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ignorance (孤独一剑), 信区: Music
标 题: 奏鸣曲式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Apr 4 17:18:57 1999), 转信
奏鸣曲式就是一种曲式落(废话:-D),也就是写作乐曲的一种格
律吧.即用一种比较固定的框架把乐曲的大结构框出来,使具有某种
固定曲式的乐曲具有比较规整的形态,利于聆听者理解与欣赏.
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个框架怎么看呢?靠的就是重复,变
奏和对比这三个要素.只要抓住这三点,听音乐就不会茫无头绪了.
由于音乐是一种稍纵即逝的东东,音乐家一定要重复一些旋律,
节奏什么的来加深我们的印象.但单纯的重复无疑是非常枯燥的,
于是要加以变化,这就是变奏.
最常见的变奏是在保留旋律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节奏,和声,音色,
加装饰音等手段来改变音乐的效果和情绪(听过<动物狂欢节>吧,
一首欢快的进行曲被极大地拉慢了节奏之后变成了<乌龟>,令人忍
俊不禁).复杂的变奏则比较混沌,什么要素都变了,当然还保有原型
的一些特征,否则也就不是变奏了.
对比则为音乐添加了戏剧性的因素.两段情绪,效果不同的音乐
先后出现,此消彼长,互相缠绕,互相融合,是不是很有趣呢?
那么就可以说说奏鸣曲式了.奏鸣曲式是一种大型曲式,自小巴
赫以来,经海顿,莫扎特的发展和贝多芬的完善成为交响乐,奏鸣曲,
协奏曲,室内乐重奏等大型乐曲必不可少的结构.而且一般都用在第
一乐章(快板)中,所以又叫"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或"奏鸣曲-快板"
曲式.
它的结构从大轮廓上讲分成三大段: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
我以老柴的<悲怆>第一乐章为例讲讲吧.
呈示部把本乐章的主题提了出来.通常这里的主题有两个,以达
到对比的效果.所谓主题就是一段音乐啦,不要被这些名词吓倒.这
两个主题被叫做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或者简称主题和副题.主题往
往写得快速,有力,沉重,粗暴...总之希望一出手就镇住你.而副题
则往往写得温婉如歌,令人爱怜(想起"对比"这个要素了吧).为了增
加音乐的复杂性,显得作曲家不是草包:)在呈示部的开始有时有引
子;在主题副题之间再写上一段音乐,往往被称为"连接部"或"插部";
在副题结束后再加上个尾巴叫做"结束部".这里的"结束部"是呈示
部的"结束",可不是整个奏鸣曲式的"结束"哦.
在<悲怆>的第一乐章里,一开始大管(greenfir?:->)低沉阴霾
的音乐就是引子;接下来的快速不安的旋律就是主题了,它被不断重
复和变奏之后,出现了一个温暖到人心里去的旋律:
. . . .
3 2 1|6 5 3 5 1. 6|5 - .... 这就是副题了.
----- ------- -
副题再被不断重复,变奏,由温柔而热烈,最后由平静的结束部结束
了呈示部的音乐.
展开部在呈示部两个主题的基础上添写出许多新的东东来,按
某些人的行话叫它"发展",按咱们中国老小说的叫法是"敷衍成文".
在<悲怆>中,展开部显得急促而冲动,几经起伏后结束了展开部.
再现部顾名思义就是把主题副题(实际上是呈示部)重复出来,
当然要经过一点变化落,不然岂不显得作曲家很没本事?有时再现部
被写得很精简,引子,插部之类都被省掉了.在尾巴上常常加上一个尾
声.<悲怆>的再现部很完整,先是强烈地重现了主题的旋律,然后变奏
一次,再连主副题间的连接部分也再现了.接着重现了副题,可以注意
到它的音色已经同在呈示部时不同了,顺带把"结束部"也再现了.最
后加上了一个柔和的尾声.
至此,一个完整的奏鸣曲式的例子就结束了.
--
===========
你大概知道,在中国,皇帝是一个中国人,他周围的人也是中国人。
--
Yesterday, all my trouble seemed so far away
Now, it looks as though they are here to stay
Oh, I believe in yesterday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8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07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