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Music 版 (精华区)

作  家: xian (小楼一夜听春雨) on board 'Music'
题  目: 中国音乐的文化历史特征
来  源: 哈尔滨紫丁香站
日  期: Sat Sep 20 18:45:21 1997
出  处: byh.bbs@melon.gznet.edu.cn

发信人: bns (kitty), 信区: Music
标  题: 中国音乐的文化历史特征
发信站: 华南木棉站 (Fri Sep 19 20:11:47 1997)

【音乐之友】

             中国音乐的文化历史特征

                 ·乐洋·

  早就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乃至今天的音乐现状感触颇多,但总觉得思路是“
剪不断,理还乱”,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前不久从《枫华园》第56期上读到一篇
精采的文章《莫扎特与中国民族》,不由得触“题”生情,想说点什么。

  莫扎特与中国民族相距这么遥远,他的音乐竟能与中国民族的文化精髓相通,
这使我们不由得想到自己的音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音乐源远流长。我们的
民族饱受饥寒之苦、列强之欺、权势之压,其对命运之抗争、对美好之向往的英雄
主义气概不会亚于贝多芬;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人在以佛道儒为核心的
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其旷达恬阔宁静超脱之心境不会逊于莫扎特。按说中国应
造就出更多的贝多芬和莫扎特。但事实却远非如此:尽管我们有着丰富的音乐,但
我们的民族却不是一个“音乐的”民族(当然泛指汉族),我们的平均音乐素质跟
人家没法比。这种遗憾的造成虽然可能部分地来自于先天,但更主要的则是来自于
中华民族的后天灾难,这就是: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

  西方的音乐从来是用以抒怀寄情的具有积极现实意义的严肃的文艺表现形式,
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而中国音乐则不然。从题材上看,它要么写历史故事神化传
说,要么是花草虫鱼自然景色,甚至能写出袅袅的“仙乐”,如阳春白雪、雨打芭
蕉、汉宫秋月、高山流水、十面埋伏、昭君出塞、霓裳曲、姜女泪,等等。就是没
有现实没有人生。这使得音乐成为一种脱离现实脱离人生的消极、低级、单纯的享
受和娱乐工具。国泰民安,才有“歌舞升平”;享受人生,就要“对酒当歌”。诗
人们更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赋好还乡”的诗句。由此足可见中国音乐的地
位和功能了。

  在封建等级制度的统治下,音乐歌舞历来是国王君主的奢侈品;琴棋书画也只
是市大夫阶层的闲情逸致。而民间音乐家属于“下九流”,其身份低于妓女。

  皇帝贵为真龙天子,位居人品之极,理应享尽人间之富贵、天地之精华,于是
乎声色犬马、穷奢极欲。选进宫的宫女必要学习礼仪、音乐歌舞。齐国国王好音乐
,于是才有了那南郭先生混入乐队去滥竽充数。它们的唯一目的就是服务于国君、
皇上。大家富户,衣食不愁,酒足饭饱之后才会有那“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
夜沉沉”的享受。而那些为糊口辛勤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吃完饭,抽袋烟,喘口气
,早早上床睡觉,唱什么歌?跳什么舞?至多哼上两句“提起了宋老三,两口子卖
大烟”什么的;老爷们儿憋急了无非来个“十八摸”过过瘾而已。哪有什么真正的
音乐?

  “礼、乐”是封建伦理道德和统治制度的组成部分,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
。而中国历来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所以好的音乐禁固于宫帏之中,下
达不到广大劳动人民。我们无法想象皇帝的歌妓舞女或乐队班子能被派出去为民众
公演。那杨贵妃就很是能歌善舞,尤长于“霓裳”。但她能将自己的歌喉舞姿乃至
于玉脂冰肌展示给一身泥巴两脚牛粪的老农吗?(注:“霓裳羽衣舞”描写一群仙
女,演员身着飘柔轻薄之衣裙,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十分的“暴露”。)

  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是农民加文盲,长期在封建君主制
的统治下苟延残喘。他们从来就不是中国文化的主人,音乐当然也是如此。尽管众
多的音乐素材取自于民间,但音乐的发展历程则是“自上而下”。“乐府”就是一
个专事研创音乐的官僚机构;今天保存下来的那些民乐经典之作,多是历经宫廷乐
师记谱整理、修改加工,珍藏于宫廷之中的“精品”。“劳动人民”,斗大的字不
识两箩筐,懂得什么音律,认得什么师况?可见,只有宫庭里才有真正的音乐,而
属于民间的音乐既难保存又难流传。

  民间艺术团体多是小型地方游击队,旨在谋生,无非是弄两出“折子戏”,来
两段村野小调而已。质量低、对象窄,不足以代表中国音乐。

  有才华懂雅乐的民间艺人,毕竟属于“下九流”,得不到重视和尊敬;多因无
钱无势而穷途潦倒、自生自灭。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那个琵琶女应当是个了不起
的人物,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著名琵琶演奏家×××”。可这个可怜的江南女子,
寄居船头,终日“犹抱琵琶半遮面”,及至“千呼万唤始出来”,则来个“大弦小
弦错综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博得观众一声笑、一个彩;碰上个知音,换取几滴
同情的眼泪。可居然不知她姓甚名谁,更不会有谁推荐她去上音乐学院,或资助她
去巡回演出了。像琵琶女这样的民间艺人又何止千千万万!但他们不过如同山间小
草一样,何时生、何时灭,无人知晓。

  “瞎子阿炳”当算个特例。在他病体缠身的暮年巧遇一个在当地采风的革命文
艺工作者。这人还真是“伯乐”,一眼看中了这匹“千里马”;她还发现阿炳快不
行了,于是紧着忙乎了一阵,居然借来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进口录音机和钢丝磁带
。这阿炳也怪,本来已病入膏肓,只有喘息之功,而无操琴之力了。可那天却给明
媚的阳光和革命的春风注入了活力:但见他正襟危坐,精神矍铄,一口气拉完了平
生所有的曲子。就这样,《二泉映月》算是保住了。当然,阿炳的一缕乐魂也随着
那些动人的音符飘然而去了。

  到了清朝,不但进口洋枪洋炮,也开始进口洋乐。那光绪就是个洋乐迷;末代
皇帝溥仪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呢。但众所周知,那些玩意儿不过是讨好皇上的贡品而
已。推翻帝制后,我国派出了学生留洋学音乐,后来总算有了一批自己的的音乐家
。但不幸恰逢中国战乱年代:先是军阀混战,接着日寇入侵,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
紧要关头。于是刚刚来到中国这块水深火热土地上的贝多芬莫扎特们随即发出了“
起来!起来”的最后的吼声(聂耳)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呐喊(麦新
)。

  中国音乐的“鼎盛”时期莫过于十年文革了。忠字舞语录歌加上样板戏真的是
搅了个鸡飞狗跳。神州大地无论走到哪里,“音乐之声”不绝于耳:

        “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
        “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浑蛋”
        “提篮小卖拾煤渣”
         ……

  这就是中国的音乐?! 今天,音乐界可称为“三足鼎立”:“御用”音乐永
远为配合政治宣传之用;“学院派”虽颇具实力,但有些穷途末路。最萧洒的莫过
于“实用派”或“消遥派”了。他们是“专科门诊”,既不要贝多芬也不管“亚运
”(意指诸如亚运会歌之类),专攻“通俗歌曲”。在被歌星们一夜走红而作曲家
一无所获的形势困惑了几年之后,终于茅塞顿开,推出了亘古未有的“作曲专利”
制度:要唱我的歌吗,请付钱!业已成型的模式和那永恒的中国式情调使得“一曲
多词、一曲多用”成为可能。真是聪明人!流行乐坛的空前繁荣给人民大众送来了
自己的音乐:港台情歌粤语情歌加上欧美流行音乐就是今日中国音乐的代表。留给
心高志大者的只有一条路了:三十六计走为上。所以,年轻有为的看透了中国这块
黄土地上只能长出红高梁而不能滋生出真正的音乐,于是一经摸到了音乐的真蒂、
产生了灵感便远走高飞跑到国外拿奖去了。

  那么究竟什么才算是中国民族自己的音乐和文化呢?如果说,“我们自己的传
统文化历史悠久却原来弱不禁风,正被日益西化而趋于消亡;我们的民族音乐丰富
多彩却不过是一件历史文物,中看不中用。”这样的结论未免过于悲观的话,我们
不禁要大声发问: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我们的民族音乐还有没有继续存在的价值和
条件?我们又应当做些什么呢?


--

※ 来源: 华南木棉站 bbs.gznet.edu.cn      

--
※ 来源:·哈尔滨紫丁香站 bbs1.hit.edu.cn·[FROM: byh.bbs@melon.gznet.]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1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