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anslot (衰衰网虫─→颓废书生·转型中......), 信区: ClassicMusic
标  题: 舒柏特与贝多芬的比较研究(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5月16日10:21:37 星期三),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usic 讨论区 】
【 原文由 sczd 所发表 】
标  题: [爱乐]论舒伯特——舒伯特与贝多芬的比较研究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at Dec 20 00:36:03 1997) 
 
                     论舒伯特 
         ——舒伯特与贝多芬的比较研究 
 
                   保尔·朗陶尔米 
 
要了解舒伯特,不能以他平易的外表为准。在妩媚的帷幕之下,往往包裹着非常深刻 
的烙印。那个儿童般的心灵藏着可惊可怖的内容,骇人而怪异的幻象,无边无际的悲 
哀,心碎肠断的沉痛。 
 
我们必须深入这个伟大的浪漫派作家的心坎,把他一刻不能去怀的梦境亲自体验一 
番。在他的梦里,多少阴森森的魅影同温柔可爱的形象混和在一起。 
                        *                                      *                                      * 
舒伯特首先是快乐,风雅,感伤的维也纳入。——但不仅仅是这样。 
 
舒伯特虽则温婉亲切,但很胆小,不容易倾吐真情。在他的快活与机智中间始终保留 
一部分心事,那就是他不断追求的幻梦,不大肯告诉人的,除非在音乐中。 
 
他心灵深处有抑郁的念头,有悲哀,有绝望,甚至有种悲剧的成份。这颗高尚、纯洁、 
富于理想的灵魂不能以现世的幸福为满足;就因为此,他有一种想望“他世界”的惆 
怅(nostalgy),使他所有的感情都染上特殊的色调。 
 
他对于人间的幸福所抱的洒脱(detached)的态度,的确有悲剧意味,可并非贝多芬式 
的悲剧意味。 
 
贝多芬首先在尘世追求幸福,而且只追求幸福。他相信只要有朝一日天下为一家,幸 
福就会在世界上实现。相反,舒伯特首先预感到另外一个世界,这个神秘的幻象立即 
使他不相信他的深切的要求能在这个生命【按:这是按西方基督徒的观点与死后的另 
一生命对立的眼前的生命】中获得满足。他只是一个过客:他知道对旅途上所遇到的 
一切都不能十分当真。——就因为此,舒伯特一生没有强烈的热情。 
 
这又是他与贝多芬不同的地方。因为贝多芬在现世的生活中渴望把所有人间的幸福来 
充实生活,因为他真正爱过好几个女子,为了得不到她们的爱而感到剧烈的痛苦,他 
在自己的内心生活中有充分的养料培养他的灵感。他不需要借别人的诗歌作为写作的 
依傍。他的朔拿大和交响乐的心理内容就具备在他自己身上。舒伯特的现实生活那么 
空虚,不能常常给他引起音乐情绪的机会。他必须向诗人借取意境(images),使他不 
断做梦的需要能有一个更明确的形式。舒伯特不是天生能适应纯粹音乐(pure music) 
的,而是天生来写歌(lied)的。——他一共写了六百支以上。 
 
舒伯特在歌曲中和贝多芬同样有力同样伟大,但是有区别。舒伯特的心灵更加细腻, 
因为更富于诗的气质,或者说更善于捕捉诗人的思想。贝多芬主要表达一首诗的凸出 
的感情(dominant sentiment)。这是把诗表达得正确而完全的基本条件。舒伯特除了 
达到这个条件之外,还用各式各种不同的印象和中心情绪结合。他的更灵活的头脑更 
留恋细节,能烘托出每个意境的作用(value of every image)。 
 
另一方面,贝多芬非惨淡经营写不成作品,他反复修改,删削,必要时还重起炉灶, 
总而言之他没有一挥而就的才具。相反,舒伯特最擅长即兴。他几乎从不修改。有些 
即兴确是完美无疵的神品。这一种才具确定了他的命运:象“歌”那样短小的曲子本 
来最宜于即兴。可是你不能用即兴的方法写朔拿大或交响乐。舒伯特写室内乐或交响 
乐往往信笔所之,一口气完成。因此那些作品即使很好,仍不免冗长拖沓,充满了重 
复与废话。无聊的段落与出神入化的段落杂然并存。也有两三件兴往神来的杰作无懈 
可击,那是例外。——所以要认识舒伯特首先要认识他的歌。 
 
贝多芬的一生是不断更新的努力。他完成了一件作品,急于摆脱那件作品,唯恐受那 
件作品束缚。他不愿意重复:一朝克服了某种方法,就不愿再被那个方法限制,他不 
能让习惯控制他。他始终在摸索新路,钻研新的技巧,实现新的理想。——在舒伯特 
身上绝对没有更新,没有演变(evolution)。从第一天起舒伯特就是舒伯特,死的时 
候和十六岁的时候(写《玛葛丽德纺纱》的时代)一样。在他最后的作品中也感觉不 
到他经历过更长期的痛苦。但在《玛葛丽德》中所流露的已经是何等样的痛苦! 
 
在他短短的生涯中,他来不及把他自然倾泻出来的丰富的宝藏尽量泄露;而且即使他 
老是那几个面目,我们也不觉得厌倦。他大力从事于歌曲制作正是用其所长。舒伯特 
单单取材于自己内心的音乐,表情不免单调;以诗歌为蓝本,诗人供给的材料使他能 
避免那种单调。 
                        *                                      *                                      * 
舒伯特的浪漫气息不减于贝多芬,但不完全相同。贝多芬的浪漫气息,从感情出发的 
远过于从想象出发的。在舒伯特的心灵中,形象(image)占的地位不亚于感情。因此, 
舒伯特的画家成分千百倍于贝多芬。当然谁都会提到田园交响乐,但未必能举出更多 
的例子。 
 
贝多芬有对大自然的感情,否则也不成其为真正的浪漫派了。但他的爱田野特别是为 
了能够孤独,也为了在田野中他觉得有一种生理方面的快感;他觉得自由自在,呼吸 
通畅。他对万物之爱是有一些空泛的(a little vague),他并不能辨别每个地方的特 
殊的美。舒伯特的感受却更细致。海洋,河流,山丘,在他作品中有不同的表现,不 
但如此,还表现出是平静的海还是汹涌的海,是波涛澎湃的大江还是喁喁细语的小溪, 
是雄伟的高山还是妩媚的岗峦。在他歌曲的旋律之下,有生动如画的伴奏作为一个框 
子或者散布一股微妙的气氛。 
 
贝多芬并不超越自然界:浩瀚的天地对他已经足够。可是舒伯特还嫌狭小。他要逃到 
一些光怪陆离的领域(fantastic regions)中去:他具有最高度的超自然的感觉 
(he possesses in highest degree the supernatural sense)。 
 
贝多芬留下一支Erl-king(歌)的草稿,我们用来和舒伯特的Erl-king①作比较极有 
意思。贝多芬只关心其中的戏剧成分(dramatic elements),而且表现得极动人;但 
歌德描绘幻象的全部诗意,贝多芬都不曾感觉到。舒伯特的戏剧成分不减贝多芬,还 
更着重原诗所描写的细节:马的奔驰,树林中的风声,狂风暴雨,一切背景与一切行 
动在他的音乐中都有表现。此外,他的歌的口吻(vocal accent)与伴奏的音色还有一 
种神秘意味,有他世界的暗示,在贝多芬的作品中那是完全没有的。舒伯特的音乐的 
确把我们送进一个鬼出现的世界,其中有仙女,有恶煞,就象那个病中的儿童在恶梦 
里所见到的幻象一样。贝多芬的艺术不论如何动人,对这一类的境界是完全无缘的。 
                        *                                      *                                      * 
倘使只从音乐着眼,只从技术着眼,贝多芬与舒伯特虽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极大的 
差别!同样的有力,同样的激动人心,同样的悲壮,但用的是不同的方法,有时竟近 
于相反的方法。 
 
贝多芬的不同凡响与独一无二的特点在于动的力量(dynamic power)和节奏。旋律本身 
往往不大吸引人;和声往往贫弱,或者说贝多芬不认为和声有其独特的表现价值 
(expressive va1ue)。在他手中,和声只用以支持旋律,从主调音到第五度音 
(from tonic to dominant)的不断来回主要是为了节奏。 
 
在舒伯特的作品中,节奏往往疲软无力,旋律却极其丰富、丰美,和声具有特殊的表 
情,预告舒曼,李斯特,华葛耐与法朗克的音乐。他为了和弦而追求和弦,——还不 
是象特皮西那样为了和弦的风味,——而是为了和弦在旋律之外另有一种动人的内 
容。此外,舒伯特的转调又何等大胆!已经有多么强烈的不协和音(弦)!多么强烈 
的明暗的对比! 
 
在贝多芬身上我们还只发见古典作家的浪漫气息。——纯粹的浪漫气息是从舒伯特开 
始的,比如渴求梦境,逃避现实世界,遁入另一个能安慰我们拯救我们的天地:这种 
种需要是一切伟大的浪漫派所共有的,可不是贝多芬的。贝多芬根牢固实的置身于现 
实中,决不走出现实。他在现实中受尽他的一切苦楚,建造他的一切欢乐。但贝多芬 
永远不会写《流浪者》那样的曲子。我们不妨重复说一遍:贝多芬缺少某种诗意,某 
种烦恼,某种惆怅。一切情感方面的伟大,贝多芬应有尽有。但另有一种想象方面的 
伟大,或者说一种幻想的特质(aquality of fantasy),使舒伯特超过贝多芬。 
 
                        *                                      *                                      * 
 
在舒伯特身上,所谓领悟(intelligence)几乎纯是想象(imagination)。贝多芬虽非 
哲学家,却有思想家气质。他喜欢观念(ideas)。他有坚决的主张,肯定的信念。他 
常常独自考虑道德与政治问题。他相信共和是最纯洁的政治体制,能保证人类幸福。 
他相信德行。便是形而上学的问题也引起他的兴趣。他对待那些问题固然是头脑简单 
了一些,但只要有人帮助,他不难了解,可惜当时没有那样的人。舒伯特比他更有修 
养,却不及他胸襟阔大。他不象贝多芬对事物取批判态度。他不喜欢作抽象的思考。 
他对诗人的作品表达得更好,但纯用情感与想象去表达。纯粹的观念(pure ideas)使 
他害怕。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与他有什么相干呢?政治与他有什么相干呢?对 
于德行,他也难得关心。在他心目中,人生只是一连串情绪的波动 
(a series of emotions),一连串的形象(images),他只希望那些情绪那些形象尽可 
能的愉快。他的全部优点在于他的温厚,在于他有一颗亲切的,能爱人的心,也在于 
他有丰富的幻想。 
 
在贝多芬身上充沛无比而为舒伯特所绝无的,是意志。贝多芬既是英雄精神的显赫的 
歌手,在他与命运的斗争中自己也就是一个英雄。舒伯特的天性中可绝无英雄气息。 
他主要是女性性格,他缺乏刚强,浑身都是情感。他不知道深思熟虑,样样只凭本 
能。他的成功是出于偶然【按:这句话未免过分,舒伯特其实是很用功的】。他并不 
主动支配自己的行为,只是被支配【就是说随波逐流,在人生中处处被动】。他的音 
乐很少显出思想,或者只发表一些低级的思想,就是情感与想象。在生活中象在艺术 
中一样,他不作主张,不论对待快乐还是对待痛苦,都是如此,——他只忍受痛苦, 
而非控制痛苦,克服痛苦。命运对他不公平的时候,你不能希望他挺身而起,在幸福 
的废墟之上凭着高于一切的意志自己造出一种极乐的境界来。但他忍受痛苦的能耐其 
大无比。对一切痛苦,他都能领会,都能分担。他从极年轻的时候起已经体验到那些 
痛苦,例如那支精采的歌《玛葛丽德纺纱》。他尽情流露,他对一切都寄与同情,对 
一切都推心置腹。他无穷无尽的需要宣泄感情。他的心隐隐约约的与一切心灵密切相 
连。他不能缺少人与人间的交接。这一点正与贝多芬相反:贝多芬是个伟大的孤独 
者,只看着自己的内心,绝对不愿受社会约束,他要摆脱肉体的连系,摆脱痛苦,摆 
脱个人,以便上升到思考中去,到宇宙中去,进入无挂无碍的自由境界。舒伯特却不 
断的向自然【按:这里的自然包括整个客观世界,连自己的肉体与性格在内】屈服, 
而不会建造“观念”(原文是大写的Idea)来拯救自己。他的牺牲自有一种动人肺腑 
的肉的伟大,而非予人以信仰与勇气的灵的伟大,那是贫穷的伟大,宽恕的伟大,怜 
悯的伟大。他是堕入浩劫的可怜的阿特拉斯(Atlas)②。阿特拉斯背着一个世界,痛苦 
的世界。阿特拉斯是战败者,只能哀哭,而不会反抗的战败者,丢不掉肩上的重负的 
战败者,忍受刑罚的战败者,而那刑罚正是罚他的软弱。我们尽可责备他不够坚强, 
责备他只有背负世界的力量而没有把世界老远丢开去的力量。可是我们仍不能不同情 
他的苦难,不能不佩服他浪费于无用之地的巨大的力量。 
 
不幸的舒伯特就是这样。我们因为看到自己的肉体与精神的软弱而同情他,我们和他 
一同洒着辛酸之泪,因为他堕入了人间苦难的深渊而没有爬起来。 
 
《罗萨蒙德》间奏曲第二号(Rosamunde-Intermezzo No.2): 
━━━━━━━━━━━━━━━━━━━━━━ 
①译者注:Er1-king在日耳曼传说中是个狡猾的妖怪,矮鬼之王,常在黑森林中诱拐 
人,尤其是儿童。歌德以此为题材写过一首诗。舒伯特又以歌德的诗谱为歌曲。(黑 
森林是德国有名的大森林,在莱茵河以东。) 
 
②译者注:阿特拉斯是古希腊传说中的国王,因为与巨人一同反抗宙斯,宙斯罚他永 
远作一个擎天之柱。雕塑把他表现为肩负大球(象征天体)的大力士。 
 
--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vilab.hit.edu.cn]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lanslot.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69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