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anslot (衰衰网虫─→颓废书生·转型中......), 信区: ClassicMusic
标 题: 小提琴艺术的童年(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5月16日10:41:31 星期三),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usic 讨论区 】
【 原文由 grace 所发表 】
http://baroque.yeah.net
[苏]列夫·阿拉本
小提琴是一种起源于民间的乐器,大约产生于十五世纪,长久以来只在普通老
百姓生活中出现。“只要看看从十七世纪流传下来为数甚多的图画和版画,就会清
楚地了解小提琴在当时民间日常生活中用得多么普遍。这些画面上描绘的往往是:
在集市和广场上、游艺会和跳舞场、小酒馆和小饭馆里,正在为平民寻欢作乐的农
村小提琴手、流浪音乐家手里无不拿着小提琴和大提琴。”
可是小提琴却也受到当时人们白眼相加的待遇,要是不信,请看十六世纪前半
叶法国音乐家兼学者菲利贝尔·谢莱兹纳亚,诺迦写下的文字:“除了那些靠自己
双手维持生活的家伙,您难得碰到那一个正经人会玩这件乐器……倒是在婚礼、假
面舞会上跳起舞来会有它的用处。”
把小提琴看成是简陋的民间乐器这种轻蔑的观点早就在许多俗话和成语里有所
反映。在法语里至今还用violon(小提琴)一词去咒骂那种一事无成的蠢人;英语
对小提琴的俗称是Fiddle,称民间小提琴手为Fiddler,措词本身就含有贬意。
说起民间演奏艺术,在流浪乐师中间出现过一些极有才华的能手,可惜他们的
姓名未能载入史册。第一个有幸能让我们仰慕其大名的小提琴家是巴蒂斯塔·吉阿
科美利(Battista Giacomelli),他生活的年代是十六世纪后半叶,当时声誉之
隆绝非寻常之辈可比,同时代人因此直率地把“il violino”(意大利文中的小提
琴)当成是他的名字。
有一些声势赫赫的小提琴学派崛起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它们是逐渐形成的,
而且总是和本国的两个音乐中心——威尼斯和博洛尼亚(Bologna) 有着千丝万缕
地联系。
威尼斯——以通商创业而繁荣起来的共和国,历来就过着热闹匆忙的城市生活
。当地开设着任何人都可以进去欣赏的剧院。万民同乐而又令人眼花缭乱的狂欢节
活动总是安排在广场上举行。流浪音乐家们乘此机会当众炫耀自己的巧技,因此往
往被邀请到富贵人家去演奏。小提琴开始受到人们的注意了,而且被认为比别的乐
器更要高明。它发出的声音,不论在剧院厅堂,还是举行民间节庆都十分动听。使
它容易显得突出的特点是,它和古提琴(维奥拉)的声音甜蜜但恬静很不一样的那
种华丽、鲜明而饱满的音色,用它来独奏也好,和乐队合奏也好,听起来十分美妙
。
临近十七世纪二十年代,威尼斯学派正式建立起门户。这个学派的领袖比亚季
奥·马里尼曾用自己的创作给小提琴独奏奏鸣曲曲式奠定基础。威尼斯学派代表人
物都是一些很接近民间演奏艺术的人,他们从事创作都很乐意采用民间提琴手拉琴
的手法。例如,比亚季奥·马里尼在1629年曾写过一首由两把提琴和低音诗琴合奏
用的《第五首叠句曲》(Ritornello quinto),听起来逼真像是一首民间的环舞
舞曲。在卡尔洛·法里纳那首《奇异的随想曲》(Capriccio Stravagante)里,
采用了各色各样用声音模拟现实生活情景的特技效果,更是借用流浪艺人实际经验
的具体例证。在这首《随想曲》里,小提琴模仿狗的吠声,猫的咪咪声,公鸡打呜
,母鸡咕哒,士兵一百行军一面吹口哨等等。
博洛尼亚是意大利宗教的中心地,是科学和艺术的集中点,也是高等学府的所
在地。十六世纪的博洛尼亚仍然处处感觉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着文
艺复兴后期的传统。因此,在当地成长起来的小提琴学派和威尼斯学派就显然不同
。博洛尼亚人一向力求给器乐增添一种像声乐那样的表现力,因为人声被他们认为
是判断声音美丑的最高准则。应该让小提琴像女高音那样歌唱,就连提琴的音域也
只用到第三把位,这正好是女高音声部所用的音域。
说起博洛尼亚小提琴学派,数得出很多著名的小提琴家——G·托雷利、G·B
·巴萨尼、G·B·维塔利。他们的作品和技巧曾为那种结构严整、气度开阔、高尚
动人风格的形成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在阿尔坎杰洛·科列里的创作里则可以看
到这种风格特有的最完美的体现。
全文节选自阿拉本《古今杰出小提琴家》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notes1.hit.edu.c]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lanslot.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8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