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anslot (衰衰网虫─→颓废书生·转型中......), 信区: ClassicMusic
标 题: 风笛--苏格兰人的民族乐器--钱星博(转寄)(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5月16日10:49:18 星期三),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usic 讨论区 】
【 原文由 JoJo 所发表 】
【 以下文字转载自 JoJo 的信箱 】
发信人: beaux (JJ), 信区: ClassicMusic
标 题: 风笛--苏格兰人的民族乐器--钱星博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Mon Apr 3 14:05:32 2000)
原文转自《音乐爱好者》2000.1
风笛--苏格兰人的民族乐器
钱星博
苏格兰人潇洒、幽默并且爱好音乐,他们的
一些奇特的风俗习惯有时不免令人啧啧称奇。例
如:在每年的除夕夜,苏格兰人总要邀请一位黑
发女郎到他们家中来作客,用过晚餐后,主人就
吹起风笛,全家人和客人一起随着悠扬笛韵唱起
苏格兰民歌。最后,全家人还和全市居民一起围
着古老的教堂等待着午夜的钟声。当十二下钟声
敲过后,全体到场居民手拉着手把教堂围成一个
大圈子,然后在风笛伴奏声中齐声高唱《Anld
Lang Syne》(友谊地久天长)。第二天一早,主人
就宣布客人的任务;第一个跨过大门的门槛,因
为这会给全家带来好运。接着,全家就偕同客人
驱车前往莱蒙湖(Loeh Lomond)游览。
一位曾获此殊荣的中国姑娘说:“当我在风
笛伴奏下齐声合唱苏格兰民歌时,我感到苏格兰
人浑身上下都是音乐细胞,真是‘余音绕梁,三
日不绝。’”
风笛起源于古罗马,罗马军队入侵大不列颠
的时候,把风笛也带了去。在苏格兰人爱上风笛
之前几百年,风笛已是英格兰人的乐器了。例如
13世纪末爱德华一世的军队就是在风笛声中进
占苏格兰的。苏格兰爱丁堡市的风笛学院院长杜
加德·麦尼尔说:“以前风笛在欧洲处处可见,在
布鲁塞尔的农村风景画上就常常可以看到风笛
手。”
后来许多其他民族对风笛渐渐失去兴
趣,唯有苏格兰人情有独钟。到了今天,尽
管风笛已在世界上某些地方生了根,例如
在约旦陆军中有风笛手,在日本、美国等
地也相当流行。但是一提起这种乐器,大
家仍然不约而同地想起苏格兰人。苏格兰
杰出的赛车手杰基·斯图尔特道出了他大
多数同胞的心里话:“无论世界上有多少
国家有风笛,风笛肯定是代表苏格兰人的
传统民族乐器。”
1997年9月,斯图尔特和一群热爱风
笛的名人联手合作,拍了一部歌颂风笛的
电视记录片。在这部名为《战器》
(Instrument Of War)的记录片中,英国王
储查尔斯对唯一仍在世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风笛手、98岁的哈里·卢南说:“我幼年
时曾去过巴尔莫罗城堡,每天晚餐结束时
都有8位风笛手围着餐桌吹奏风笛,我将
终生记住这一美妙时刻。”
美国人向来钟爱风笛,《战器》一片也曾在
美国放映过,深受观众欢迎。这恐怕是历史原因
造成的。在1758年的泰孔德罗加战役中,英法
为了争夺现为纽约州的大片土地,在风笛声中浴
血奋战。后来在德克萨斯州独立战争期间,风笛
又在阿拉莫战场上响起。1963年秋天,苏格兰高
地警卫团赴美国白宫在肯尼迪总统席前表演。没
想到仅仅隔了数周,肯尼迪夫人再一次邀请该警
卫团在肯尼迪总统的葬礼上为这位遇刺的总统吹
奏哀乐。
苏格兰还出版了一木畅销全国的名为《笛
声》的月刊,每期的封面都是苏格兰裙般的格子
图案。某期有篇文章写道:“我爱我的妻子,我
也爱我的风笛以及我的风笛乐队。对我来说,上
述三者构成了我的整个生命,一样都不能失去。”
一位在苏格兰格拉斯哥风笛学院学习吹奏风
笛的学员也撰文向该月刊投诉,文中说:“与我
同住在一个寝室的一位同学从不定期拿笛袋去清
洗消毒,他的风笛又黑又黏,有令人作呕的污
垢。我建议政府应该制订出一条保护风笛的法律
来。”在苏格兰,风笛已经不仅仅是乐器,简直
变成了有魔力的“魔笛”了。
对风笛手和风笛爱好者来说,这种乐器能鼓
舞人心,激励士气。风笛的构造极为简单,只有
一个样子滑稽的风袋和几根从袋中伸出来的穗木
管,但就是这种简单的乐器古往今来己经无数次
领导战士走上战场且勇气陡增,觉得自己已变成
超人,既力大无穷又刀枪不入。
据说,曾有风笛手在肢体被炸掉之后仍然吹
下去的,也曾有风笛手在战场上直至殉难时仍紧
紧抓住自己的风笛的。在1808年至1814年间伊
比利亚半岛战争中的巴达霍斯市的围城战中,苏
格兰74高地兵团的风笛手乔治·麦拉克兰在吹
奏《坎贝尔就要来到》时,有颗子弹击中了他的
风笛,他立即坐下来,在枪林弹雨中修复了他的
风笛,然后再站起来吹奏。
1746年,英国“詹姆斯二世党”的风笛手杰
士·里德被捕后受审时,声称自己只是个乐手。
但是法官说:苏格兰高地兵团在作战时一定有
随军风笛手,他对鼓舞士气起着巨大的作用,所
以风笛肯定是“战争工具”。可怜的里德最终被
判绞刑,然后分尸。
1996年,伦敦人戴夫·布鲁克斯在汉普斯特
德市街上吹奏,违反了当地的交通法规,他在警
察署引用里德的案例自辨,声称风笛是武器而不
是乐器。
警官回答道:“那么,我可以控告你携带武
器罪:这是要判刑人狱的,不像违反交通法规仅
仅是罚款而已。”
布鲁克斯放声大叫道:“我相信里德一案已
经得到平反,他的灵魂终于可以安息了。”
由于风笛给人以一种神秘感,因而有人穿凿
附会,把风笛和鬼故事扯在一起。传说1871年
某一天,彼得·斯雷普兰伯爵在泰赛德城的芬卡
斯克城堡招待几位来自远方的贵宾。爵士的两个
姊姊带领一大群仆人和伯爵一起在城堡顶部的豪
华餐厅招待客人用晚餐。摹地,远方传来了隐约
的风笛声,笛声越来越响,吹笛者仿佛正在拾级
而上,可是却听不到脚步声。
众人都屏息而听,大家都感到吹笛者的幽灵
越来越迫近;瞬息之间,笛声已在众人的头上方
飘越而过,开始登上城墙。伯爵的长姊伊莉沙对
彼得说:“兄弟,你生平酷爱风笛,我看这群幽
灵是在找你的。”话音刚落,幽灵在古堡的上空
吹奏起《最后的挽歌》曲子来,然后缓慢地消失了。
伊莉沙的话没有错,幽灵的确是在找彼得,
一星期后,他磕然长逝,追随他生平爱好的风笛
去了。
简单来说,风笛是由一根吹管和一个风袋构
成的,风袋通常用羊皮制造,但也有些是用牛皮
或现代的碳氟纤维布制造的,再在外面裹上一层
布。吹笛者换气时只需用手挤压风袋,笛声就不
会中断。
此外还有三根木制的单音管(古老的风笛只
有两根),笛手利用有音孔的调音管奏出旋律时,
单音管会发出持续不变的泛音。风笛只能吹出9
个音符,一般只能吹奏降B调,而且音量无法改
变一一风笛声是很响的。
麦尼尔院长说:“风笛极难吹得好,原因是
指法很难掌握。”它也是极难调音的乐器。因此就
大多数人而言,恐怕他们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入
调的风笛演奏。风笛手每50O人中才有一个是优
秀的。”由马西森领导的苏格兰高地风笛演奏团
共有队员3O多人,曾12次在世界风笛乐队大赛
上夺冠。
今大的风笛也渐渐现代化了。苏格兰的邓
迪·泰赛德警察管乐队不久前买了两具无需挤压
风袋的电子风笛。指挥林赛·艾利斯说:“那两
具电于风笛不是用来代替传统风笛的。举行音乐
会的时候,民间音乐适宜用电子风笛演奏,因为
电子风笛能发出8至9个3度音,音域比传统的
风笛宽广得多。”
马西森也算得上是个现代主义者。他不仅让
他自己的风笛店在电脑互联网络上出售风笛,还
甘冒激怒纯粹主义派的风险,在灌录自己的风笛
演奏唱片时,竟使用吉他、电子音响合成器、鼓
及弦乐器,他说:“任何乐器都必须经历改革阶
段,以符合时代潮流。”但批评他的人却说:“风
笛老手半途出家,玩起流行音乐来了。”
风笛演奏的曲谱丰富多彩,美不胜收。 风笛
变奏曲是高雅古典的风笛曲,通常在苏格兰重要
的庆祝场合上演奏。此外还有各种进行曲、里尔
舞曲、民间乐曲、集会曲和斯特拉斯贝舞曲等等。
很多局外人初次听到风笛演奏时,认为风笛
声音很古怪,与其他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大不相
同。那么,风笛迷人之处究竟何在呢?马西森说:
“风笛最动人的是泛音。有了这种连续不断的降
B调低音,你再吹出旋律时,每个音符就都有一
组不同的泛音。风笛叫人神魂颠倒的就是这种混
成一体的泛音。”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image.ee.tsingh]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Frivol.bbs@smth.org]
--
※ 转寄:.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158]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157]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lanslot.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1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