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pear (霸王枪), 信区: Music
标 题: 胡笳十八拍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08月24日15:31:10 星期四), 转信
胡笳十八拍
汉末,著名文学家、古琴 蔡邕的女儿蔡琰(文姬)在兵乱中被匈奴所获,留居
南匈奴与左贤王为妃,生了两个孩子。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写了一首长诗
,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全诗共十八段,谱作成套歌曲十八首。
据郭沫若说,突厥语称“首”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该诗是她有
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原是琴歌,但魏
晋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两种不同的器乐曲,称《大胡笳鸣》、《小胡笳鸣》。前者
即《胡笳十八拍》的嫡传。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弹此曲著称。李颀有《听董大弹
胡笳》诗:“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
客归。”就是对该曲内容的概括。现存曲谱最早见于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谱》
本,称“大、小胡笳”,都是无歌词的器乐曲。可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初
见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孙丕显所刻的《琴适》中,也就是现在最流
行的谱本,其歌词即文姬所作的“我生之初尚无为---”。音乐基本上用一字对一
音的手法,带有早期歌曲的特点。从第一拍到第九拍,以及第十二、十三两拍,
都有一个相同的尾声,有受汉代相和大曲影响的痕迹。全曲为六声羽调,常用升
高的徽音(#5)和模进中形成的高音(#1)作为调式外音。情绪悲凉激动,感人
颇深。
《胡笳十八拍》
相传《胡笳十八拍》为汉末著名文学家、古琴 蔡邕之女蔡琰(字文
姬)所作。她在兵乱中被匈奴所获,留居南匈奴12年与左贤王为妃,生
两子。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曾在《悲愤诗》中真切地记述了这段生
活。叙述了她流亡思乡的痛苦,还乡时与稚子惜别的悲伤。本曲作于她从
胡返归故里的途中。
全曲共十八段,突厥语称“首”为“拍”,又该曲是她有感于胡笳的
哀声而作,故叫《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胡笳,是少数民族的一种
吹奏乐器。李颀有《听董大弹胡笳》诗:『蔡女昔适胡笳声,一弹一有十
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就是该曲内容的概括。
乐曲描绘了她被匈奴族虏获,不得已过起了自己不习惯的生活:“冰
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在有可能回归故土时,却又不愿
丢弃稚子于异域,民族感情与母子之情的矛盾交织缠绕在一起,使其痛苦
万分:“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与我生死兮逢
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
全曲通过她得被虏、思乡、别子、归汉等一系列 部 遭遇的倾诉,生
动地反映了战乱年代中一个才女悲欢离合的一幕。乐曲鲜明地显示出塞外
草原的风土人情,带有异域民歌那种开朗豪放的特色。同时,乐曲更着重
刻画蔡文姬矛盾不安和悲伤痛苦的内在感情。曲调悲怆凄丽,如泣如诉。
另外,作为一个具有良好的音乐修养,又熟悉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人,
蔡文姬在《胡笳十八拍》中把这两种音乐、文化恰当地融合在一起,使人
感到一种新意。
--
★★ ★★ ★★ ★★ ★★ ★★ ★★ ★★★★★
★ ★
★ 长:丈二;重:三千六百斤;海底玄铁制。 ★
★ ★
★★ ★★ ★★ ★★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jxjdadmin.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6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