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ongyun (冬云), 信区: ClassicMusic
标  题: 舞蹈歌曲和舞曲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8月05日20:38:33 星期天), 站内信件

舞蹈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一开始就和诗歌和音乐结合在一
起。舞蹈歌曲和舞曲,就是这种结合的产物。由于为舞蹈伴唱的歌曲和伴奏的乐曲
是配合有规律的舞蹈动作的,因此,它们比起其他体裁的音乐来,有着更为整齐清
晰的形式结构和鲜明而统一的节奏。有些舞曲的旋律和伴奏中,还常常贯穿着富于
特性的节奏音型,成为各该舞曲的重要特征。

    舞蹈歌曲和舞曲从广义上来讲,除直接为舞蹈用的歌曲和乐曲以外,还包括以
舞蹈节奏为基础而写的声乐曲和器乐曲。这类作品不以伴舞为目的,而是专为在音
乐会上演唱、演奏而作,因而往往有较高的艺术性。

    世界各民族都有独特风格的舞蹈,其中民间舞蹈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民间舞
蹈大多数是和民歌相结合,采取载歌载舞的形式,因此也叫歌舞。 在汉族歌舞中
,流行最广的是北方的秧歌、南方的采茶灯和西南地区的花灯。采茶灯流行于江苏
、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西、福建等地,舞者通常左手提茶篮,右手执扇,
边歌边舞,内容大多表现茶农的劳动生活。

    福建的《采茶灯》,又名《采条扑蝶》,旋律优美流畅,节奏平滑轻快,歌词
以月令为序,歌唱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表现采茶姑娘们在劳动中的欢快情绪。音
乐分两部分,第二部分移到高四度的调上,和第一部分形成对比。由第二部分的曲
调构成的引子、过门和结尾,把两个部分联结起来。

    花灯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舞者有的提灯,有的拿着折扇,边歌边舞
,人数从一男一女到几十人的集体歌舞。有的还发展成为带故事情节的花灯戏。云
南花灯《十大姐》描写十个来山茶的姑娘,个个是劳动的能手,个个惹人喜爱。旋
律是从山歌发展而成的,每个乐句都用拖腔结束,但节奏不象山歌那样自由,而是
已经舞蹈化了的比较整齐的节奏。

    我国各兄弟民族也都有着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例如新疆维吾尔族的手鼓
舞,是一种表情细腻、动作灵活的舞蹈。舞者随着手鼓的鼓点的变化,跳出各种不
同的姿态。手鼓的鼓点以切分节奏为特征,最典型的节奏音型是这样的:。吕远作
词作曲的《克拉玛依之歌》,就是在手鼓舞的节奏基础上创作的舞蹈性歌曲。这首
歌曲描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部、以石油工业为主的新兴工矿城市克
拉玛依的过去和现在,通过今昔对比,歌唱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音乐分两
部分,第一部分缓慢低沉,描写克拉玛依昔日的荒凉景色;第二部分热情欢快,旋
律转向高音区,描述新兴工矿城市今天的壮丽图景。

    藏族的弦子舞是一种舞姿轻盈洒脱的舞蹈。舞时围成圆形,回转歌舞,时而向
圈内聚拢,时而散开,双手甩动着长袖,动作优美。领舞者拉着藏族乐器弦子伴奏
,曲调悠扬流畅,歌词内容大都是歌颂爱情、劳动和自然景物等。李俊琛作词、罗
念一作曲的舞蹈伴唱歌曲《洗衣歌》,就是在藏族“弦子舞曲”的音调基础上创作
的。这是一首载歌载舞的分节歌,音乐热烈欢腾,分“主歌”和“副歌”两部分,
“主歌’海次唱不同的歌词,“副歌”唱相同的歌词,表达着全曲的中心思想——
军民鱼水情谊深。

    我国作曲家创作的器乐作品中,有不少是反映,人民风俗生活的舞曲。霍维作
曲的钢琴独奏曲《花鼓》,是描写“凤阳花鼓”的歌舞场面的。“凤阳花鼓”是源
出于安徽凤阳的一种花鼓舞,通常由男女二人表演。男的敲小锣,女的打着背在身
上的椭圆形小鼓,两人边歌边舞,唱的是《银纽丝》、《凤阳调》、《鲜花调》一
类的民歌,内容大多是控诉封建压迫的,典型的歌词是:“说凤阳,话凤阳,凤阳
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米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钢琴曲《花鼓》的开头是
以《凤阳花鼓》的锣鼓点为基础的引子,接着就出现了《凤阳调》。中间部分采用
民歌《鲜花调》的旋律,在降E大调上,最后又是《凤阳调》,但还是在降E大调上
,旋律也移到了低音部。末尾速度加快,在热烈的歌舞气氛中结束。

    李焕之作曲的《春节序曲》,是按照“秧歌”的结构写成的管弦乐曲。“秧歌
”是我国北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舞者通常扮成各种人物,手里
拿着扇子、手帕、彩绸等道具起舞。表演形式分过街、大场和小场三部分。过街是
秧歌队在街上行进时,按音乐节奏表演的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 。大场是热烈火红
的大型集体舞,常常走出各种复杂的队形来。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
小型舞蹈或歌舞小戏。“秧歌”的开始和结束是大场,中间穿插着小场。《春节序
曲》的引子相当于过街部分。第一部分是热烈的快板,描写大场的歌舞场面。中间
部分是抒情的中板,描写小场的舞蹈表演。接着回到第一部分的音乐,描写秧歌以
大场收束。最后的尾声重复了引子的后半部分。

    外国的舞蹈种类繁多,风格各异,但占据主要地位的,也是民间舞蹈。表演形
式有载歌载舞的,也有单纯用器乐伴奏的。 在十六到十八世纪,欧洲许多民间舞
蹈和舞曲被吸收到宫廷和贵族社会中,经过艺术家们的加工而成为古典舞,这些古
典舞绝大部分早已不流行。但它们的节奏和音调仍被保留在作曲家的创作中,作为
独立的器乐曲或声乐曲而存在。

    如小步舞原是法国民间的一种三拍子舞蹈,并因舞步较小而得名。这原是一种
欢快活泼的舞蹈,但从十七世纪起流行于宫廷和贵族社会以后,变成了一种速度徐
缓、风格典雅的舞蹈。它的曲调、节奏和瑞在稳重、文质彬彬的舞蹈动作以及鞠躬
屈膝等礼节相配合。十八世纪末叶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后,这种舞蹈已不流行,
但它的舞曲仍被作为纯粹的器乐曲演奏。十七、十八世纪的组曲和后来的交响曲、
奏鸣曲等套曲,都把小步舞曲作为一个乐章,在风格特征上也稍有变化,即性格比
较活泼,速度也比较快。小步舞曲形式严谨,节奏平滑,旋律优美而富于表情。音
乐通常由三部分组成,第一和第三部分相同,音乐欢快有力,常用多数或全部乐器
演奏。中间部分比较恬静优雅,和前后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时只用三件木管乐
器演奏,因此这一部分有“三声中部”的称呼。

    莫扎特的降E大调第39交响曲第三乐章,就是这种类型的小步舞曲。法国作曲
家比才的《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中的小步舞曲,采用了另一种对比的原则。即恬
静优雅、富于抒情气息的部分,不在中间,而在两头。乐曲开始,旋律由音色明朗
而柔和的长笛吹出,清澈如水的竖琴用分散和弦伴奏着。中间部分反而由全部乐队
奏出,音乐壮丽响亮,铿锵有力。这在古典小步舞曲中,是非常少见的。

    加沃特也是起源于民间,而后流行于宫廷和贵族社会的一种法国舞蹈。它也象
小步舞一样,十八世纪末叶以后就不流行了,但它的音乐仍作为纯粹的器乐作品被
演奏着。器乐作品中的加沃特,是一种2/4拍子或4/4拍子的舞曲,常常从后半小节
开始,结束在强拍上,速度通常是小快板。旋律不象小步舞曲那样平滑、轻盈,常
常由短促的顿音构成跳荡的节奏,性格生动活泼。比利时作曲家戈塞克的《加沃特
舞曲》就是著名的一首。

    西班牙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其中最常见的是包列罗和哈巴涅拉。包列
罗是一种三拍子的舞蹈,在响板的伴奏下。男女成对地起舞。手臂的动作是包列罗
的重要特色。这种舞蹈舞姿生动,节奏鲜明,气氛热烈。柴可夫斯基的舞剧《天鹅
湖》第三幕中的《西班牙舞曲》。就是典型的包列罗。在这首舞曲中,响板所打的
节奏,是包列罗舞曲的特征,它的节奏型是这样的:。这首舞曲分为两部分:第一
部分轻快活泼,旋律中多用跳荡 回的顿音,在升7小调上;第二部分转入大调,旋
律优美流畅,富于抒情的气息;最后的尾声加快速度,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法国作曲家德利布的《卡地斯女郎》,是一首包列罗体裁的歌曲。包列罗的典
型的节奏型,出现在这首歌的伴奏中。歌曲的前半部分用轻快流丽的曲调,唱出了
既有叙述,又有对话的歌词:

        我们来到斗牛场, 三对小伙子和小姑娘, 在整整齐齐的草坪上, 跳着
包列罗,响极响叮哈。

        好邻居,你说我算不算美貌? 我的巴斯克裙子好看吗? 我的身材可苗条


        啊!啊!啊! 卡地斯女郎讲究这一套。

        星期天晚上我们又在一道,跳着包列罗布,有说有笑。

        一个贵族向我们走来,帽子上装饰着羽毛。

        “棕发姑娘,你面带微笑,如果你喜欢我, 我会给你金银财宝。”

        啊!啊!啊! 卡地斯女郎不懂这一套。

    歌曲的后半部分用富于华彩的曲调唱着“啊!”“啦啦啦啦”等衬字,表现出
欢快、风趣、自豪的情绪。这首舞蹈性歌曲是采用小调式写成的,这说明小调式也
可以表现开朗的情绪,《卡地斯女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哈巴涅拉原是非洲黑人的舞曲。后来由非洲黑人传入古巴,又由古巴传到西班
牙。这是一种中等速度的二拍子舞曲,旋律常常包含附点节奏和三连音,节奏富于
弹性。它的典型伯伴奏音型是这样的:。

    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歌剧《卡门》第一幕中女主角卡门唱的《爱情象一只自由的
小鸟》,就是一首哈巴涅拉体裁的歌曲。这是一首分节歌,每段歌词分主歌和副欧
两部分:主歌是小调,旋律采用了半音阶的进行,表现出一种诱惑的、迷人的情调
,歌中唱道:

        爱情象一只自由的小鸟,谁也不能够驯服它,

        没有人能够捉住它,要拒绝你就没办法。

    歌转入大调,旋律开朗爽利,表现了卡门的大胆、泼辣的性格,歌中唱道:

        那爱情是个流浪儿, 永远在天空白山飞翔。

        你不爱我,我倒要爱你,我爱上你可要当心!

    探戈也是起源于非洲,由非洲黑人传入拉丁美洲的一种舞蹈,在墨西哥和阿根
廷最为流行,常用于社交舞会。节拍是两拍子或四拍子,中等速度,旋律以切分音
为其特色,伴奏音势和哈巴涅拉一样,旋律和伴奏常常形成交错节奏。我国三十年
代作曲家任光写的《彩云追月》,就是一首探戈舞曲。这首舞曲把以五声音阶为基
础,富于民族特色的旋律,和探戈节奏结合起来。全曲分为三段,引子和每两段之
间的过门,都是由探戈的伴奏音型构成的。

    罗马尼亚作曲家杨纳斯库的《音乐会探戈》,是一首供音乐会演奏而写的舞曲
。由于这种舞曲不需要配合舞蹈的动作,因而在速度上节奏上都比较灵活,并可自
由发挥乐器的演·奏技巧,在音乐上有更多的独立性。

    圆舞曲或音译为“华尔兹”,是一种三拍子的旋转舞,它起源于奥地利民间的
“兰得勒舞”。跳舞时一对对男女舞伴,按照舞曲的节奏滑行、旋转,动作轻松优
美,情绪活跃欢快。十八世纪末叶开始流行于欧洲,现在它已是通行于世界各国的
交谊舞。

    圆舞曲的旋律幽雅流畅,含有旋转的律动。伴奏部通常每一小节一个和弦,第
一拍是强拍,奏和弦的低音,第二、第三拍是弱拍,在较高的音区奏和弦的其他音
。 圆舞曲的结构通常包含两个或三个段落,构成二段式或 三段式。包含两个段落
的圆舞曲,第一段是圆舞曲的基本主题,第二段段是第一段的继续发展和收束。包
含三个段落的圆舞曲第一段也是圆舞曲的基本主题,第二段可以是第—段的继续发
展,也可以出现和第一段形成对比的另一个主题,第三 段则是第一段的反复。这
种形式的圆舞曲,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套曲,就是把三、四首二段式或三段式的圆舞
曲连缀在一起,加上引子和尾声,成为一首大型的圆舞曲。奥地利作曲家约 翰·
斯特劳斯,以写圆舞曲著称,有“圆舞曲之王”的称誉,他的作品大多是这种套曲
形式的大型圆舞曲。旋律优雅绚丽,妩 媚动人。节奏灵活多变,并具有浓厚的奥
地利民间音乐色彩和鲜明生动的生活形象。

    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是由三 首小圆舞曲组成的。其中第一首圆舞曲
包含三个段落,旋律优美酣畅,上下起伏,具有旋转舞的律动;第二首圆舞曲包含
两个段落,旋律轻盈幽雅和第一首圆舞曲形成对比;第三首圆舞曲也包含两个段落
,旋律更为灵活,具有跳荡的节奏和前面两首圆舞曲形成另一种对比。第一首圆舞
曲是降B大调,中段是F大调,第二首圆舞曲是降E大调,第三首圆舞曲是降A大调。
所以相互之间除了主题的对此外,还有调性色彩的对比。第一首圆舞曲的前面有短
小的引子。每首圆舞曲之间共有短短的过渡。起着转调的作用。第三首圆舞曲后面
还有长大的尾声,在尾声中,第一首圆舞曲的主题又出现一次,前后互相呼应。这
样。三首小圆舞曲就结合为一个整体,成为圆舞曲套曲。

    波兰作曲家肖邦写过十四首圆舞曲,其中有些是华丽的音乐会圆舞曲,有些则
是以圆舞曲节奏为基础的音诗,也可以说是诗化了的圆舞曲而不是风俗性的舞曲。
他的。《升c小调圆舞曲》就是一首“圆舞曲诗”,是一首浮想联翩、思潮起伏的
动人诗篇。乐曲包含三个不同的主题:第一个主题把叹息一般的音调和放慢了的圆
舞曲节奏交织在一起,表现一种忧伤的情绪;第三个主题速度最慢,悠长的歌唱性
旋律,表现出倾注着深情的思虑和怀念;在这两个主题的后面,都紧跟着快速度的
第二个主题,也就是具有旋转舞的律动的圆舞曲主题,好象是对忧伤和怀念的安慰
和宽解;最后又重复着第一个主题和第二个主题。在这个作品中,第二个主题很象
分节歌中的副歌。在分节歌中,每段歌词都是以副歌结束的。而在这首乐曲中,每
个部分都是以第二个主题结束的。

    除了器乐作品的圆舞曲外,声乐作品中也有很多圆舞曲体裁的歌曲。比如花腔
女高音演唱的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

    圆舞曲是舞剧和歌剧中常用的体裁。法国作曲家古诺的歌剧《浮士德》第二幕
第四场的圆舞曲,描写了一群学生和姑娘们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在这首圆舞曲中
合唱和管弦乐伴奏都同等重要,合唱的旋律和管弦乐的旋律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
成一种复调的关系。

    意大利的塔兰台拉是一种速度迅急的六拍子或三拍子的舞蹈,音乐连续不断地
运动着,造成十分热烈的气氛。塔兰台拉的名称,据说是从一种有毒的蜘蛛得来的
。传说被这种蜘蛛咬了后会引起一种热病,病人要剧烈地舞蹈才能解毒。常见的塔
兰台拉是6/8拍子,从头到尾贯穿着八分音符的快速进行,速度往往越来越快,越
来越狂热。

    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C大调无词歌》就是一首钢琴独奏的塔兰台拉舞曲。
无词歌是一种具有歌唱性旋律的钢琴小曲,无词歌的名称是门德尔松所创用的。在
这首钢琴小曲中,平均的八分音符的飞跃一般的运动,形成了一股充满活力的音流
。全曲分三个段落,第二段是第一段的继续发展,第三段是第一段的重复,后面有
一个逐渐减弱的尾声。全曲贯串着连续不断的快速运动,但最后不是愈来愈狂热,
而是舞曲的音乐愈来愈远,以至于逐渐消失。

    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有一个作品叫《音乐晚会》,包含一系列歌曲。其中第八
首小咏叹调,是一首塔兰台拉体裁的独唱曲。这首舞蹈歌曲分为三段,前面有个长
大的引子,飞动的节奏,象一阵旋风。第一段出现在小调上,生气蓬勃的音乐。描
绘出一幅鲜明生动的风俗画。 第二段转入关系大调,音乐时而强劲,时而轻柔,
歌中唱道:

        我们急速地旋转,姑娘们带着漂亮的舞伴,

        来到这里快乐地跳舞, 在这星月交辉的夜晚。

    第三段转入同主音大调,歌词唱着“啦啦啦啦”的衬词,音乐欢快热烈。最后
,短短的尾声用引子的曲调,在原来的小调上结束。

    马祖卡,原名马祖列克,是起源于波兰马索维亚省的一种三拍子的圆圈舞。速
度比圆舞曲慢,通常强拍落在第二拍或第三拍,每个乐句常常收束在第二拍上。第
一拍往往包含一长一短的两个音符。马祖卡舞活泼矫健,感情奔放,音乐欢快热情
,节奏强烈而多变化。

    肖邦作有五十多首马祖卡,被誉为“音乐的珍珠”。他的《F大调马祖卡》分
三部分:两头是典型的马祖列克,音乐带有高傲的骑上风度;中间部分比较活跃,
每两小节的第三拍有一个重音,这是波兰另一种民间舞曲奥别列克的特征。

    柴可夫斯基的舞剧《天鹅湖》第三幕中的马祖卡舞曲包含三个主题,在旋律和
音色方面都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一个主题由全部乐器奏出,音乐英俊挺拔;第二个
主题由木管乐器主奏,音乐优雅俏丽;第三个主题由弦乐器主奏,音乐热情洋溢;
然后第 一个主题重新出现,最后用快速度由全部乐器奏出第三个主题,热烈地结
束了全曲。

    波洛涅兹,或称波兰舞曲。是一种庄重的三拍子舞蹈。它源于于波兰民间,十
六世纪末叶为波兰宫廷所采用,在举行大典或集会时,由行进的行列来表演。十八
世纪盛行于全欧洲,当作跳舞会中的行列舞。波洛涅兹舞曲象是一种三拍手的进行
曲,每小节的强拍经常有几个音,速度比马祖卡慢,典型的伴奏型是这样的:。波
洛涅兹的音乐通常具有威武雄壮的气质。

    肖邦作曲的《A大调波洛涅兹舞曲》就是典型的例子。这是一首表现爱国思想
的钢琴曲,使人想起古代波兰骑上的形象。据说肖邦有一天晚上写完了这首波洛涅
兹在钢琴上演奏时,看见房门打开,一群波兰武士穿着古代服装列队而过。这一幻
象使肖邦感到惶恐,他夺门而出,整夜不敢回到房间里去。这首波洛涅兹舞曲共分
三段:第一段庄严威武,好象古代骑土的队伍正在我们面前走过;第二段更为有声
有色,可以听到号角长鸣、战马奔腾和武器的铿锵声;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反复。

    法国作曲家托马的歌剧《迷娘》中的《我是美丽的蒂塔尼亚》,是一首波洛涅
兹体裁的歌曲。这时城堡的花园里演出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刚刚结束,
扮演仙后蒂塔尼亚的女演员菲丽娜为演出成功而自鸣得意,她在开头的宣叙调中唱
道:“在今天夜里,我是仙国的女王!这就是金王杖,这就是我的宝藏!”然后是
一首波洛涅兹体裁的歌曲。这首歌曲共分三段:第一段按照波洛涅兹的典型节奏,
唱出了洋洋自得的感情:

        我是蒂塔尼亚,空中女王,

        我是蒂塔尼亚,我真漂亮!

        我欢笑,在地面上游荡, 比鸟儿还快,胜过闪电的光!

    第二段主要是用衬词“啊”唱着华丽的装饰性曲调,表现内心的喜悦;第三段
反复第一段的音乐,最后用富于华彩的装饰性曲调结束。

    波尔卡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之初,起源于捷克民间的一种二拍子的快速跳跃的
圆圈舞,四十年代广泛流传于欧洲各国,并成为许多种现代舞蹈的基础。“波尔卡
”这个字是从波希米亚语的“半”字演变而来的,因为这种舞蹈的步子比较小,是
半步半步地跳的。这种舞曲轻快活泼,优美生动,在第二拍的后半拍上常稍作顿挫
。波尔卡不仅是常见的器乐曲,还广泛地用于歌剧和舞剧中。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
的歌剧《被出卖的新娘》第一幕最后一场中的波尔卡,是第一幕的终场。青年们在
广场上跳着波尔卡舞,舞曲的第一段生动活泼;第二段优美抒情;当第一段反复出
现时,音乐变得狂热起来,并和村民的合唱结合在一起,整个舞曲充满青春的力量
和生活的乐趣。

    约翰·施特劳斯和他的兄弟约瑟夫·施特劳斯合作的《拨弦波尔卡》,是一首
轻快活泼的舞曲,从头到尾用顿音演奏。“顿音”是一种演奏得很短促的音。这个
曲子由乐队演奏时弦乐器都用拨弦来演奏顿音,所以叫做《拨弦波尔卡》。


--
心如湖水,波澜不惊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es.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9.15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