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ayer (莫二), 信区: ClassicMusic
标  题: 三弦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9月18日00:24:30 星期二), 站内信件


 三 弦

沿革

三弦是古老的弹弦乐器,有丝质外弦、中弦、内弦(近年用尼龙钢丝弦)三根,故名三弦,
又名弦子。<<西河词话>>载:三弦相传是秦代以流行于民间的『 鼓』演化为弹弦乐器『
弦 』。但直至唐代崔令钦《教坊记》(762年)中才首现『三弦』之名,且其型制不明。唐
代十部伎中皆无三弦。故另一说,指三弦为蒙古乐器,元朝时,始盛传于中原,为北曲之伴
奏乐器。称为弦索。最晚明朝王 圻<<三才图>>中之三弦图画,已如今制。

型制

三弦构造分琴鼓、琴杆、琴头、琴弦、琴码、琴轸等部份,有些加装转调移位山口。鼓框
椭圆形,两面蒙蟒皮(亦有蒙木板者,日本蒙猫皮,叫三味线),琴杆无品格是其特征。演奏
时,琴鼓置于右腿上,琴头左上方倾斜。滑音按指法为其特有的演奏特色。可以按照人
声的平上去入,自由发挥,因此广泛用于曲艺之说唱伴奏。最有名的三弦说书白描,为清刘
铁云<<老残游记>>中的黑妞白妞说书。今之三弦内外弦定为八度。外弦与中弦定为五度
或四度,音域约三个八度。外弦与中弦定为四度者叫『硬中弦』;外弦与中弦定为五度者
,叫『软中弦』。始于元时,以后一直延用不衰。南方多用全长约 90 公分左右之小三弦
,用于评弹、江南丝竹、十番锣鼓、潮曲、南管、昆曲又叫『曲弦』、『南三弦』。北方
多用全长约115公分左右之大三弦,用于说唱音乐如鼓书、弹词、单弦之伴奏,又叫『书
弦』。相传由清末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河北1821-1861)所创。演奏三弦有指弹法、拨弹
法两种,近代又有以甲骨制作义甲的弹法。1960年武汉军区文工团萧剑声(广东1928-)改
革60型大三弦,由天津、北京乐器厂生产。

1964年中央音乐学院王振先(江苏1933-)研制四弦三弦。定音EADG。

1976年王振先再研制四弦三弦。定音GBDG。

1984年武汉军区文工团萧剑声(广东1928-)再改革成80型大三弦。1986年萧剑声与北京民
族乐器厂宋广宁制86型高音小三弦。并由北京民族乐器厂生产。

1985年由苏州民族乐器厂陈跃生制四弦三弦第二代定型琴。1987年再由苏州民族乐器厂
宋广宁制第三代四弦三弦。并由北京民族乐器厂生产。

流传

三弦是元曲之主要伴奏乐器。元王实甫词清沈远曲之<<北西厢弦索谱>>即以三弦为伴奏
乐器。在全国各省,广泛被采用为说唱曲艺、地方器乐、少数民族歌舞乐之重要乐器。根
据统计,全国最少有五十二种以上曲艺、六十种以上戏曲、四种以上少数民族乐种,采用
三弦为主要乐器。曲艺界三弦演奏家,有韩永忠、韩永禄、韩永先三兄弟,分别为刘宝全
、老黑姑娘、白云鹏伴奏。号称三弦圣手。韩永禄(北平1874-1942)有伴奏八法与奏法3
2字口诀,其徒白凤岩(1899-1975)创『三弦八法』创作<八音合>、<风雨铁马>奏<风雨铁
马>、<八音盒>、<柳青娘>等曲。著名民间盲艺人王玉峰创用三弦模仿京剧唱腔,被称为
『三弦弹戏』。卢成科(天津1903-1953)等继之。其后上海盲艺人沈易书改用弓拉三弦模
仿唱腔,被称为『三弦拉戏』。河南省流传一种称为<河南大调曲子>的说唱艺术,开场曲
、间奏曲中器乐演奏部分,叫<板头曲>的,多以古筝、琵琶、三弦主奏,(配以箫、四胡、
八角鼓等)。约有四五十首六十八板体的曲目,统称<中州古调>。中州古调全曲有三段,慢
板与中板共六十八小节,快板三十四小节。曹东扶(1898-1970)为演奏名家,曲目有<高山
流水>、<泣颜回>、<赏秋>、<打雁>、<闺中怨>、<合番>等。
三弦是福建南管之上四管乐器。惟名家多不可考。潮州三弦必以指弹,有『千日琵琶百日
筝 ,半世三弦学不成』俗语。仿琵琶凤点头奏法,有大指摇奏之特色奏法。名家有罗九香
<寒鸦戏水>、<出水莲>等曲。三弦广泛流传于西北、西南少数民族之歌舞音乐中,有大、
中、小三种三弦:

蒙古族、满族大三弦:约113公分。定音GDG。

白族龙头三弦:约70公分。定音DGD。明艺人有杨 汉、黑明星等。

苗族三弦:约50公分。著名艺人有李成良、李旺济。

景颇族三弦:约67公分。定音DGD。

僳僳族三弦:约76公分。定音GDG。

彝族三弦:小三弦约50公分。中三弦约75公分。定音GDG。大三弦约135公分。定音CGC。

基诺族三弦:约75公分。定音CGC。

傣族三弦:约85公分。定音EBF。

拉祜三弦:约60公分。定音CGC。著名艺人有张老五、张老三。

曲谱、名家

明代万历年间,徐会赢编辑的<<天下通行文林聚宝万卷星罗>>第十七卷中有三弦谱。距今
已近四百年。载有<鹅浪儿>、<锁南枝>、<带得胜令>、<带玉环>、<群对迎仙客>、<清江
引>、<群对沽美酒>等七曲。本书采用独一无二的天干谱。以甲、乙、丙、丁表示第一弦
上之四音;戊、己、庚表示第二弦上之三音;辛、壬癸表示第三弦上之四音。是一种音位
谱。

1782年清干隆年间蒙族荣斋编有<<弦索备考十三套>>,中有弦索合奏曲十三首,附有三弦
分谱计<十六板>、<琴音板>、<清音串>、<平韵串>、<月儿高>、<琴音月儿高>、<普庵咒
>、<海青>、<阳关三叠>、<松青夜游>等十一首。 相传当时盲艺人赵德璧善弹之。清恭
亲王府传奏,由张松山传予毓峘再传予中央音乐学院谈龙建。

1808年清嘉庆年间李 庭编张溥重辑<<万宝全书三十二卷>>第十八卷中亦有三弦谱。系转
录<<文林聚宝万卷星罗>>中之四首三弦曲。

1941年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杨荫浏出版<<三弦谱>>三弦教材。

1975年王文凤编<<三弦弹奏法>>。

1983年李凤山、张棣华编<<三弦演奏法>>。

1984年周润明、王志传编<<三弦基础知识>>有<合欢曲>、<柳摇金>、<银河会>、<八音合
>、<骑兵进行曲>、<土耳其进行曲>、<观花灯>、<欢乐的雪山>、<新弦子调>、<快乐的
牧马人>等十曲。

1986年人民音乐出版社<<民族器乐传统独奏曲选集三弦专集>>有<六板>、<开手板>、<万
年欢>、<反万年欢>、<柳青娘>、<八音合>、<风雨铁马>、<梅花调>、<高山流水>、<哭
周瑜>、<泣颜回>、<赏秋>、<打雁>、<闺中怨>、<合番>、<将军令>、<合欢令>、<寒鸦
戏?gt;、<浔阳夜月>等十九首。

1987年人民音乐出版社<<三弦曲集>>有<弦子韵>、<悲欢令>、<姑苏城>、<京韵>、<银河
会>、<春晓>、<赶马调>、<江河水>、<三毛流浪记>、<川江船歌>、<快乐的牧马人>、<
骑兵进行曲>等曲目十二首。

1987年<<三弦曲集(二)>>有<秋思>、<清明>、<醉吟>、<秧歌会>、<新弦子调>、<船歌>
、<长门怨>、<酒狂>、<西藏舞曲>、<野蜂飞舞>、<樱花>等曲目十一首。

1987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中央音乐学院王振先(江苏1933-)<<三弦练习曲选>>有<打雁
>、<闺中怨>、<浏阳河>、<赶东老汉>、<慢板>、<阳春白雪>、<下乡来>、<山乡新歌>、
<阿斯尔>、<三番>、<往事>等曲目十一首。另录制<说书>等独奏曲。

1989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中央音乐学院,谈龙建(南京1952-)<<三弦演奏艺术>>有<阳关
三叠>、<越调>、<民间乐曲练习>等十二首。1988年出版<清故宫王府音乐─爱新觉罗.毓
峘三弦传谱>,有<合欢令>等弦索十三套曲六首。另撰有<谈三弦的换把>、<弦索十三套的
三弦演奏艺术>论文。

南京军区歌舞团周于椿(江苏1930-)编有<<三弦演奏法>>。

上海音乐学院李乙(上海1932-),编有<春江花月夜>、<大浪淘沙>、<十八板>、<塞上曲>
、<飞天>、<花鼓灯>、<金鱼>、<黄河之水天上来>等曲目。编着?lt;<大三弦曲目选>>、
<<大三弦曲选>>、<<三弦演奏法>>、<<三弦基础教程>>。

其它还有:
武汉军区文工团萧剑声(广东1928-),作有<梅花调>、<刘胡兰>等曲目,其中<太行山上
送粮队>由中央音乐学院演出成功。
中央民族歌舞团王宗葵(1930-),致立于大相寺古代法音之研究,解译出<驻云飞>、<望
江南>等曲目。
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教研组,张念冰(福建1942-)创编演<平沙落雁>、<湘江之歌>
、<长门怨>、<船歌>等曲目。
东方歌舞团池祥生(北京1947-)作有<劈山引水战太行>、<回延安>等曲目,录有<<中州
春行>>录音带。
中央民族乐团有<社员都是向阳?gt;曲目。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场民族乐团有<北京的早晨>(刘明源曲)曲目。
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有<老贫农夸公社>(杨景贤曲)曲目。
海政文工团有<乐亭新歌>(周润通曲)曲目。
拉祜族著名三弦艺人张老五,改编创作乐曲约百首。如<澜沧小调>、<拉祜情歌>、<悲调
>、<蜜蜂朝王>、<爱尼竹筒舞曲>、<喜送公粮>等。哈尼族爱尼人张老三,曲目有<串调子
寨>、<情歌>等。

特色

三弦的音质低音部浑厚,中音区明亮,高音区坚脆。扫音雄壮激昂,滑音娩转灵活。江南丝
竹中有『三弦当板压』的口诀。显示三弦较少奏附点音,较多等分节奏,以控制速度。三
弦在民间伴随曲艺音乐之流传,已有极深厚的演奏技巧基础,但一般说来,三弦的音色尖锐
明亮突出,音准因杆长及无品格的关系较难掌握,所以小三弦虽仍普遍用于江南丝竹、潮
州弦诗、广东小曲、福建南管等传统丝竹音乐中。但现代国乐团中,多以中阮取代之,只
偶而采用大三弦作低音乐器使用。国乐团既不重用三弦,而民间大量曲艺音乐,仍继续以
大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两相对照之下,形成极大的不合理现象。我们预测,将来三弦必将
在国乐团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无论独奏、协奏,均会再产生更多的曲目与名家。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3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