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ma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xiaozi (功夫小子), 信区: Drama
标  题: 评书概况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6月17日10:05:05 星期二), 站内信件

  中国老百姓习惯把曲艺表演称作“说书唱曲”。其中“说书”可谓源远流长。有“说
书”表演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刘向所著《烈女传》。其中讲述了古代妇女怀孕期间
,为使孩子生下后“形容端正,才德过人”,便在夜晚让人给她诵诗讲故事。隋朝侯白的
《启颜录》里,也有关于侯白被要求为人说书的记载。这种“说书”表演,发展到唐宋两
代,便有了专门独立的表演形式,叫做“说话”。“说话”艺术沿至南宋,由于所说内容
及表演风格的丰富完善,开始流派纷呈,有所谓“说话四家”。各自以说演历史故事、神
怪传奇和宗教故事见长。这种艺术发展到元代又叫做“平话”或“话本”。明末清初出现
了大说书家柳敬亭,把说书艺术推向了高峰。至清代末年,“说书”艺术日益成熟,不仅
在汉民族地区十分普及,而且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了相应的艺术表演形式。他们或者用本
民族语言说演自己民族的历史与英雄故事,或者吸收汉民族的说书内容丰富自身的节目数
量。汉民族的说书表演,在审美上也日趋地方化,其主要标志是采用当地的方言进行说演
。于是,各地的说书艺术各自独立而为不同的形式。出现了诸如四川评书、湖北评书、苏
州评话、福州评话等等冠以地名相称谓的独立种类。但迄今影响较大的说书形式,要数以
北京为中心在北方地区普遍流行的“评书”,和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主流行的“扬州评话”
。今存宋元话本主要有:《京本通俗小说》、《元刊全相平话》、《新编五代史平话》等
书。
  说书艺术发展到今天,虽然分别称为“评书”或“评话”,但实质上属一类艺术样式
,都是通过口头说讲故事进行表演。“说书”艺术之所以后来都叫做“评书”或“评话”
,即将“说”改称“评”,是由于这种表演的审美旨趣,不单在于说演故事,而还在于讲
说故事的同时,对故事中的人情事理加以评论,对故事中的是非曲直进行褒贬,对故事中
的名物掌故进行解说。观众听其表演便不只是娱乐和审美,还可以增长知识,受到教化。
这种艺术,表演形式十分简单,只一个人或坐或立,或设桌案,以醒木、折扇为道具辅助
表演;至20世纪中叶以来,更多的情形则是连桌案、醒木及折扇也不用了,只是站立说演

  说书艺术在中国不仅具有最为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且也是孕育其它文艺形式,
造就文艺人才的母体和土壤。著名的中国古代文学巨作《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成书
,无一不是受了民间说书的孕育和丰富;就连其章回式体裁,也是直接脱胎于说书艺人的
表达程式。许多伟大的作家也是由说书艺人那里受到启蒙和薰染才走上文学之路的。可以
说,以“评书”、“评话”为代表的中国说书艺术,是最具有中国民族特点、最富中国审
美特色的艺术类型之一。
  北方的评书,相传形成于清初,发源于北京,流行于天津、河北及东北三省等地。从
北京第一代评书艺人王鸿兴起,传至今天已有十代。清朝末年,北京有“评书大王”双厚
坪和白文亮等人;沈阳有王奎盛、戴得顺、马悦卿等名家。民国时期,各地影响较大的评
书家有潘诚立、品正三、王杰魁、袁杰英、刘杰谦、张杰鑫、常杰森、陈士和、李庆魁、
固相晟、福坪安、赵玉峰等人。新中国成立后,各地著名评书家有:连阔如、李鑫签、李
庆溪、杨田荣、袁阔成、李鹤谦、陈青远等人。近年来,随着电视评书的传播,又涌出刘
兰芳、田连元、单田芳、连丽如等评书名家。
  评书的传统书目,清代之前约有40余部。其中,讲史袍带书有:《列国》、《西汉》
、《东汉》、《三国》、《隋唐》、《薛家将》、《五伐残唐》、《杨家将》、《精忠说
岳》、《明英烈》等书;侠义短打书有:《粉妆楼》、《宏碧缘》、《水浒传》、《包公
案》、《大宋八义》、《明清八义》、《彭公案》、《施公案》等书;神怪鬼狐书有:《
封神榜》、《西游记》、《济公传》和《聊斋》等书。民国时代,天津、沈阳等地的评书
艺人自编书目有:《三侠剑》、《雍正剑侠图》、《洪武剑侠图》、《水浒拾遗》、《清
宫秘史》等书。40年代后,由于许多鼓书艺人改说评书,不少鼓书传统书目与自编书目也
改为评书,如六部《春秋》、《马潜龙走国》、《呼家将》、《曹家将》、《左良传》、
《小八义》、《大红袍》、《双镖记》等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评书演员一方面对
优秀的传统书目继续加工提高,去芜存菁;一方面又根据当代长篇小说改编了《红岩》、
《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烈火金钢》、《平原枪声》等10余部新书,还讲述了
一些短篇评书《过客》、《一锅稀饭》等。目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评书已发展到五百
套以上。
  上述书目,有不少是从古代话本、小说演变而来的。明清时期,在民间说书底本的基
础上,才产生了大量章回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唐》、《说岳全传》
等书。没有宋代霍四究等人的“说三分”,也不会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由此可见说
书先生功不可没。小说刊行问世之后,反过来又推动了说书艺术的发展。以《三国》为例
,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只有10万字,明代的小说《三国演义》扩大到60多万字,清代后
北方的评书与南方的评话
  《三国》,记录下来,少者近200万字,最多者有500万字。从小说演变为评书,大体
上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是将古典小说名著搬上书场,扩大了影响,使不能读其书者,
也能听其书。广大群众是靠听书看戏,才知道许多历史风云人物的。有些评书与小说虽然
内容基本一样,但是情节更生动,语言更通俗,而且还穿插了许多文史知识、民间习俗,
引人入胜。如《西汉》、《三国》等书都属于此类。第二种是将二、三流小说演变发展成
评书精品。这类小说,原作内容都较好,但是情节简单散乱,可读性不强。经过历代说书
艺人不断加工,艺术水平有很大提高。评书本,在人物塑造上,突出了“书胆”(主人公
),说活了“书筋”(喜剧人物),“正点”(正面人物)、“反点”(反面人物)对比
鲜明,各类人物形象逼真,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艺术结构上,强调“大书一条筋”,主线
贯穿全书,情节曲折,环环相扣,令人非听下去不可。如明代小说《北宋志传》、《杨家
府演义》都只有20万字,前者写杨家三代,后者写杨家五代,而评书全部《杨家将》都记
录下来至少有300万字,共描写杨家将九代或十代英雄。其中,仅《天门阵》一段独立成书
也有20多万字。原书中写杨六郎落难,友人代死,只有一句话。到评书中,描写杨六郎与
任堂惠的生死之交,发展成曲折而生动的一串串故事。再如小说《东汉演义》仅20万字,
其中写刘秀的故事为96回,每回少则几百字,多则千余字,情节极其简单。而评书《刘秀
传》却扩大到55万字,故事也更加丰富。其他如从小说《说唐后传》、《说唐三传》演变
到评书《薛家将》;从小说《施公案》到评书改编本《五女七贞》都属此类。第三种是说
书艺人借枝开花,利用原来著名小说中的某些人物,编演出来许多“书外书”,大都是原
著中没有的故事或者是把一个小情节发展成一个大故事。如《水浒拾遗》、《水浒外传》
、《梁山后代》等书都属此类。此外,还有一些是说书艺人编创之书。
  北方评书中的优秀书目,在内容上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歌颂爱国主义,反抗侵略的
故事,如《杨家将》、《岳飞传》等书;二是反映农民起义,反抗暴政的,如《响马传》
、《明英烈》等书;三是歌颂清官巧断奇案和侠士除暴安良的故事,如《包公案》、《大
红袍》、《五女七贞》、《刘公案》等书;四是表现正义战胜邪恶的神话传说,如《封神
榜》、《济公传》等书。北方大地历代战乱频繁,因此,北方评书描述金戈铁马的“袍带
书”很多,而表现才子佳人的世情书则很少。旧时代说书艺人地位低微,有的在大城市撂
地或在小茶社演出,有的在乡镇流动,赶庙会,下山沟献艺,讲今说古,传播文化知识。
他们身在劳苦大众之间,与群众心心相通,因此,许多传统书中,反映了人民的爱憎与社
会的风俗。如诸葛亮、包公、刘公等良相,都成了智慧的化身;程咬金、牛皋、赵璧等福
将,都是逢凶化吉的奇人,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当然,传统评书,产生在封建社会,
有些书中也难免夹杂着宣扬因果报应、鬼神迷信、封建道德、正统观念等内容。解放后的
许多整理本,都尽量做到去芜存菁,推陈出新。比起原小说、旧评书来,内容更加健康。
不过,50年代也有些说书艺人,错把神怪书或神怪情节,都当成宣扬迷信,或者停说,或
者乱改。如把腾空驾云的神仙,改成了高来高去的侠客;把许多神奇的法宝,改成了奇特
的暗器。反而弄巧成拙,失去了优美神话传说的艺术特色。这个问题,近年来才引起说书
界的重视,开始把神话与迷信区别开来,使得《无盐娘娘》、《群仙破天门》等书恢复神
话原貌,重现艺术异彩。
  传统评书的整理出版工作,从50年代末起步,到60年代初,北方仅有《兴唐传》等书
的节选本及《聊斋》的选段出版。南方也只有一部长篇评话《武松》问世。80年代后,从
《岳飞传》广播、出版后,全国掀起了评书热。到90年代初,全国各地已经出版了古今评
书200多部,其中,仅辽宁的评书艺人与作者就在省内外出版了130多部书。春风文艺出版
社一家就出版了近80部评书,新华社专稿中称为“春风社刮起了评书春风”。到目前为止
,大多数优秀传统评书都已出版,还有少数多卷本评书没有出齐濒临失传、一部分评书已
经失传或只留下支言片段,但同时也造成现有评书,书目繁多,良莠不齐,而且同一书目
版本不同现象很严重,故事情节之间也是相互矛盾。
  评书的表演形式,早期为一人坐于桌子后面,以折扇和醒木为道具,常在开始表演或
中间停歇的当口使用,作为提醒听众安静或警示听众注意力,以加强表演效果。表演艺人
多身着传统长衫,发展至20世纪中叶,多为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是站立说演
,衣着也不固定为专穿长衫。
  说评书时,以说书人口气叙述的, 叫“表”;摹拟书中人物言谈和音容笑貌,叫“白
”;评说书中人物行为、思想的, 叫“评”。说书时要表、白、评三者浑然一体,听众才
会觉得有味入神。
  说书的艺术技巧,主要有以下四种:①“开脸儿”,是描绘人物形象的一种手法,将
人物的穿着、身材、面貌肤色等外形特征交待清楚,给听众留下具体形象;②“摆砌末”
,是将书中人物活动的场合背景交待清楚,如城池、院落、居室、道路的方向、规模、景
物、陈设等等,逐一描绘,以使人物的活动与环境相合,有时这种描绘还与情节的合理性
密切相关,使听众信服;③“赋赞”,是为了赞美人物或景物,常用句式对偶的长短句韵
语来加以刻画,声调铿锵,形象生动,给人以美感;④“垛句”,也叫“串口”,是为了
描绘事件、景物或人物形象,用排比的垛句加以夸张,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这些技巧,通
过说书人以抑扬顿挫、轻重疾徐的语气叙述、咏诵出来,用以烘托气氛,感染听众。
  评书用北方语音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的普通话语说演。中国华北和东北的
大部分地区均见流行。因使用口头语言说演,所以在语言运用上,以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介
绍为主。并在艺术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独有的程式与规范。比如传统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
念一段“定场诗”,或说段小故事,然后进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时,以叙述故事并讲评
故事中的人情事理为主,如果介绍新出现的人物,就要说“开脸儿”,即将人物的来历、
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征作一描述或交代;讲述故事的场景,称作“摆砌末”;而如果
赞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风景名胜,又往往会念诵大段落对偶句式的骈体韵文,称
作“赋赞”,富有音乐性和语言的美感;说演到紧要处或精彩处,常常又会使用“垛句”
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强化说演效果。在故事的说演上,为了吸引听众
,把制造悬念,以及使用“关子”和“扣子”作为根本的结构手法。从而使其表演滔滔不
绝、头头是道而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表演者要做到这些很不容易,须具备多方面的素
养,好比一首《西江月》词所说的那样:“世间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容
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
  评书艺术特点是以结构严整取胜。一部长篇评书常常包括几个大段落,俗称“柁子”
,每个柁子围绕一个中心事件讲述,如《水浒传》的“三打祝家庄”、《三国》的“赤壁
之战”之类。一个柁子又分为几个“梁子”,每个梁子都有一个故事高潮,如《三打祝家
庄》中的“石秀探庄”,《赤壁之战》中的“借东风”之类。 一个梁子之中分为若干个“
扣子”,扣子即是扣人心弦的悬念。又有大扣子、小扣子之分。大扣子以叙述故事为主,
情节紧凑,丝丝入扣,其中又往往贯串着若干小扣子;小扣子以刻画人物为主。评书的基
本要素是扣子,扣子的设置,叫做“使扣子”。使扣子的技巧,又叫“笔法”,有正笔、
倒笔、插笔、伏笔、暗笔、补笔、惊人笔等各种笔法。评书艺人运用这些艺术手段,以层
次分明、起伏跌若的故事情节,紧紧地“扣住”听众,使之留恋忘返、欲罢不能。
  评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需要我们的大力支持和爱护,以目前形势来讲,评书已
经走入了一个低谷,就更需要我们格外爱护。
--
▁▁◢▁▁▁▁▁▁▁▁▁▁▁▁●▁▁▁                                 
       ▕  ╲▇◤ 躲在大树                     ▏                               
       ▕◥▇◥◣ 下面...  ◣◢   听着...   ● ▏                               
       ▕  ◤◥    ●    ◥◣▇◤ 树叶在歌唱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8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95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