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ma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amuel (孔雀翎), 信区: Drama
标  题: [范文][Drama]河北梆子发展简史(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6月16日21:14:03 星期一),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NewBoard 讨论区 】
【 原文由 gfxiaozi 所发表 】
河北梆子是河北的主要剧种。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蜕变而成,形成于清道光年间。山

陕梆子流入河北后,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为了赢得当地群众的赏爱,根据当地群众的

语言习惯、情趣、爱好等,在艺术上进行不断改革、创造。特别是后继人才和从业群体

的当地化,在演员队伍中,河北人逐渐增多,这更是导致山陕梆子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到了道光年间,这种长期活动在河北的山陕梆子便逐步发展成早期的河北梆子了。从

河北梆子的形成,到女演员的崛起,其间,曾出现过三个大的艺术流派。一支为直隶老

派,一支为山陕派,这两派统称为京梆子。在这两派之后,又产生了一个直隶新派,标

志着河北梆子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每种流派都对河北梆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直隶老派成长于农村,无著述记载,不见于文字。细分起来,还有南北之别,以上海为

中心的河北梆子,谓之南派;以京、津为中心,流行于河北、山东以及东北三省的河北

梆子,谓之北派。南派形成的时间,是在清光绪中期,是由北派派生出来的。直隶老派

的特点,包括南北派在内,总的讲是文武兼备,唱做并重,唱文戏的也会演武戏,文武

不分,只是不同演员各有侧重而己。在剧目方面很重视革新,河北梆子时装戏的兴起,

就是由直隶老派率先搞起来的。山陕派主要是由来自山陕的艺人形成的。山陕派在念白

方面的显著特征是带有浓重的山山陕韵味。在唱腔方面,与直隶老派比起来,板式结构

与使用规范全都相同,唯情趣、韵味有差别,山陕派具有凄凉、悲壮、哀怨、酸楚的特

点。除此,山陕派在表演方面非常崇尚特技。如翎子功、翅子功、发缕功、椅子功等,

都是山陕演员所擅长的。直隶新派是一支在直隶老派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河北梆子新军,

是直隶老派的新发展。新派梆子兴起于清末民初,它以迅猛之势风靡剧坛,一举成为河

北梆子的主流。直隶新派以女演员为中心,以唱功卓越著称。唱腔上较老派繁难,具有

高亢、华丽、曲折、跳跃的特点,极富于震撼力,听后使人感到痛快淋漓,回肠荡气,

伴秦音乐也极为火炽、激烈。其唱念一扫老派梆子所保留的某些山陕韵味,彻底河北地

方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流行的河北梆子,就是直隶新派的延续。1955年建立

了河北省戏曲学校,以保障河北梆子事业后继有人。这是河北省有史以来的第一所由国

家兴办的以培养河北梆子人才为主的戏曲教育机构。该校的第一、二届毕业生,后来大

多成为各地河北梆子演出团的骨干。河北梆子的艺术特点,主要寓于剧目、音乐、表演

之中。剧目约有五百余出,多数来自山陕梆子,传统剧目多取材于殷周、列国、两汉、

三国、隋唐、宋元明清至民初的历史故事。代表性剧目有:《蝴蝶杯》、《秦香莲》、

《辕门斩子》、《打金枝》、《杜十娘》、《芦花记》等。新派梆子的音乐即继承了老

派梆子的慷慨悲壮、苍凉凄楚之风,又增添了高亢激越、痛快淋漓的特点。河北梆子的

表演艺术,很讲究程式规范,对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表演是借助程式来完

成的。在表演中,也常常运用一些杂技技巧,俗谓之绝活,这在短打武戏中,比较常见

。脚色行当有生、旦、净、丑、武行、杂行等。唯生行中的穷生、净行中的净生是河北

梆子所特有的。河北梆子艺术,在剧目(主要是武戏)、表演(程式动作)、音乐(锣

鼓、曲牌)、念白乃至服饰抢相等方面,都与京剧有许多共同之处。河北梆子与京剧在

长达四十余年的同班合演的过程中,在艺术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交流

,因而河北梆子具有了其他梆子专用腔剧所不具备的京味,这也可以说是河北梆子的又

一重要特色。《三讨荆州》根据河北梆子传统剧目《讨荆州》、《芦花荡》、《江东计

》改编。写周瑜命鲁子敬讨荆州,诸葛亮允诺待刘备取西川后,有了立身之地,即还荆

州。鲁肃归来复命,周  乃定假途灭虢之计,扬言代刘备去取西川,实欲暗袭荆州。计

为孔明识破,假称犒军,将周瑜诱至关前,命赵云说破其计。周瑜羞怒,督兵攻城,被

赵云杀败。逃至芦花荡后,又为张飞擒获,不伤其性命以话激之,周瑜气死。东吴众将

欲为周瑜报仇,孙明恐孙刘联盟破裂,乃亲赴柴桑口吊祭。周瑜之妻小乔,欲杀诸葛亮

,灵堂暗伏甲兵,孔明至灵堂,悲恸万分,情真意切,小乔为之所动,遂撤伏兵。孔明

安然返回。1962年河北省梆子剧院首演。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有藏本。《小放牛》写放

牛娃王小在郊野放牛时,遇村姑江氏问路。王小要村姑唱曲相酬,方肯指明路径。唱罢

别去。戏以河北民间小调为腔,边歌边舞,有问有答,极富生活情趣。河北省艺术研究

所资料室有藏本。《宝莲灯》是在《劈山救母》基础上,参照舞剧《宝莲灯》改编。写

华山圣母以宝莲神灯驱恶瘴、退毒雾,救护生灵,与草泽医生刘彦昌志同道合,互相敬

慕,结为夫妇,生子沉香。在庆贺百日之期,圣母之兄二郎神命哮天犬盗走宝莲灯,将

圣母压于华山之下。霹雳大仙救走沉香,抚养成人,授以武艺。十五年后,沉香赴华山

救母,在圣母庙与父相逢,会同众仙,盗回宝莲灯,斧劈华山,救出圣母.1960年,河北

省河北梆子剧院首演。曾到福州、上海、南京、武汉、天津、北京等地巡回演出,所到

之处,反响强烈。毛泽东、周恩来及中央许多领导都看过此剧,并给予好评。1963年《

剧本》月刊11、12合刊发表剧本,1976年搬上银幕,1980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附曲

谱的单行本。1981年,中国戏剧出版社按电影摄像,印成连环画册。并有许多剧种、剧

团移植演出。


--
═-═-═-═-═-═-═-═-═            Life 
                              生活         
   我 一 个 人 不 孤 独           的       
   想 一 个 人 才 孤 独          Of
                           Colors     颜色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80]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61.158.62.7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97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