富于抑扬顿挫的
变化。
波兰作曲家肖邦在菲尔德的基础上,提高了夜曲的艺术水平,扩展了作品的规
模,使它能够表现更深刻的思想感情和更丰富的意境。拿肖邦的降A大调夜曲同菲
尔德的降B大调夜曲作一比较,可以看出,肖邦受菲尔德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但肖
邦所表现的形象要丰富得多,所表达的诗意要深刻得多。一开头三个和弦,概括了
静夜深思的意境,象一句题诗一样作为乐曲的开场白。最后又作为乐曲的结束语。
全曲包含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也象菲尔德的降B大调夜曲一样,是一首抒情诗,
好象在宁静的夜里,独自怀想着遥远的过去,沉浸在又甜蜜、又痛苦的回忆之中。
第二个主题很象菲尔德降B大调夜曲的补充部分,也是一连串“半顿音”的短音符
。但在菲尔德的作品里,这一部分是不独立的、补充的形象,而在肖邦的作品里,
则是独立的、对比的形象。如果说菲尔德的这些“半顿音”的短音符表现了怡然自
得的心情,则肖邦所表现的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形象,描写忧虑和不安在内心滋长
,变得愈来愈激动;当第二个主题移高半音,从f小调变为升f小调的时候。这种激
动的情绪,逐步达到了高潮。接着,回到了第一个主题,但静夜深思的形象,一变
而为心潮澎湃,热情激动;最后逐渐平静下来,用开头三个意味深长的和弦结束了
全曲。
肖邦的c小调夜曲也是一首热情奔放的作品。第一部分从断断续续的旋律开始
,音调富于语言的表现力,象悲伤的独白。庄重严肃而节奏均匀的伴奏,渲染出一
种悲壮的气氛。中间部分庄严缓慢的旋律象一首宗教颂歌,最初是温和的,平静的
,象是对心灵的抚慰和祝福。后来逐渐变得刚毅豪迈,雄伟有力,象一首壮丽的进
行曲,其中颂歌的旋律不时和半音阶平行八度的快速音群相交替,象在一种宏伟的
力量的推动下前进。这股力量逐渐在壮大,半音阶的音群气势蓬勃地展开着,达到
了高潮,终于变成了嘹亮的、强劲的、振奋人心的号角之音。最后,音乐回到第一
部分,但已改变了原来的形象,速度加快了一倍,伴随着原来的旋律的,是丰满的
分散和弦和急促的节奏型;悲伤的独白变成了焦急不安的、激动人心的语言。在这
首夜曲中,音乐形象的发展,是充满着动力的,富于戏剧性的。
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为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所写的配剧音乐中,有
一首“夜曲”,是在第三幕和第四幕之间演奏的管弦乐曲。雅典人伊吉斯要他的女
儿赫米娅服从父母之命和狄米特律斯结婚。狄米特律斯是爱赫米娅的,但赫米娅不
爱他,而和拉山德相爱。赫米娅的女友海丽娜则单方面热恋着狄米特律斯。赫米娅
和拉山德约好,夜里在林中相会后,一同私奔。狄米特律斯从海丽娜那里得知这个
秘密消息后,到森林里去追赶赫米娅,海丽娜也来到森林里寻找狄米特律斯。两对
情人因为疲劳过度先后躺在森林里睡着了。森林里喜欢恶作剧的仙人迫克,又名好
人儿罗宾,把草汁滴在拉山德的眼上,使他醒来后爱上他所见到物第一个女人、闹
出许多笑话来。
这首夜曲描写夜晚幽静的森林景色,只用了木管乐器、圆号和弦乐器。全曲分
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幽静而从容的旋律,是由圆号吹出来的。圆号的
音色象猎人的号角声,所以常常用它来描绘森林景色。中间部分由弦乐器和木管乐
器发展第一部分的主题。弦乐器上不断重复着节奏均衡的三连音音型描写森林中树
叶瑟瑟作响。等到圆号再一次吹出第一部分的旋律时,这个音型继续维持着,直到
最后消失在夜色苍茫中。
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三首夜曲,也是管弦乐作品。这三首夜曲是三幅色彩鲜明
的音画。第一首夜曲的标题是《云》,第二首是《节日》,第三首是《水妖》。德
彪西是印象派作曲家。印象派是十九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个艺术流派。印象派艺术
的特点是着眼于表现一刹那间的印象,而不是去表现明确的思想内容。印象派作家
凭主观印象去反映现实世界,艺术形象象雾里看花,是朦朦胧胧,飘忽不定的。印
象派音乐象印象派绘画一样,注重表现自然界光和色彩的变化,从而创造出一种色
调明快、气韵生动的境界。但其中艺术形象的轮廓是模糊不清的。印象派音乐家当
然不能象印象派画家那样直接利用外光来描绘对象;所凭借的主要是和声跟配器的
手段,即利用音色跟和声色彩的明暗变化,以及疏密浓淡的变化,来体现光和色的
变化。
第一首夜曲《云》是描写云彩的变化的。云彩是五光十色,变幻不定的。所以
这个题材很适合印象派的艺术趣味。据德彪西自己的解说,这首夜曲所表现的意境
是:“单调的天空景色,和浮云的庄严缓慢的运动,浮云逐渐化为略带乳白的灰色
。”云彩的变化,是通过音色跟和声色彩的变化来表现的。这种变化,是一种微小
而细致的色调变化,这里没有形象的鲜明的对比,也没有完整的旋律结构;各种不
同音色的独奏乐器所奏的旋律片段,是用来表现色彩的变化的。总之。这首夜曲所
表现的,不是一幅轮廓清晰的自然图景,而是一种气氛,一种色调,一种朦胧飘忽
的意境。
德彪西的第二首《夜曲》是《节日》。音乐所表现的,不是一幅生气蓬勃,栩
栩如生的节日风俗生活图景,而是冷眼旁观者所见的节日景象。按照德彪西自己的
解说,这个曲子所表现的意境是:“大气中无休止的舞蹈节奏,点缀着突然的闪光
。这里也有一个偶然的行列(一个眩人耳目的幻象)在从头到尾走过去,混杂着虚
无缥缈的幻想;但不间断的节日的远景仍在继续,其中音乐和闪光的尘埃混合在一
起,参与到宇宙万物的节奏中去。”音乐所表现的,是隔了一层帘子所看到的节日
景象。但见空气中的闪光、飞扬着的尘土,幻象似的行列一闪而过。但比起作者的
其他作品来,音乐形象的轮廓还是较为清晰的:其中有比较完整的旋律线,有相当
鲜明的舞曲节奏,也有比较明朗的形式结构,两端部分活跃的三拍子律动和中间部
分轻盈的两拍子律动形成了生动的对比;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表现了一种生气盎然
的意境,只是雾中看花,总隔着一层而已。
这首夜曲所用的乐器,除了第一首夜曲的木管乐器、圆号、定音鼓和弦乐器外
,增加了小号、长号、大号、竖琴和鼓、钹等打击乐器。打击乐器是作为节奏性乐
器来使用的,铜管乐器不是用来加强音量,而是用来丰富音色。如圆号时常吹阻塞
音和半阻塞音,小号时常加弱音器,造成一种朦胧的音色。
德彪西的作品大都表现静态的意境,其中音乐形象是迷离恍惚,懒懒散散的;
而少数表现动态的意境的作品,则有较多的生活气息,《节日》这首夜曲就是表现
动态意境的典型的例子。
第三首《夜曲》——《水妖》在管弦乐队中加进了不唱歌词的八个女中音和八
个女高音,从而渲染出更加丰富的色彩。 按照德彪西的解说,音乐描绘了“海洋
和它变化无穷的节奏;从月光照耀的波浪中传来了水妖的神秘的歌声”。
无词歌是一种宛如歌曲的抒情钢琴小曲。其中包含一个歌曲性质的旋律和相应
的伴奏部分。无词歌和夜曲的性质比较接近。上面讲到的菲尔德所作的夜曲,有一
首就曾经称为无词歌。无词歌的名称,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所创用的。无词歌没
有歌词,但门德尔松认为他所作的无词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比歌词还要明确。他
曾在一封信里说:“如果你问我:当我写作无词歌时有什么想法,我说:‘就象无
词歌所表现的那样’,虽然写作某几首无词歌时,在我心中有明确的词句,但我还
是不想把它告诉任何人,因为文字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并不是相同的,只有无词歌本
身可以对于每个人说出同样的话,唤起同样的感觉。”门德尔松常常把他的无词歌
寄给家人,来代替文字表明他的思想感情状况。有一次,他把降b小调无词歌的初
稿,寄给姐姐方尼说:“当我收到你的一半怀念、一半愉快的来信时。我的心情是
这样的。”降b小调无词歌通过奔放的旋律和活跃的节奏。表现出一种兴奋、激动
的情绪。音乐包含两个不同的段落。按“一、二、一、二一”的次序交替着,最后
一段从小调转入大调,表现出得到安慰的明朗的心情。
门德尔松一共写过四十九首无词歌,有人给这些无词歌一一加上了标题,如“
猎歌”、“春风”、“纺车”、“丧葬进行曲”、“春之歌”等等。采用这些标题
虽然大多不是门德尔松本人的意思,但对演奏者和听众理解音乐形象是有帮助的。
例如A大调无词歌被称为“春之歌”,旋律优美生动,明朗欢快,伴奏部分的分散
和弦清澈如水,仿佛是竖琴的音响,听起来的确使人感到充满了春的气息。这个曲
子除了用钢琴演奏外,还常被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曲和合奏曲,是一首雅俗共赏
的好抒情小曲。
无词歌是浪漫派音乐创作中的重要体裁,近代作曲家如俄国的柴可夫斯基、法
国的圣桑、福列等都曾写过优美动听的无词歌,获得广泛的流传。柴可夫斯基的F
大调无词歌,就常常被改编成各种乐器演奏的曲子。音乐在娴雅妩媚、婉转流丽之
中,流露出忧郁伤感的愁思;在明净的大调式的和声中,溶合着小调式所特有的旋
律进行,渲染出一种悲凉的色彩,这是柴可夫斯基许多作品中共有的创作特征,反
映了柴可夫斯基所处时代的令人窒息的压抑气氛。尽管如此,它的亲切动人的音调
,在今天听来,仍是富于感染力的。F大调无词歌原来是钢琴独奏曲,曾由奥地利
小提琴家克赖斯勒改编为用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
--
心如湖水,波澜不惊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es.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1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