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ammiliming (青青子衿), 信区: ClassicalMusic
标 题: 钢琴的历史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Sun Jun 13 21:03:53 2004)
钢琴外文名为“Piano”,它的全名应叫”Pianoforte“,意为”弱强“。由于这件乐器既
能发出弱音,又能发出强音,才有了这样一个极为形象的名字。后来,也许是为了称呼上
的方便,人们将表示强音的“forte”略去,只保留表示弱音的“piano”,并沿用至今。
钢琴的前身是拨弦古钢琴,也称作羽管琴键。它与钢琴的内部原理大致相同,都是在
琴体内部装有音板和许多拉紧并列的琴弦。不同的是钢琴的弦槌击弦发音,拨弦古钢琴用
羽管制的拨子拨弦发音。此外,还有一种与它们同一血统的键盘乐器----击弦古钢琴,它
同样是一种装有击弦装置的乐器,用铜制的 形槌击弦发音;它的应用范围不如拨弦古钢琴
广泛,主要用在当时的贵族家庭中演奏。
17世纪到18世纪间,拨弦古钢琴在当时的音乐生活中有着相当显赫的位置,可以说是
它的全盛时代。至18世纪初,欧洲大陆音乐迅速发展,音量弱小的拨弦古钢琴已不能满足
当时音乐家们的需要,因而逐渐被音量洪大的钢琴所取代。
钢琴的发明者是巴尔托洛奥.克里斯托福里,他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一位乐
器制作师。1709年,他以拨弦古钢琴为原形,制作出一架被称为具有“强弱音变化的古钢
琴”他在钢琴上采用了以弦槌击弦发音的机械装置,代替了过去拨弦古钢琴用动物羽管波
动琴弦发音的机械装置。从而使琴声更富有表现力,音响层次更丰富,并能通过手指触键
来直接控制声音的变化。在克里斯福里的第一架钢琴出现后的一百年里,拨弦古钢琴仍为
人们所应用,但更多地是为演奏特定作品而使用。故以弦槌代替拨弦发音就成为当时键盘
乐器的主要特色,亦是钢琴的标志与象征。
1709年后,克里斯托福里又进一步改革了原来击弦机的结构,他在这部机械中安装了
一种与现代击弦机的复震杠杆系统近乎完全一致的起动杠杆,使击弦速度比原来加快了10
倍,而且可以快速连续弹奏;音域也增加为4组;可以说这就是现代钢琴的雏形。他的这一
发明为以后的钢琴制作事们打开了通往成功之路的大门。但遗憾的是,克里斯托福里的发
明并没有得到他的意大利同行们及当时演奏家们的注意,却在异乡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德国管风琴师、制作师戈特弗里德.西尔伯曼,在1730年根据一份绘制极不准确的意大
利钢琴草图,借鉴克里斯托福里的发明,制造出德国第一架钢琴。他把这架琴送到音乐大
师巴赫那里鉴定,巴赫却不屑一顾,只是说道:“触键太重,高音音色太弱。”,但他还
提出了一些建议。在采用了巴赫的建议之后,于1747年又加以革新。同年,巴赫在波茨坦
进宫晋见腓特烈大帝时弹奏了西尔曼的新型 钢琴。
西尔曼对钢琴改革的主要贡献在于对钢琴制音器的运用。他利用手动音拴使全部制音
器离弦,以使钢琴的音响效果更丰富并具有一种神秘的色彩。对于我们今天的演奏家来说
,这种性能在现在钢琴中是用脚迅速而敏捷地控制着,很难想象当时是用手来操作的。
钢琴虽诞生在意大利,却在德奥和英国得以发展成长。至18世纪中叶,人们对钢琴的
制作工艺实行革新,以使其演奏性能日益完善。这一时期,西尔伯曼及其子弟在钢琴的变
革中起着主导作用。
西尔伯曼的名徒被称为“十二弟子”,他们分别制造出两种不同风格的钢琴,即“维
也纳式击弦机钢琴”和“英国式击弦机钢琴”。他们具有不同的机械性能和不同的音响效
果,由此形成两大不同的钢琴制作流派。这两种流派,也对当时的音乐家们产生了具有历
史意义的影响。
“维也纳式击弦机钢琴”的键盘触感较轻,能够弹出快速的音符,音色变化细微,在
与管弦乐队协奏时,音色对比清晰。这正符合莫扎特温文尔雅又富有歌唱性的快板的音乐
需要。
约翰内斯.楚姆佩是西尔伯曼的名徒之一,他于1760年来到英国,成为著名钢琴制作师
;他的产品被称为“英国式击弦机钢琴”。这种钢琴触键感觉较重,但声音浑厚深沉,正
适合于克莱门蒂那坚实有力的音乐风格。
莫扎特和克莱门蒂当时是名声同噪的钢琴演奏家,由于他们演奏风格的不同,他们分
别使用结构各异的维也纳式和英国式钢琴。1789年1月,莫扎特和克莱门蒂在维也纳奥国国
王的王宫里举行了世界上第一次钢琴演奏比赛,成为轰动一时的大事。这次比赛对提高钢
琴在诸乐器中的地位起了重要的作用。
钢琴在它诞生的头一个世纪中经历多次改良。虽然开始它被形容为是锅炉工制造出的
粗陋机械,少有优雅之色,在表现细腻的情感上逊于拨弦古钢琴和击弦古钢琴;但随着时
代的变迁,音乐由巴罗克风格向古典主义演变,声音尖锐、古板、缺乏生机的拨弦古钢琴
被音响丰富、细腻、洪亮的钢琴所替代。到18世纪后期,钢琴到19世纪钢琴已登上“乐器
之王”的宝座。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0.46.73.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4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