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ayer (莫二), 信区: ClassicMusic
标 题: 琴器之古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2月31日13:16:23 星期一), 站内信件
琴器之古
吴门琴人 裴金宝
中华先民,在与大自然的融洽过程中,在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渐发现、改造、扩大了绳
的功能,从起初的风动柳丝到丝附木上(樂)至完成丝与木的简单结合,弹拨乐的原始
形态便出现了。大约在离今五千年之远的神农、伏羲氏时代,琴器类的乐器已完成了它
的初级形态。
传说最早的琴为五弦,后文王、武王各增一弦,自汉代七弦琴的形状和现今流行的琴其
主要特征没有变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多少东西极盛一时,过后或变、或并、或销声匿迹
,但是大浪淘沙却没有把古琴淘汰,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这一特殊现象早已引起世界
乐器研究家们的注意。是近四千首古琴传曲保留了古琴,还是赖琴保留了传曲。仰或其
它原因,这个问题恐怕几句话很难说清了。
我们如今能看到的最早的古琴实物(或称琴类乐器)当属1978年在湖北隋县战国曾候乙
墓中出土的十弦琴,此琴长67公分。(后世琴长120公分左右),琴面起伏有致,笔者曾
考证此琴为龙的尚象之形。(论文:“龙——赋予中国古琴神圣意味的文化内涵”,曾
在95年第二次“中国古琴国际交流会”上交流,又载95年“乐器”杂志)
历史最悠久的传世之琴则为北京故宫珍藏的盛唐开元之器“九霄环佩”琴。此琴形体饱
满,上髹紫漆,间杂朱砂后补之色,贵在声形俱佳,为传世之器的极品。
唐宋元明清,各朝各代对琴器之形、声的审美趣味都会留下各代的信息,如唐琴体大、
身圆、漆色富贵喜伏羲式;宋琴体扁身薄,好黑色髹漆,连珠、仲尼式为主流;元代统
治历史仅89年,且国家动荡不安,元琴外型基本仿照唐宋琴所斫,但出现了方额、深舌
罗汉腿(护轸——琴轸右面垂下之物,又称凫掌)漆色出现了斑剥色(黑黄、黑红等隐
杂色);明代所斫之琴,线条流畅造型秀美、如仲尼式比例较前代匀称峭拔,笔者测量
了多张明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明琴的美学比例大都和西洋的黄金分割率理论巧合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明代新出现了不少前代没有的琴式,其中最负盛名者是生活在弘治
嘉靖年间的著名斫琴家(画坛知名人物)祝海鹤(字公望)所创之蕉叶琴,其琴形态旖
旎秀逸,蕉叶卷边工雅生动,音色润匀透静,为琴器中难得一见的珍品。
至于清琴,笔者在90年第一次中国古琴国际交流会上发表论文“阴阳学说与古琴”(载
91年二、三期“乐器”杂志)中提到:“至于清琴我所见者大多数都施瓦灰底,我自有
二张清代中期琴,一为汉阳郭子督制之琴,此器奇重,出音微弱,髹漆剥落,不能下指
,琴面材为顽硬老柏,底材为普通杉木,弹奏时只有琴弦振动,少有琴体共鸣,此琴实
为阴阳颠倒之杰作。二为无款之仲尼琴,此琴奇轻……全无金石之声。我认为从古琴制
作(音质)的历史轨迹看,总的概念是制作工艺及音质在逐渐退步,当然后代也有不少
良琴超过前代,但这仅是个别现象。”清代之琴阔窄长短厚薄轻重,造型斫制少有规矩
,旧说唐圆宋扁,笔者续尾为明秀清杂。欣喜当代琴人中出现了不少弹斫两兼的制琴家
,他们斫制的良器有的已达到甚至超过了明代良琴的境界。实为爱琴者的福音。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80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