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ma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xiaozi (功夫小子), 信区: Drama
标 题: 黄梅戏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6月17日18:34:50 星期二), 站内信件
原名黄梅调、采茶戏,是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上
发展而成。其中一支东移到以安徽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用当地语音歌唱,被称为怀腔
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的发展大致经过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代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初从歌舞发展成“两小戏”和“三小
戏”,后又吸收当地流行的一种叫“罗汉桩”的说唱艺术,并受青阳腔和弹腔(指徽调)
的影响,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这一阶段,积累的剧目,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
十二折”。大戏多表现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断,如《打猪草》、《卖斗箩》等。演唱时,
只用打击乐器伴奏,人声帮腔,以载歌载舞为特点,表演着重对自然生活的细致模拟,而
无固定程式。这个时期的黄梅戏,基本上还是农村劳动者一种自唱自乐的文艺形式。
第二阶段,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黄梅戏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
。1926年,著名演员丁永泉(旦) 和曹增祥(生)、丁和寿(丑)等进入安庆市区,先是
分散清唱,影响日渐扩大,后进入固定场所,作营业性演出。到1931年,安庆市区已有两
家演出黄梅戏的剧场,即新舞台和爱仁戏院。1931年和1934年,分别由查振卿、丁永泉等
带黄梅戏班到上海,在九亩地一带演出,直到抗日战争开始,才返回安徽。
第三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迅速发展,从流行安庆一隅的民间小戏,
一跃而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1953年成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后,在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
的合作下,先后整理、改编了《打猪草》、《夫妻观灯》、《推车赶会》、《天仙配》、
《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三搜国舅府》等传统剧目。编演了神话剧《牛
郎织女》和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等。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牛
郎织女》、《小店春早》已摄制成影片。这一时期,出现了对黄梅戏表演艺术做出较大贡
献的严凤英、王少舫、潘景俐等有成就的演员。现在黄梅戏专业剧团共有50个,马兰、吴
琼、黄新德、杨俊、韩再芬、蒋建国、周源源等新一代演员逐步成长起来,使黄梅戏充满
了活力和希望。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表演细腻动人,现已成为颇受全国广大观众欢迎的剧种之一。
--
▁▁◢▁▁▁▁▁▁▁▁▁▁▁▁●▁▁▁
▕ ╲▇◤ 躲在大树 ▏
▕◥▇◥◣ 下面... ◣◢ 听着... ● ▏
▕ ◤◥ ● ◥◣▇◤ 树叶在歌唱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8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1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