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ayer (莫二), 信区: ClassicMusic
标 题: 笙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9月17日23:44:59 星期一), 站内信件
笙
吹奏乐器。远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已有笙的雏型,甲骨文中的“和”字,即是后世
小笙的前身。古代用匏(葫芦的一种)做笙斗,笙管又称笙苗,用紫竹、凤眼竹、湘纪
竹制,因此在古代的乐器八音分类法中属匏类。《诗经·小雅·鹿鸣》有“鼓瑟吹笙”
和吹笙鼓簧”之句。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六件战国初期的匏制笙,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笙,由笙斗、笙
管、簧片组成,表面通饰彩绘。通过研究得知,其形状、制作和调音方法,与现代笙簧
完全相同,说明约两千四百年前笙的制作工艺己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历代笙的簧数不等,有十九簧、十七簧、十三簧等多种。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笙十
三簧,象凤之身”。《尔雅·释乐》郭璞注:“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宋书·
乐志》,“十九簧至十三簧曰笙”。唐代使用木代匏制作笙斗无疑是重大改革,但木制
笙斗易吸潮变形,斗孔漏气,因此至近代改用铜斗。
隋唐时期,明清以来,流行的笙多为十七簧、十四簧、十三簧和十簧。北京智化寺保存
的一件十七簧笙,笙管十七根,笙斗用牛角制作。通高51厘米、笙斗高8厘米、直径8.5
厘米。智化寺是明正统(1436—1449)年间太监王振舍宅建造的寺院。寺内一直拥有一
批擅长演奏管乐的乐僧,现存乐谱,年代最早的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第十五代僧
永乾所抄。由于乐僧有严格的师承传授,故其所传的笙及其演奏方法,可信是明代民间
实际存在的形式之一。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所用十七簧笙通高51.4厘米。木斗,另置
长吹嘴,绘龙纹和云纹,笙管也刻纹饰。
现代笙,笙斗圆形。笙斗和吹嘴铜制,焊接后合为一体。笙管上端有长方形或亚铃形出
音孔,下开圆形按音孔,下端与笙角相接。笙角为红木或黄柏木制锥状体,插人笙斗部
分镶簧片。簧片响铜制,长方形,其根部与簧片板连接,经过抹绿(用五音石磨出铜绿
涂抹簧片,弥合簧缝,并可防锈)和朱蜡(用蜂蜡、松香,朱砂或银朱配制)点音(又
称点簧,置于簧片尖端,可调整音高)而成。笙管依发音高低而长短有别,中下部用腰
箍固定。右留缺口可容手指按音。
今日民间使用的笙依然有十三、十四、十五、十七簧等多种,但这些笙均有十七支笙管
。十三簧笙有四支笙管不装簧片,称装饰管,十四簧笙则有三管不装簧片。十四、十七
簧笙最流行,全长48—80厘米。音域:十三簧a1—d3,十四簧d1-e3,十七簧高音笙a1-
d3,十七簧中音笙a—d2。传统和声是四、五、八度和音。演奏技巧有抹音、滑音、顿音
、花舌、呼舌、揉音和喉音等。传统乐曲有《孔雀开屏》、《端花》等。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6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