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ma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ianwen (心在天外), 信区: Drama
标  题: 昆曲的复兴(附重要昆剧电影片名目及主演)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Mar  9 09:16:14 2004), 站内信件


抗战时期,大好河山疮夷满目、民生凋疲,昆剧演出团体只剩下金华地区半职业性的“民
生乐社”,以苏滩艺人朱国梁领导的“国风新型苏剧团”这个“半付昆班”。国风苏剧团
起初不唱昆曲,但当著名而可怜的昆剧演员王传淞、周传瑛先后参加后,这个剧团开始采
用一种奇特的演出方式:演折子戏,常常是两折苏滩、两折昆剧、加一折滑稽。剧团中的
朱国梁、龚祥甫及张氏三姐妹(张艳云、张凤云、张娴)开始学习昆曲,成为近代昆剧男
女合演的第一辈演员。国风苏剧团在恶劣的流浪环境中不断延续昆剧的舞台实践,同时也
随团培养“世”字辈第一批演员。1949年后,国风苏剧团在杭州注册,后更名为“国风昆
苏剧团”。

五十年代,随着“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而进行的戏改政策,流散各地的昆剧艺人陆续吸
收到各文艺团体中。北昆演员韩世昌、白云生、侯永奎、侯玉山等先参加北京人民艺术剧
院,中央实验歌剧院等团体中任教员或导演。1953年华东戏曲研究院在上海筹备成立昆曲
班,学员在1954年春开始正规学艺,由朱传茗、张传芳、沈传芷授课。1954年10月,在上
海举办第一届华东区戏曲会演,国风昆苏剧团携昆曲剧目参加会演,在上海的“传”字辈
演员也参加了演出。

戏曲会演后,国风昆苏剧团开始尝试改编传统名剧《长生殿》、《牡丹亭》、《风筝误》
等。在洪昇逝世二百五十周年的纪念活动中,在杭州和上海公演的《长生殿》引起广泛的
关注。1956年国风剧团的《十五贯》晋京演出,获得巨大的成功,“京华争说《十五贯》
”,“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十五贯》的成功,和当时政治形势和政治要求是有关系
的,但它的成功,对昆剧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1960年,全国演出团体除浙江昆苏剧团
(国风昆苏剧团)外,还成立了上海青年京昆剧团(以1954年戏曲学校昆剧班同学组成,
以俞振飞、言慧珠领导)、北方昆曲剧院、江苏省苏昆剧团和郴州专区湘昆剧团。

各地业余曲社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发展,1956年南京乐社会和昆曲组步入正规;同年8月,
北京昆曲研习社成立,俞平伯任社长;1957年4月上海昆曲研习社成立,赵景深任社长。


其后,各昆剧团培养了一批新人,如上海的计镇华、华文漪、梁谷音、蔡正仁、岳美缇、
刘异龙、王芝泉;北京的侯少奎、洪雪飞、蔡瑶铣、马玉森;浙江的汪世瑜、王世瑶、张
世铮、龚世葵、王奉梅、林为林;江苏的张继青、石小梅、张继蝶、林继凡;湖南的雷子
文、张富光等著名演员。


重要昆剧电影片名目及主演

1956年 《十五贯》:周传瑛(况钟)、王传淞(娄阿鼠)、朱国梁(过于执) 
1960年 《牡丹亭.游园惊梦》:梅兰芳(杜丽娘)、俞振飞(柳梦梅)、言慧珠(春香)
 
1963年 《墙头马上》:俞振飞(裴少俊)、言慧珠(李千金)、梁谷音(梅香) 
1979年 《西园记》:汪世瑜(张继华)、沈世华(王玉真) 
? 《牡丹亭.游园惊梦》:张继青(杜丽娘)、王亨恺(柳梦梅)、徐华(春香) 

参考自:
[1] 《昆剧发展史》,胡忌、刘致中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2] 《昆剧生涯六十年》,周传瑛口述、洛地整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18.9.121.24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94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