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cb (-----), 信区: ClassicMusic
标  题: 馬修的中國之旅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5月22日10:56:49 星期二), 站内信件

馬修?連恩(Matthew Lien)大步走進辦公室,把錄音帶收到盒內後,開始翻出一本本
相簿。「這些都是剛從台灣寄到的。」這位大鬍子音樂家一邊說,一邊將過肩的深黑色
髮絲撥到身後。照片中的他有時穿梭在中國的古蹟,有時又調皮的模仿中國石雕龍的姿
態。「這些是出外景錄影時所拍的照片。」他解釋道。其他則是典型的觀光客照片,有
些照片則是馬修活動、耍寶、把玩中國樂器時拍的。
  這是他今年上半年到中國南京,與台灣的風潮唱片合作錄製《匯流》專輯時的留影
。剛結束的十天南京之旅,即是為了收錄一些中國器樂,以備融合到這張具有濃郁中國
風的專輯。
  「但計劃有點更動。」馬修和風潮唱片經由傳真討論,並聽過一些音樂參考資料CD
後,決定先寫下五曲的架構,並預先譜好一些旋律。「最大的挑戰是,實際深入去了解
樂器後,使得原先的構想和譜曲產生了很大的改變…」
  馬修發現到,中國樂器的外型不像西方樂器那麼多考究的曲線和物理工程,它們的
設計是很簡樸的,但中國音樂家們卻能以這些看似簡單的樂器,爆發出驚人的音量與音
域。
  有些樂器甚至可溯源到遙遠的年代──譬如古琴,優秀的演奏家能與樂器達到人琴
合一的境界。「在古代這是極受帝王青睞的樂器,文人雅士們也常藉著琴音來溝通思想
。」這次參與錄音的這座「秋籟」琴約有一千兩百年的歷史,是唐代的名琴。
  更令馬修驚異的是,許多中國樂器在音色上與克爾特樂器極為神似!比如說,二胡
很像克爾特提琴,但音域較寬;簫和愛爾蘭笛音色很相容;而梆笛的音色像極了Penny 
Whistle。馬修希望編樂配器時結合這種相似性,讓樂器對話。「因為兩種樂器的對話─
─或者更貼切地說,兩種文化的對話,產生了《匯流》這張專輯。」
  中國音樂與西方音樂最大的不同點是,前者主要是五聲音階,也就是少了一般西方
音階的第四和第七個音。「這種音階聽起來很好聽,連他們的很多流行音樂都是五聲音
階。」不過偶爾馬修的音樂會需要用到這些失落的音階,「所以,我還是得請中國音樂
家們硬是擠出這兩個少掉的音,必要時我得連聲部都全改寫,以配合樂器狀況。」幸好
這群中國音樂家們的技藝精湛,以超水準的演出克服了這些挑戰。
  馬修還面臨了其他難題──待在中國的這十天裏,他形同文盲兼啞巴;除了他的翻
譯員以外,他無法與任何人直接對話溝通。「他們一直交談著,而我卻聽不懂說些什麼
,只能讓自己的思緒游移在其中。偶爾能這樣也算是一種福氣,可以讓腦子空白一下。

  錄音結束前夕,有人瞥見馬修在旅館附近的紫金山林間流連躑躅、若有所思。「中
國人真是非常親切友善!我交了許多朋友,他們讓我感受到最深層的心靈交流。我覺得
好像已經住了很久,而且還很想繼續待下去。」
  「就像是闖入了另一個時空,這一趟的經驗真是充實而深刻。西方世界的人常以為
,中國人很冷漠、刻板、又極度的自我壓抑,但我的經驗證實,他們是親切大方、友善
又快樂的民族。」看來這位純樸而熱情的音樂人,已經與中國結下溫馨的不解之緣。
                ──以上摘譯自Yukon News(育空新聞報)
                  Lien Records Groovy Chinese Tunes
                        By Richard Mostyn
                          Yukon News reporter
  

--
 一个不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
  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0.14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2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