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ar (No Pains, No Gains!), 信区: ClassicMusic
标 题: 平平淡淡总是真——读《唱片里的世界》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0月15日19:09:06 星期一), 站内信件
平平淡淡总是真——读《唱片里的世界》
● 田力
喜欢听唱片的人,大都喜欢读关于唱片的书。记得刚开始收集唱片的头几年,对写
唱片的文字格外留意,尤其是介绍唱片购买的“指南”、“圣经”一类书刊,更是闻过
必寻,寻到必买,买到必废寝忘食地去读。几年下来,已买过、读过厚厚的一摞,不可
不说“入迷”。
然而,随着岁月增长,唱片的增多,读这些唱片书籍的欲望,却大不如前了。究其
原故,当然不是骄傲自满,更非兴趣转向,只是觉得,整日拜在那些高高在上的“指南
”、“圣经”脚下,捧着经、低着头去听音乐,心灵与音乐的距离不是越来越近,而是
越来越远了。严格地说那不是音乐,而是参“圣经”。索性干脆把那些“圣经”、或是
“圣经”的“读本”束之高阁,回过头来,静静地用心去贴近音乐,感受倒真实了许多
。
我认为,一本真正的唱片好书,不应仅仅是教导读者该去买哪些唱片,而是应该更
注重向读者展示唱片所承载的美妙的音乐世界,唤起读者“读”乐的热情与欲望,从而
使读者成为一名热爱音乐的人,而不是单纯幼稚的唱片收集者,这也正是听唱片的本质
意义所在。可惜,能够体现这种本质意义的好书实在太少、太少,太难读到了。所幸近
日看到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唱片里的世界》一书,终于满足了我多年来想读一本唱
片好书的宿愿,也使我对唱片里的音乐世界又有了一次新的感悟。
说它是一本好书,好就好在作者不以媚俗的煽情言辞去肤浅地就唱片论唱片,而是
以唱片为依托,用老朋友一样的亲切、平和的语调,使读者在一种类似促膝谈心的轻松
气氛中,与作者一同去品味唱片中迷人的音乐。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他希望“读者
通过充满趣味性的品读,深入到唱片所提供的音乐世界之中。”
要引领别人步入音乐的殿堂,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仅需要满腔热情,更要引
路人自己首先具备极高的音乐修养与素质。作者陈立生于书香门第,凭着儿时浓郁的艺
术氛围和早年打下的扎实的音乐基础,以及多年从事音乐专业工作和音乐传播工作的丰
富经验,使得他在音乐欣赏方面,有着相当高的造诣。陈立对音乐的感悟是发自内心的
,在全书90篇精悍短文中,无处不流淌着他对音乐的真实感情与热爱。无论是介绍作曲
家及其作品,还是欣赏名家名厂的精彩演绎版本;无论是品评高雅严肃的交响乐,还是
谈论明快易懂的音乐剧,陈立总是把他最真诚的胸怀,敞开给他的读者。
陈立的真诚,深深地埋藏在他朴实的文字里,在他的文章中,你既找不到浮华的辞
藻,也寻不见无病呻吟的娇柔造作,所能感受到的,是他平实的文风和淡淡幽雅。的确
,初读《唱片里的世界》,会有一种味道清淡的感觉,淡淡的语句、淡淡的色彩,完全
不见时下某些乐评动不动就拍桌踹凳的“激情”,甚至找不出一段煽情的表白。然而正
如一匙淡淡的鸡汤,当你把它送进嘴里慢慢品味之后,才会感觉到它的浓香一样,朴实
的辞句深处是作者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和含蓄而深沉的真情。开卷第一篇《为艺术为爱情
的卡拉斯》,平和轻松的文字乍看起来,像是在讲述一段音乐家的生平故事,缓缓道来
。但随着故事的展开,情节的深入,不知不觉间,文字已不再吸引眼睛,而是紧紧抓住
读者的心,“歌剧女神”卡拉斯坎坷的经历和她那悲剧性的命运所凝结的艺术感染力,
在陈立的笔下真切传神、催人泪下。尤其文章末尾段,作者运用“为艺术为爱情”中的
唱词:“我为艺术为爱情而生活……在我最悲伤的时候,为什么啊我的上帝,你却无情
地将我抛弃……”洗练的概括了卡拉斯悲剧的一生和对艺术的无尚追求,同时也将作者
自己对一代歌剧艺术巅峰的深切感怀,深深地寄托在有限的文字所营造出的无限悠远之
中,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带着这样的感情再听卡拉斯那段著名的咏叹调,我的心仿佛
在与歌声一起颤动。至此,我似乎多少明白了作者之所以把他的文字尽力处理得平淡的
原因,或许那正是由于“平淡方见真情”的原故吧。
陈立谈音乐时,从不居高临下,高淡阔论,也不神神秘秘、故弄玄虚,而是以平常
的心态、平静的口吻泰然处之。
他介绍音乐家,不去盲目崇拜,而是注重真实客观:“殊不知如果我们能够有机会
多听听贝多芬的一些非主流作品,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实贝多芬也不过是个普通人,他
的作品也并非款款精彩……在生活面临种种危机之时,他也不乏为五斗米折腰而作一些
应景式的作品以求裹腹,诸如《威灵顿的胜利》和《三重协奏曲》等就是如此。”
他讲述音乐作品,不追求单纯的文字“翻译”,而是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第五钢琴协奏曲是贝多芬于1808年至1809年在拿破仑战争那个动荡的岁月里创作的,这
首协奏曲也像他的第三和第五交响曲一样,主要是体现一种坚定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斗
争精神……这个调性的运用使得乐曲的音响色彩光耀清新,宛若一望无际的地平线和蔚
蓝色的天空一般,令人感到特别的开阔和亲切。”
他评论演奏版本,不刻意谁好谁坏,而是客观思考其中道理:“阿劳弹奏的这12首
钢琴超级练习曲,……让听者好像感觉不到乐曲的技巧有多么艰难……虽然在总体的演
奏速度上阿劳的演奏要比其它一些版本稍稍慢了一些,但其音乐上的表现却要更为合理
与自然。”
他宣传严肃音乐,但不一味渲染其中的神圣、崇高,而是引导读者鼓起步入音乐之
门的勇气和信心:“常有朋友这样说:‘西洋古典歌剧故然伟大,但是由于在欣赏中受
到语言障碍的影响,不容易听懂。’基于此理,于是他们便对打开歌剧之门缺乏勇气并
望而却步。其实,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不光只是中国的听众受其困扰,就连文
化相当发达的欧洲国家也是如此……语言并非是聆赏歌剧的屏障,而真正要想更好地理
解和欣赏歌剧艺术,聆听者最好还要多读一些相关的书籍……”
读这样的文字,不但不会觉得累,反而能在一种轻松平易的气氛围学到许多有趣的
新东西。而《唱片里的世界》也确实为我们展现出不少新东西,有的甚至可以称得上鲜
为人知。如柴科夫斯基的第七交响曲,西贝柳斯的原版小提琴协奏曲,南北战争之音,
乌拉尼阿的“英雄”,业余马勒专家卡普兰等,都是喜欢音乐的人应该了解的。
在很多时候,陈立的笔调追求淡淡境界,在平淡之中,读者的心与音乐的距离被拉
近了,他们不再是音乐殿堂门外的徘徊者,而是尽享艺术之美的爱乐人,陈立也一定在
平淡之中心满意足。但他的平淡绝不是乏味的平淡,而是一种建立在真实的音乐感受和
健康的音乐品味基础之上,升华了的平淡,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滤掉了尘埃的淡泊。他在
淡泊中抒发真情,又在真情中修炼淡泊。正是在这淡泊与真情的黄金分割处切入,陈立
带我们走进了这迷人的唱片里的世界。□
--
welcome to: http://ir.hit.edu.cn/~car/
看来尘世间最远的距离还是天涯海角!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ir.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5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