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ma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amuel (孔雀翎), 信区: Drama
标  题: [范文][Drama]回忆几位相声表演艺术家(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6月16日21:14:09 星期一),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NewBoard 讨论区 】
【 原文由 gfxiaozi 所发表 】
    马三立扭秧歌
    解放前夕,市面儿乱。天津不敢再去,就在东单二条的世界游艺社演出。白凤麟负
责约角儿,也伴奏。同台的有马三立的相声,王元堂的坠子,王佩臣的乐亭,花小宝的
梅花,还有几位。当时卖不上座儿,这攒底就改演小戏,反串《打面缸》、《一匹布》
、《老妈上京》,要不就反串曲艺,王佩臣唱京韵,花小宝唱乐亭,我唱单弦,反正是
变着法儿的叫座儿吧!
    北京和平解放了。对“解放”这个词儿,我当时还不能真正理解,在旧社会我是个
不懂政治的艺人。“共产党”、“解放军”我都听说过,但没见过是什么样儿。倒是国
民党反动派的反共宣传听的不少,国民党反动派的话不可信,这我是知道的,可共产党
、解放军会比国民党反动派好多少?我心里没个底儿,以后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儿?我心
里充满了疑虑。
    开始,我对解放军是敬而远之的,可是没多少日子,我的疑虑就开始消除了。
    ……(略)
    北京解放后没几天,我们的园子又开始演出了,但很少见到解放军进门听节目,就
算偶尔有一两位穿军装的进来,也是和普通观众一样买票,安安静静地听,从不高声喧
哗。这和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队进来的时候真是大不一样了,这对我消除疑虑起了更大
的作用,从此对共产党的工作人员、解放军战土产生了好感,不再敬而远之了。
    一九四九年的十月一日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为了庆祝这个伟大的节日,我
们这些人也热闹了一番,这天晚上,大家都早早地进了后台,一块商量怎么庆祝,讨论
进行得十分热烈:“咱们就会唱大鼓,说相声,别的不会呀!”“现编几句怎么样?”
 “别编错了回头再出事。”“咱们也和街上一样,在台上扭秧歌行不行?”最后这个提
议大家都认为可以。这些天来,大家都见过扭秧歌,动作也不复杂。演出过程中,凡下
场的人都没回家,在后台想着法儿化装,最可乐的是马三立,他扮了一个商人,还从前
台借了一个算盘挂在脖子上。攒底我的节目一唱完,大家一齐拥上舞台,随着锣鼓点儿
扭了起来,观众的反映就甭提多强烈了。也是,我瞧着马三立的严肃认真的劲头儿也想
乐。别看加了这么个节目,我们这个园子还真连满了三天。
    郭荣启鼓励我当团长
    (从上海)一回到北京,天津新生戏院经理又约我去天津,同台的有马三立、郭荣启
、林红玉、石连城、司马静敏(雪艳花)等人,演了一阵子,又回了北京。
    一九五二年初,郭荣启、张少波、张元庆又来找我,说新生戏院的资本家不干了,
想让我和他们几位自己组班,把园子搞起来。荣启说:“咱们大家捧柴火焰高,自负盈
亏,多赚多分,您瞧怎么样?”三位和我关系很不错,尤其荣启这人没挑的。这样,我
就又返回天津组班。这回我们叫群声曲艺社,这“群声”就是众人捧柴火焰高的意思。
演员阵容真齐,张寿臣、郭荣启、朱相臣、王佩臣、石连城、桑红林、司马静敏、郭全
宝、全长保、刘静文、武艳芳、花云宝、王毓宝、乔凤楼……人齐了,谁负责呀!还得
有套制度哇。大伙儿就提议让我当团长,我呢,就知道唱大鼓,哪干过这个呀,说什么
也不干。可是大家的意思都挺坚决,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副团长是郭荣启、朱相
臣、石连城。管事张少波、张元庆。那天选举结束,我就问郭荣启,我这团长到底应该
管什么,他回答的也好,“我这副团长该管什么,还要问你这个当团长的呢,团长该管
什么我怎么会知道?”他一番话说得我哑口无言,可我心里急呀!荣启一看我是真急了
,就又劝我说:“你呀,看着有什么不合适的事就说两句,一般的事别管,反正有管事
的呢。”我想也只能这样了,可我哪是当团长的料呢。
    朱相臣、郭全宝演出曲艺剧
    ……(略)
    说新唱新是做到了,可是一般说来节目质量都比较差,怎样才能既保住老观众,又
能吸引更多的新观众呢?就在这时看到了一些新剧本,尤其是宣传新婚姻法,反封建的
戏,观众最爱瞧。翻了身的艺人上进心特别强,要歌颂新社会的积极性也特别高。过去
是一没辙就演反串,现在反串《打面缸》是不行了,能不能演戏呢?可是又都是曲艺演
员,正经八百地唱京戏、评戏,非让观众笑掉大牙不可。这时常宝霆他们演了曲艺剧《
新事新办》,火得厉害,大家一看情绪来了,“咱们也演曲艺剧吧!”
    演曲艺剧比反串京剧强多了,我们的第一个戏是《柳树井》,桑红林扮招弟,司马
静敏扮小姑子刺儿菜,还有石连城、佟大方、全长保几位。唱腔是充分发挥演员的特长
。桑红林是京韵大鼓演员,在台上尽量让她唱京韵,司马静敏就唱她最拿手的单弦,乐
队人也不多,盲艺人王之汉的三弦,陈少武是四胡兼扬琴,张少波的大胡,钟少亭的琵
琶。别看乐队人少,托腔保调还特别严实.观众十分踊跃,几乎场场满座。第二个戏是
《刘巧儿》,王惠扮演刘巧儿,郭荣启的刘延贵,朱相臣的王寿昌,我演李大婶,司马
静敏的媒婆。后来还排了《锁不住的人》,《夫妻团结》等戏,导演请的是孙世甲。回
想起来这乐儿就多了,您想啊!谁是个会演戏的呢?到了台上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朱相臣扮的王寿昌应该是个瘸子,在台上他发挥起相声技巧来了,学瘸子走道儿他
不是一条腿打弯儿,而是把半个屁股一抬,撅得老高,再把这条腿直着往前一抡,这形
象本来就够瞧两眼的了,一进门他还自己添了句天津话:“你这门坎可太高啊!”本来
就笑他走路的姿势,听完这句话这台底下就炸了。
    郭全宝演《夫妻团结》也是在台上自找包袱。开始,他上场带一支钢笔,演着演着
他就把后台的钢笔全借去挂上了,也不管上台后该做什么戏,先得给观众个正脸儿,然
后指着一排钢笔对观众说:“我外带修理钢笔啊!”观众本来都是要接着看戏,谁对他
这句话也没有思想准备,等观众明白他是在加佐料儿,笑得前仰后合。
    司马静敏在《柳树井》里演的刺儿菜,按导演要求,头上梳一个硬梆梆的辫子来体
现这人物的丑恶形象。可是她还觉着不够,为了夸张,在脸上又点一个痦子,随着演出
场次的增加,她脸上的痞子是越点越多,最后画成了一个大麻脸。当时只懂得从形象上
丑化反面人物。
    我是最爱笑场的,大伙都知道我有这个毛病,谁要想在台上耍什么花招儿,事先都
瞒着我。一天演《刘巧儿》,我扮李大婶,有一场戏是郭全宝和我俩人的对话,他上来
一照面,瞧他这一副扮相,我的词就全忘了。你瞧他,衣口袋上是一排钢笔,身上交叉
着挎了两个书包,最可气的是在他后腰上还插了一把鸡毛掸子,这套打扮有点太离格了
,像是京戏《甘露寺》里的东吴大将贾化。乐队起了过门该我唱“南城调”,可我乐得
无论如何唱不出声了。张元庆扮专员,挺严肃地边冲着观众做戏,一边小声对我说:“
三姑,别笑了,再笑咱们这戏可演不成啦!”正说着真来救场的了,哗啦一声,后边搭
的硬景片冲着前边倒了下来,当时台上就乱了。郭全宝一看大事不好,往台口一溜达,
说开了单口相声,我们这些人赶紧把景片搭好,叫回了郭全宝,接着唱我的“南城调”
。这台底下的观众,乐得就没法形容了。
    刘宝瑞之死
    (“文革”期间)接受“再教育”开始了。我先去的是房山县路村广播局农场。侯宝
林、刘宝瑞、白凤鸣他们几位在“专政队”,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我呢,还算是个“五
七战土”,所以待遇要稍好一些,我们每月可以回家一次,这在当时是相当不错了。“
专政队”的人每月回家一次,还是出了一件大事之后才有的。在“专政队”里的刘宝瑞
同志,当时身患严重的心脏病,他这种情况本应去住院,但是,为了加强“专政”还是
命令他去农场了。为了更彻底一些,还把他带下去的药品全部没收,更不许他“装病”
休息。经过这样的“专政”,他的精神身体彻底垮了,后来他感到实在是不行了,要求
回京治疗也没有被批准。就这样,这位诙谐、风趣、与世无争的老同志,在一次地头批
判会后,过早的离开了人间。在路村的一块人们注意不到的地方埋葬了他。因为怕再出
事,“专政队”的人才有了每月一次的假期。

--
○╮╭○╭○        ○╮○╮╭○                                 
                  ○╮○╮ 民风民俗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80]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61.158.62.7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5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