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ma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ianwen (心在天外), 信区: Drama
标  题: 昆曲的消衰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Mar  9 09:14:38 2004), 站内信件


昆曲从晚明开始就经常在封建贵族及宫廷中演出,日益脱离人民,脱离现实,形式主义的
倾向日趋严重,到清代中叶便转入衰落时期。许多原来的优点到一定阶段,便转化而成为
缺点。昆曲的曲词以典雅美丽见长,但到了乾嘉之世,曲词晦涩,大多数人不能理解。昆
曲的唱腔以悠扬宛转见长,在它新起的时候,听者感觉回肠荡气,到后来节奏愈趋缓慢低
沉,行腔转调过于细密,大多数人不能欣赏。由于偏重曲词的欣赏,忽视作品的内容,题
材范围也日益狭小,这些都限制了它的发展和改进。到了十八世纪后期,剧坛上出现了大
家所熟知的“花部”与“雅部”之争,导致了昆剧消衰的局面。 

在康熙年间,在各地就已经蓬勃兴起了各种地方声腔,如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
罗罗调、二簧调,统谓之乱弹,即“花部”。“雅部”即昆山腔。花部诸腔,和被士大夫
视为“雅乐”、目为“正音”的昆曲不同,它们起自草野水泽,观众主要是普通民众,表
演具有“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的特点。音乐上乱弹以板
式变化体的音乐结构取代了南北曲中以曲牌联套的音乐结构,同时采用完整的七字句或十
字句的唱词句法取代了长短不齐形式谨严的曲牌句法,腔调深为当地民众所熟悉,演出简
捷方便,文词通俗易懂,内容清新质朴,具有强烈的民间情感倾向,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乾隆年间的“太平盛世”延伸到嘉庆时期,已经是日薄西山,清王朝歌舞升平的美梦被日
益动荡的社会现实所敲破。嘉庆以后国力日弱,内府空虚,连“南府”这一内廷演剧机构
也感到经济上的窘迫。内廷大戏只落得支撑的局面,皇帝本身也不迷恋于戏曲。其次,家
庭戏班大量减少,城中士农工商看 戏的场所主要进入买票的戏园子或茶座。政治上有地位
的文人通常是家班的主人,他们大多热衷于雅部昆剧,但他们却把持不了剧场的演出,而
剧场演出影响之大尤非家班所能比拟。这种因时代而产生的演剧变化,总的看是不利于昆
剧与其它剧种的竞争。

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贺乾隆皇帝80寿诞,循以往旧例,各地官员依然征召戏班入京
,《扬州画舫录》记载:“迨长生还四川,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两腔,名
其班曰‘三庆’”。这就是“花雅之争”中的一件大事--徽班进京。徽班是指以演唱二簧
调为主的戏班,高朗亭率领色艺最 优的安庆徽班--三庆班进京后,迅速为二簧调在北京剧
坛打开局面,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也接踵而至,花部全面告捷。花雅之争,以雅部昆
曲失败而告终。 

花雅之争不是完全对立而是互争雄长,在争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吸收,每每造成后来的昆
乱同台。这对昆剧本身说是舞台上的地盘逐渐缩小,但对戏曲发展来说,却又作出新的贡
献。昆剧称为“百戏之师”,正源于此。 

随着昆曲的衰落,文人传奇的创作也趋向低潮。这时他们的传奇绝大多数是宣扬封建伦理
道德的作品,或用以娱宾遣兴的风情喜剧。这些作品语言典雅、结构冗长,专讲格律、填
词,无视戏曲的舞台艺术特点。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各方面考查,已是传奇创作的尾声
。这时期比较值得注意的传奇作家有唐英、蒋士铨等。 

参考自: 
[1] 《昆剧发展史》,胡忌、刘致中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2] 《中国戏曲史》,麻文琦、谢雍君、宋波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3] 《中国文学史》第八编第四章第三节“昆曲衰落时期的传奇、杂剧”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18.9.121.24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6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