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arfield (加菲), 信区: ClassicMusic
标  题: 第七章 古典主义音乐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3月10日22:50:37 星期天), 站内信件

一、音乐中的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是一个相当不明确的词,它有几种不同而又相关的含义。一种不很恰当
的用法是将它指 流行音乐以外的音乐,包括所有种类的严肃音乐,不管它是何时创作的
以及为什么目的而写的。而此处 我们所指的是大约1750年开始至1827年贝多芬逝世为止
这一时期的音乐。
  所谓“古典的”,准确地说,原是指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典的古代”,那是西方文
明两个伟大的 时期。多少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回顾往昔,而且企图借鉴那个时代的文化
精华。在文艺复兴时期, 人们已经这么做了,巴洛克初期亦然,但一直到十八世纪中叶
才真正开始重新发现“古典”。特别是考古 的发现,展现了一幅简朴、宏伟、宁静、有
力、优雅的画面,这在新发掘出来的古希腊和南部意大利的 神庙中十分典型。例如,1
748年庞贝的发现,其中的遗物被画家临摹和雕刻家模制以广泛流传, 理论家们研究它
们构成的原则。历史学家和美学家们(其中最著名的为德国人温克尔曼)将它们称为 “
古典”并作为他们这一时代的典范,有探索精神的艺术家们紧随这一观念,如十八世纪
英国画家雷诺兹 强调绘画的最高成就是在于表现古代希腊罗马的主题以及他们作品中的
英雄气概和人的苦难。 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大卫也追随这种理论,表现在他描绘英雄的
画面上。意大利新古典主义雕塑家基本上 以古典的雕像为范本来刻画现代的男男女女。
“古典”的历史事件、神话以及哲学思想也日益有其 广泛的影响,如歌剧的剧本多取材
于这一时期的史实、神话及英雄人物。
  由于优秀的古代文化的影响,人们常将“古典”一词视为有杰出的、卓越的含义。不
论是一首诗, 还是一辆汽车,如果说是“古典的”,那就意味着它是此类中的佼佼者。
人们也往往倾向于把某个 图案设计称之为“古典比率”,意味着这个比率保持了自然的
平衡,并无奇特或标新立异,而是遵循规范 的原则。正由于信奉这种“适当的比率”和
自然平衡的原则,使得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迥异于其他时期。 实际上这一时期的作曲家
在考虑音乐结构时都遵循这一基本概念:一种调性间平衡的概念,给予听众 明确的感觉
这音乐如何进行;还有段落之间的平衡,听众在聆听一首乐曲时可以准确地知道紧接着
 出现的内容。作曲家的创造性只是对这个作曲系统和轮廓稍加变化,而不是机敏地或富
有进取精神地 创作出乐曲来使听众着迷或惊奇。
  也可以说在音乐创作上不存在所谓“古典时期”,仅有“古典风格”。按照这种风
格,海顿、莫扎特 和贝多芬写出了他们的名作。如果说这是杰出的典范,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这种风格并非仅仅出现于他们 三人的作品中,这个时期的其他作曲家的创根基本
上也是这种风格,也是按照这种传统。
  在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之间,还有一些短暂的过渡阶段。其中之一是洛可可(Ro
coco),就像 音乐史学者给巴洛克取名一样,是按照其风格而取名的。这一名称原是艺
术史学者们专门用来指 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法国的装饰性艺术的。这一时期的法国建
筑中,巴洛克式的雄伟、严峻的风格分解 或者柔化,成为类似贝壳制品(法语为rocai
lle)式的线条。由此发展出一种新颖的、绚丽的、优美的、 富有想象的风格。像所有
的法国文化及趣味一样,这种风格也迅速传遍欧洲,在德国南部及奥地利 特别风行。如
果说音乐和建筑等其他艺术的演变完全一样,那是不恰当的,但在音乐中我们也可以看
到 浓墨重彩让位于优美、纤细的精雕细琢,尤其在键盘乐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很多一流
的作曲家写了极尽 装饰能事的乐曲,著名的格可可风格的作曲家当数法国的库普兰,在
德国采用这种风格的是巴赫的 同时代人泰勒曼和马特松,意大利作曲家有D·斯卡拉蒂
。在C.P.E.巴赫、海顿、莫扎特等人的作品中 犹可见到洛可可风格的余韵。
  另一个名词也来自法语galant(华丽风格),顾名思义是“华丽”,其实用于艺术
风格,它的含义 更要丰富得多。首先是指欢乐,这是一种直率的、任性的欢乐:感官的
欢乐,它有别于道德的说教及 更深刻的艺术境界,也意味着一种优雅和尘世的趣味。在
音乐上它首先是流畅的旋律,摒弃了复杂的对位 手法;其旋律听来使人感到极为清晰,
因为伴奏部分很清谈,通常用通奏低音(如羽管键琴)演奏固定的 音型或者很慢地进行
,绝不会对旋律喧宾夺主。华丽风格的乐曲最理想的表演媒介是人声,康塔塔或 歌剧选
曲(最好是爱情歌曲);作曲家通常把乐句分得简洁而又规律,用一种可以预测的问答
式进行, 歌者的声音较为朦胧但却极富表情。另一种流行的表演媒介是长笛(替代老式
的和音色明亮的竖笛), 人们特别欣赏它那优雅而柔和的色彩。华丽风格也指舞蹈节奏
的使用,巴赫等人在他们的键盘乐组曲中 采用的外加乐章之一,即称为“华丽曲”(g
alanteries);它意味着常常使用一些固定的、短小的 旋律乐句,一如姿态优雅的鞠躬
和礼仪。
  “华丽风格”一词在1700年后才使用,此种风格的流行是在十八世纪二十年代以后
,十八世纪 中叶为其全盛时期,即巴赫、亨德尔一辈的作曲家消失而新的一代崛起之际
。巴洛克时代大师们的富有 驱动性的低音声部(它能赋予乐曲一种活力)此时让位给较
为迟缓的低音进行,只起到衬托上面主要 声部的作用而已。巴洛克时期常用的赋格织体
也被取代,此时上面的声部轻而易举地取得了统治地位, 其次才是低音,而中间声部已
无容身之地。巴洛克音乐中,长而不规则的乐句被较短的乐句取代, 它们往往是两小节
或四小节的,听者能感觉到后继的乐句大约将是怎样的。
  音乐语言变革之所以发生,主要原因是新思潮的出现,即启蒙运动。十八世纪早期
这个重大的 变动已出现于哲学以及像英国的牛顿、法国的笛卡儿那样的科学发现的觉醒
,理性与人道的观点受到 重视,神秘与迷信逐渐褪色。启蒙运动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将文
学艺术普及到普通的男女中间去, 使中等阶级也可分享过去只有贵族才能享受到的东西
,艺术应该充实和丰富人们的生活。因此我们 发现在十八世纪初期,歌剧这一形式不仅
是专供私人宅邸演出和仅用意大利语言,而且也向公众开放 并用各个国家的民族语言。
在法国出现了喜歌剧(opera comique),歌曲与对白穿插进行, 故事情节是老百姓日
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十八世纪二十年代喜歌剧已在巴黎集市的场子上演出。 比之宫廷
歌剧来,它的内容更适合人民大众的口味。在英国,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贵族们尚
在 欣赏意大利歌剧,中产阶级却喜欢带有对白的、曲调质朴动听的轻型歌剧,此种情况
不仅发生在伦敦, 而且遍及全国各地。此种类型的歌剧在十八世纪中期经译成德语后在
德国的柏林及汉堡等地上演, 促进了产生德国自己民族形式的此类歌剧,即歌唱剧(S
ingspiel)。就是在歌剧的故乡意大利, 十八世纪初已出现用地方语言的喜歌剧,如在
威尼斯、那不勒斯等地。此类歌剧所用题材接近人们的 日常生活,曲调动听;相形之下
,取材古代或神话中的故事和人物就显得不易理解,其音乐也较乏味。
  歌剧并不是唯一显示文化艺术发展进程的体裁。与此同时,音乐的印刷出版业建立
起来了, 人民大众可以购买乐谱在家歌唱或演奏,乐器制造业也由于新技术的发展而蓬
勃兴起。年轻姑娘能演奏 羽管键琴或钢琴是有教养的重要标志。男士们则演奏长笛、小
提琴或其他业余性质的乐器。十八世纪时 出了许多为家庭用的乐器演奏教材。作曲家们
也为家庭使用的目的而创作乐曲,它们在演奏技术上 虽较简单而易于掌握,却仍然优美
动听,演奏起来饶有兴味。这就是上述引起风格转变的原因, 转向更有规律的和旋律的
风格。人们在家里尝试着唱他们在公共娱乐场所听到的歌曲,“流行歌曲” 歌集的刊印
应运而生,这些歌曲选自最近上演的歌剧(在伦敦也有在著名的游乐园中演唱的), 它
们对音乐爱好者来说是印象新鲜的。
  并非仅是歌剧吸引着新的观众,十八世纪时音乐会的活动已经开始。以前,器乐曲
主要在宫廷或 上流社会人物的家庭中表演,现在出现了全新的局面,人们(通常是既有
音乐爱好者又有专业音乐 工作者)集合在一起举行音乐会,娱乐自己(有的赖以为生)
和款待前来的听众。在较大的城市里从事 音乐的专业人员很多,伦敦和巴黎首先兴办定
期的管弦乐队音乐会,其他城市很快效仿。宫廷乐队 也常举行售票的音乐会。特别是在
十八世纪后期,音乐会的活动迅速发展。杰出的演奏家从一个城市到 一个城市举行巡回
演出。当地有名的艺术家也举行年度的“慈善’音乐会(演员仍然能拿到报酬)。 管弦
乐队这一团体组织日益成形,音乐会向公众开放当时是一件新鲜事。为适应此种需要,
作曲手法 亦需更新,要求乐曲有更为逻辑和清晰的形式,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和兴趣。
适应这一时代形势 的要求,新一代的作曲家从此兴起,其中的三巨头是海顿,莫扎特和
贝多芬。这就是所谓维也纳 古典乐派。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人都在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在维也纳活
动, 他们之间互有影响。他们都是运用奏鸣曲形式的大师,写出了奏鸣曲、交响曲、四
重奏这类体裁的不朽 佳作;他们也都致力于主题的展开以及利用调性的配置来给抽象的
形式注入细致微妙的表情。 虽然三人都写过歌剧,但是真正在歌剧中留下了璀璨名篇的
只有莫扎特,而且也确实没有称得上 “古典主义”的歌剧风格存在。主要是这些大作曲
家的器乐曲给了当时以及整个十九世纪以巨大影响。 除了贝多芬后期的作品显得较为艰
深外,这三人的作品都既深刻而又通俗易懂,这也促进了这一时期开始 的音乐从此走向
世界。巴赫和亨德尔的作品仍仅限于在中部德国及英国流传,而海顿的作品不仅在 他受
雇的贵族宅邸演奏,而且在维也纳、巴黎、伦敦都能听到;莫扎特以演奏家的身份漫游
全欧, 演奏他自己的作品;贝多芬的作品从1805年后也是在欧洲到处都能听到。
二、初期古典乐派
  文艺复兴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主调形式的新音乐,以贵族社会为背景,在德意志和奥
地利各地繁荣昌盛 起来。其初期有三个主要乐派:以音乐大师巴赫的次子卡·菲·埃·
巴赫为中心的柏林乐派; 以约翰·施塔密茨(Johann Stamitz,1717-1757年)为中心
的曼海姆乐派;以瓦根扎尔和蒙恩为中心的 早期维也纳乐派。
  歌剧虽然是古典派音乐中的重要部分,但从整体来看,古典派音乐的特色在于器乐
方面,特别体现在 奏鸣曲和交响曲形式的音乐上。曼海姆乐派的室内乐和交响乐不仅影
响了维也纳乐派,而且对 波恩时代的少年贝多芬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奏鸣曲是古典派音乐中极富代表性的形式,它的呈示部中有第一、第二主题的对比
,中间出现 发展部,然后是两个主题反复的再现部。曼海姆乐派当时已经具有了相当完
整的奏鸣曲形式, 他们还在交响乐中加入小步舞曲乐章。这个乐派的交响乐配器中,木
管乐器也采用了双管编制。 莫扎特在自己的交响乐中加用单簧管,也是受了曼海姆乐派
的影响。
三、维也纳古典乐派
  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
典乐派, 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
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 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86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