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ayer (莫二), 信区: ClassicMusic
标  题: 扬琴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9月18日00:14:20 星期二), 站内信件


 扬 琴
  
  首先,我们将扬琴二字翻为英文详章,查阅王沛绘编著(音乐辞典)一书。云云; (y
ang-chin)扬琴俗名蝴蝶琴。坚木为箱,上覆桐板,板上有两长桥,桥上架以金属弦线,
每音二弦或三弦不等,以竹片敲之发声,其音铿锵犹如钢琴,此器约于明朝自中东传入
中国。 (见Dulclmer )。

  Dulclmer 德西马琴,这是一种三角形的敲弦乐器,起源于中东之亚述与波斯等古国
,最先由朝圣者和十字军带返欧洲,后来传入西班牙、土耳其,匈牙利等地( 名曰cimb
alon),十八世纪左右又传入中国大陆,名曰扬琴或蝴蝶琴。它与另一类似的乐器萨泰里
( psaltery)同为现代钢琴之前身。 王光祈著中国音乐史一书,其中也有扬琴者。欧洲
乐器,西曆纪元后十七.十八世纪之交( 即康熙时代输入中国之物)。 高子铭编著之现
代国乐一书云:原名洋琴,本是外国的一种打弦乐器,在十四世纪的時候,已经流行于
欧洲,名叫( Dulcimer),大概是由亚刺伯、波斯一带传过去的。约于明朝(公元后一三
六八至一六四四年)传入我国,叫做蝴蝶琴;粵曲、粵剧最先采用,后來也用在各地民间
戏曲里面,如今在现代国乐队里亦占极重要的地位。 (以木盒为共鸣器,木盒上面张以
桐木板,板上设有两条长桥,桥上架以钢丝絃线,一行四根,原仅八行,其后改为九行
,十行。来台后约于民国四十一年(公元后一九五二年),为了便于转调,乃由我们设计
为十四行。后因体形甚大,携带笨重,才又设计一种十三行半音阶小扬琴。音色美而悠
扬,可以打出和声; 能合奏.齐奏,伴奏、及独奏。  

  我们今日之扬琴前身,确系西洋之(Duldimer)德西马琴无误。但何以又名洋琴或胡
蝶呢?我们知道自民国元年至二十年间,一般从国外进口之东西均加以洋字为头,如洋
火(火柴)、洋鹾(肥皂)、洋伞、甚而洋枪、洋炮等等。因此称它为洋琴也就不希奇了; 
至于蝴蝶琴并非甚俗名,而是依其形状像蝴蝶而得名矣!因此,我觉得称它为扬琴较为正
确,依照中国文字来讲,此乃悠扬之琴也,其与前面所云之洋琴同音,乃是年其发音而
取之名,至于蝴蝶琴一说,我当然亦不反对,但照一般情形讲都是去繁而从简的.到底
是称它为扬琴比较方便得多。

  扬琴的译音为:(yang-chin),乃德西马琴 (Dulcimer)之前身,于明末清初时传入
我国沿海。首先是采用在粵剧(广东戏)里,其后渐渐用于各地方民间戏曲中,直到民国
廿四年编组于中央广播电台国剧组,乃在国乐队中充任西乐钢琴之职位,正如高子铭先
生所云:它可以齐奏、合奏、伴奏、及独奏。诚然如此,它与目前我们所用之钢琴,却
仍是无法同日而语的,所以,今后尚待各位先生与专家的改良再造耳。

  琴竹是扬琴的主要附件,扬琴之能发音,全靠琴竹周弦之振动。二台扬琴声音的大
小除了扬琴本身共鸣之外,琴竹击弦之轻重也有关系。击弦之轻重,那是看某一曲中之
需要,一般我们可以用扬琴的技术来克服它。至于扬琴音色的柔美、圆润,那就是您手
握两根琴竹的问题了。

  琴竹的好坏,对演奏扬琴的音色,有决定性的关系,所以您绝不能小看它而忽略它
。目前巿面有几种的琴竹,当您去选购时您最少,要选购两种以上,那就是,一付柔软
的,一付较硬性的,不但如此,这两种还需要适合您自己的扬琴敲击才行哩 !

  不错,从前的琴竹,头是用橡皮或胶布,那已经是跟不上时代了。不错从前的扬琴
演奏者,跟本就沒有去注意琴竹的头,它到底是什么东西。一般人除非将琴竹敲断,否
则决不去换第二付琴竹。这些都可说是时代的淘汰者了。如今我们一一漫谈之:

  橡皮的琴竹:橡皮又可分厚薄两种,橡皮太厚声音发闷,有如一个人捏著鼻子讲话
一般的难听,橡皮薄者,音声太坚硬,有如打铁一般,何来美感?

  胶布琴竹,因为胶布的厚薄不同,如果敲击在厚者,音还比较纯正,假如敲击上薄
者,则又突发生的锵然有声。如此不断的敲击,扬琴上的同一音高,被您敲出许多不同
音高出来了。您说,一个演奏者,敲击得再好,扬琴敲出音来不好听,也是枉然。

  现在要选购扬琴竹,第一要它弹性良好,第二,手握琴竹要轻重适中,第三,才谈
到琴竹头上所用的材料。老实讲,它所用的材料,经过试用了两三年,沒有此保丽龙的
材料最好的。它也分两三种,其中有最柔的,适中的,较硬的,它的缺点就是沒有橡皮
耐久,不可能敲上十年八年,但它敲出的音色是独一無二的。

  如今琴竹的性质,有如其他乐器弦线一样,要列入消耗品,当您将保丽龙的竹头敲
得发黑而敲滥以后,您是非换一付不可了。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4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