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ayer (莫二), 信区: ClassicMusic
标  题: 几种民间管弦乐器(一)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9月18日00:03:38 星期二), 站内信件


新型火不思

  新型火不思是依据古老的弹弦乐器火不思改革制作的新型民族乐器。音箱面板用桐
木制,中部呈弧形突起,背板用铯木制,中部也略凸起。有指板,黏24~26个骨质品位
,按十二平均律排列。四轴置于一侧,张尼龙钢丝弦,相邻弦间按四度定,音域达四个
八度。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挽拨子弹奏,有弹、挑、滚、连扫等指法,可弹双音或三、
四根弦上的和声。琴头以弓箭形图案为饰,琴轴雕刻如箭尾,面板有云纹音孔,周围彩
绘花纹。有高、中、低音三种形制。

冬不拉

  冬不拉是哈萨克族弹弦乐器。广泛流行于新疆哈萨克族居住地区。琴桿细长,音箱
有黎形和扁平的两种。用松木或桑木制作,琴颈即指板,过去多用整木斫成。音箱上有
发音小孔,张羊肠弦两根,琴身有羊肠弦品位。经改革,发音小孔改为大孔,用丝弦、
尼龙丝弦或塑料、铜制品位12~17个。四度或五度定弦。演奏时,将琴斜置于胸前,左
手持琴按弦,右手用拇指、食指弹奏,有时也用中指、无名指辅助弹奏。指法有一弹一
挑、两弹两挑、两弹一挑、一弹两挑、连奏、拨奏等,还可演奏泛音、滑音、和音(外弦
奏旋律內弦配和音) 。弹奏的力度和速度可有多种变化。尤宜于表現快速乐曲。用于独
奏、伴奏或合奏。后来在传统冬不拉基础上改革制作有最高音 (四弦十二品) 、高音(四
弦十五品)、中音 (二弦十三或十四品) 、次中音 (二弦十七品)、低音 (二弦十六品) 
共五种形制的冬不拉,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冬不拉乐队。

扎木聂 

  藏族乐器,历史悠久,是藏族人民音乐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乐器,用于宗教活动和歌
舞伴奏。

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拉弦乐器,蒙语称 (莫林胡尔) 、(潮尔)。音色柔和圆润,宜于演
奏悠长辽阔的旋律,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马头琴琴桿细长,全长约124公分。用紫檀或
榆木制,音箱用松木制,呈梯形,两面蒙马皮、羊皮,(亦有前面蒙马皮后面裝木板的)
。琴桿上端雕马头,两轴张两根马尾制做的琴弦,用马尾弓拉奏。四度或五度定弦,另
有反四度定弦,即外弦音低,內弦音高。音域约三个八度。按弦法頗为独特,食指和中
指伸入弦下,用指甲顶弦,无名指用指间靠近小指一侧按弦,小指用指尖顶弦。演奏时
,采用坐姿,将琴夹于两腿之间,琴头向左上方倾斜,左手按弦,右手持弓,弓在弦外
运行。

卡曼贾
 
   流行于中国西藏地区,其奏法形制与新疆的艾捷克相似。经改革,制成三弦中音,
四弦高音。

胡西塔尔
 
  维吾尔族改革拉弦乐器,据失传的古乐器艾西塔尔制成。

铁琴
 
  铁琴,又名铁胡。藏族拉弦乐器。其形制与二胡相似,木制圆形琴筒,竹制琴杆,
两轴,张弦两根,五度定弦,用马尾弓拉奏。「铁」是藏語「慢」的意思,长于演奏舒
缓的曲调。乃仿制于汉族的二胡,惟弦轴的装置方向与二胡有別,弦轴与琴筒不是平行
的,而成垂直角度。琴杆开长圆形小孔,琴弦通过小孔击在弦轴上。音色醇厚。用于伴
奏藏族古典歌舞「囊玛」和民间歌舞「堆谢」,现在多用于伴奏藏戏。全长约75公分。

艾捷克
 
  艾捷克是维吾尔族拉弦乐器。又名哈尔扎克,清代列入回部乐。原流行于新疆麦盖
提、巴楚、阿瓦提、喀什、莎车和库车等地,又名多朗艾捷克。主要用于演奏民间歌曲
和木卡姆曲调。近年还试制有低音艾捷克,用于维吾尔族民间乐队。用柳木作琴桿,沙
枣木作球形音箱,正面蒙羊皮或驴皮,有 1─3 根主奏弦,(有的用一缕马尾作弦)。
另在琴桿下两端设 5~10根共鸣弦。演奏时,将底柱立于左腿之上或夹于两腿之间,左
手持琴按弦,右手持弓拉奏。口蒙羊皮、驴皮或蟒皮,也有的用桐木板。取消共鸣弦,
四轴,张四弦,四度或五度定弦。音域约三个八度。新型艾捷克,全長约90公分。演奏
时,可在底柱下端置“人”字形活动支架,以稳定琴身,便于自由调节琴的角度。演奏
上吸收了提琴、二胡的指法、弓法,以丰富其技巧。可奏多种滑音、泛音、和弦和裝饰
音。

冈 林
 
 藏族乐器,多用处女或生育而死亡的年轻产妇的胫骨制成。

双管巴乌
 
 彝族乐器,用鹰骨制作。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4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