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pris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hampaign (原野), 信区: Emprise
标  题: 古龙传奇-剑道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Dec  5 21:40:18 1999), 转信


                     剑道
                陆的尽头是天涯,
                话的尽头是剑。
    有人曾比较过梁羽生:金庸、古龙三剑侠的武功。他
说:
        梁羽生武侠小说中的“武功”,虚幻中写实性
      很强,一招一式,清清楚楚,细腻而又逼真,紧
      张激烈,张弛有致。梁羽生的“武功”也具备道
      德倾向性,有正派武功,也有邪派武功。正派武
      功力道柔和、象征着善良,仁慈,既利于攻敌防
      卫,又有益于修心养性;而邪派武功则非常霸道,
      歹毒残忍,意味着邪恶,如修罗阳煞功、雷神掌、
      毒砂掌等。正派武功循序渐进,发展缓慢,但根
      基扎实;邪派武功进展神速,却容易走火入魔,贻
      害终身。凡此种种,造成了梁羽生“武功”的既
      精彩又单调。
          比起梁羽生来,金庸的“武功”更令人神往。
      金庸将武功描写与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和传统文
      化精神融合在一起,琴棋书画,九宫八卦,医道,
      用毒,皆可化为绝世神功,并将中国传统的儒、释、
      道精神作为“武功”的最高境界。金庸还着力描
      写人物练功的艰难过程和坚韧性格,并有声有色,
      恰如其分地描述着主人公因祸得福,置之死地而
      后生的必然寓于偶然之中的哲理意境,使金庸的
      “武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庸的“武功”还
      有一个特,人,就是诙谐有趣,在激烈的打斗中插
      入笑料,令人捧腹。
          古龙的”武功”风格与众不同,他是以“怪
      招”取胜的。他的“武功”重精神不重招式。如
      《边城刀声》中写叶飞的“飞刀绝技”,“天上地下
      从来也没有人知道他的飞刀在哪里,也没有人知
      道刀是怎么发出来的,刀未出手前,谁也想不到
      它的速度和力量…·刀一定在它应该在的地方!
      ···天上地下,你绝对找不到任何人能代替它。若
      不能了解他那种伟大的精神,就绝不能发出那种
      足以惊天动地的刀!飞刀!飞刀还未在手,可是
      刀的精神已在!那并不是杀气,但却比杀气更令
      人胆怯。”                            ~
                                      (罗立群语)
        这种比较很有意思,也确实说出了三剑侠各自不同的
    特点。
        古龙的“武功”就是这样的,很有点“语不惊人死不
    休”的味道。他作品中几乎所有的成名人物。没有一个曾
    经有过苦练的过程,但他们都有一手过硬的武功。谁能说
    出李寻欢的飞刀是如何练就的、西门吹雪的剑道又是什么
    时候悟出的,陆小风的“二指禅”又是谁教他的?
        不知道。这一切我们都不知道,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
    是如何出手的。我们只知道这些武功的威力:
        李寻欢的飞刀谁也接不住。
        西门吹雪的剑上鲜血一吹就干。
        陆小凤的手指什么都敢挟什么都能挟。
    这样的武功已流于神怪,由“武”而“神”。
    有人批评这是新派武狭小说的开倒车、不知不觉走上
了一条歪路;但也有人认为古龙在这里所写的已不是纯粹
的武功,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道。
      大约古龙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他一般不写武功的来
龙去脉。他已不看重这一些“很琐碎”的东西,他当然也
不希望喜爱他的作品的读者去关注这些“鸡零狗碎”。
    他更多的是企望他的读者能明鉴他这一番苦心:他所
写的武功是以明心见性为宗旨的,对敌手的体察靠得是忘
我和物我合一的境界。因为只有“我”才能消除认识的局
限性,才能迅速准确地体察敌手武功的弱点。
    高手过招,应心如静水,一旦心动,必败无疑。
    他的哲学中是没有浅斟细品这四个字的。
    他要的并不是拖泥带水,而是一亮剑,便见了真章。
    他有时连武器都不要,天地万物,都是他的刀,他的
剑。

    他最击节高歌的“侠”,就是身剑合一,心有灵犀。
    如果说,在武功方面,梁羽生与金庸已带有很大的童
话色彩,那么,古龙的就更是童话的童话。
    没有根源的童话。
    这有什么不好?岭南禅宗六祖惠能的那首悟道诗,不
也是没有根源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而且,童活与理想,真的是那么径渭分明?
    当然,也有过于匪夷所思的时候,那不能不说是古龙
的失误,也是古龙小说的广大缺失。他很容易走极端。
    所以,有些作品也不是他一笔贯穿到底的,别人代笔,
总不能很好地贯彻自己的意思。于是,真假参半,优劣并
存,风格有异,应是意料中事了。
    两百多年前,高鄂续《红楼梦》,也有许多人说他歪曲
了曹雪芹的愿意。笔杆子为此讨伐了两个多世纪了。
    世上的事,很少是无偶有独的,大多是无独有偶。
    不过,无招无式,简短有力,重在精神,一击见效,确
实是古龙的“武功”风格。即使多少人代笔,“这种风格还
是保存了下来。
    《陆小凤传奇》中,古龙最喜欢写剑。阐述得最多的,
也是剑道。
    关于剑,他曾有过详细的考证尸除了翻古文资料外,还
跟金庸在信中认真的讨论过。
    具体的根源究竟还是查不出,因为年代本久远了,各
家有各家之说,如今大部已不可考证了。
    但他却认定:
    剑,是一种武器,也是十八般兵器之一。可是,它和
其他任何一种武器都不一样,甚至可以知道,它的地位和
其他任何一种武器都有一段很大的距离。
    武器最大的功用只不过是杀人攻敌而已。剑却是一种
身份和尊荣的象征,帝王将相贵族名士们,都常常把剑当
作一种华丽的装饰。
    这一点已经可以说明剑在人们心目中的特殊地位。
    更特殊的一点是,剑和诗和文学也都有极密切的关系。
    李白自然是佩剑的。
    他是诗仙,也是剑侠。他的剑显然不如诗,所以他仅
以诗传,而不以剑名。
    在中国古代,以剑传名的人也姓李。大李将军的剑术,
不但令和他同一时代的人目眩神迷,叹为观止,也令后代
人对他的剑法产生出无穷的幻想。
    而把“剑”和“神”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说的,却是大
书法家一草圣张旭。
    张旭也是唐朝人,在李肇的《国史补》中有一段记载:
    旭言:“我始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
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
    原来草书的飞扬洒脱是从观一女子舞剑而来的。
    但是,“剑”跟“剑器”是不是一回事?古龙也还没有
确定,因为有人说剑器并不是一种剑,而是可种舞,也有
人说剑器是一种系彩带的短剑,是晋唐时,女子用来作舞
器的。可是也有人说它是一种武器。
   不管如何说,古龙反正不是一个拘泥于史实的人,他
的想象力丰富得很,干脆把几种说法糅合在一起,搬进了
他的作品中。
    这样,在《陆小凤传寄)之二《绣花大盗》中,就有
了一个很精彩的人物:公孙大娘和她精彩的剑术。
    在跟陆小凤比剑前,公孙大娘请求给他一个空隙,她
要换,套衣服。
    因为“喝酒要穿喝酒的衣服,比剑也得穿比剑的衣服。”
    而且,“衣服也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心情。”
    结果,她换了一套七彩霓裳出来,无风也会自动,就
像是有几百条彩带飞舞。
    她的剑还未出手,陆小凤的眼睛已经花了。
    这就暗合了剑器是一种舞的看法。”
一只不过公孙大娘手中那一欢锋长一尺七寸,剑柄上系
着红绸的短剑不是吃素的,剑光闪动间,是真正可以刺敌
伤人的武技。不过她的剑法既然脱胎于舞,当然和别的剑
法不同、因为这种剑法真正的威力,是需要“美”来发挥
的,所以才专门制作了这件彩衣。
    想想看,剑光飞起的时候,她霓裳上的七色彩带也开
始飞舞不停;整个人就像是变成了一片灿烂辉焊的朝霞,照
得人连眼睛都张不开;哪里还能分辨她的人在哪里?她的
剑在哪里?若是连她的人影都分辨不清,又怎么能向她出
手?
    陆小凤在这种“剑舞”中当然也眼花缭乱,他最后只
能凭一个快字,以快刀斩乱麻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手法,一
要超越一个极限,到达一种境界。
    由是,古龙说,在他的作品中,只有西门吹雪一个人,
堪堪可以算得上剑神。
    为此,在《陆小凤传奇》中,他稍稍有点打破了自楚
留香以来过分强调主角一个人的写法,分出了许多笔墨去
写西门吹雪。
    写西门吹雪的由“神”变成“人”,又由“人”变回
“神”。
    他最终要把这个人变得令人无法揣度、也无法思议。让
他的人和他的剑溶为一体,他的人就是剑,只要他人在,天
地万物,都是他的剑。
    因为他要保持这个人身上的傲气,他绝不容许这个人
混同于芸芸众生。
    但一个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是一个神。要练成不败的
剑法,当然要经过别人所无法想象的艰苦锻炼;要养成孤
高的品格,当然也要经过一段别人无法想象的苦难历程。
    往事的辛酸血泪困苦艰难,这个人虽然从未向人提起
过,别人也不会知道。但古龙一定要把他生命的最重要的
转变写出来,这样才会更令人信服:
    可见,古龙倾注在这个人物身上的心血,甚至比“一
号人物”陆小凤还要多。
    谁会想到西门吹雪会爱上一个人,会和她结婚生子,
    但他必得经过这一段生命历程,才能真正成为“剑
神”因为从求实到求虚,经由超越再回到执有,脱胎换骨,
自我犹存,才是艺术。
    只会在云端不闻凡俗之气的“剑神”,又怎能高出大多
数人很多?
    正如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一样,经过世俗生活的
锤炼,他手中的剑术才会真正的不同凡响。
    古龙作如是观,我们当然也作如是观。
    剑神追求的当然是剑道。
    所以,古龙从来没有费心去写西门吹雪手中的剑闪动
出来的招式。
    我们所看到的,经常是这样一些过于灵动的描写:
            剑已刺出。
        刺出的剑,剑势并不快……已开始不停地变
        动,人的移动很慢,,剑锋的变动却很快,招未使
        出,就已随心而变…
        他的剑与人合一,这已是心剑····
          这已是最后的一剑,已是决定胜负的一剑。
          剑锋是冰冷的。
          冰冷的剑锋,已刺入叶孤城的胸膛,他甚至
      可以感觉到,剑尖触及他的心。
          然后,他就感觉到一种奇异的刺痛,就仿佛看
      见他初恋的情人死在病榻上时那种刺痛一样。
    而且,这样的描写已是最详细的了,在其他的故事中,
我们往往只看到剑光一一闪已经有人倒下一--
    西门吹雪则对着夕阳吹他剑上的血。
    这或许源于古龙有时候也喜欢打打机锋。会打机锋的
古龙很明白“佛云:不可说,不可说”的意蕴。
    在《决战前后》中,有两番对话很能体现他兆示在武
功中的禅意。
    头一番对话是皇帝和叶孤城说的:
          叶孤城道:“我的剑已在手。”
          皇帝道:“只可惜你手中虽有剑,心中却无
      剑。”
          叶孤城道:“心中无剑?’’
          皇帝道:“剑直。剑刚,心邪之人,胸中岂能
      藏剑?”
          叶孤城脸色变了变,冷笑道:“此时此刻,我
      手中的剑已经够了……手中的剑能伤人,心中的
      剑却只能伤得自己。……拔你的剑。”
          皇帝道:“我手中无剑。”
          叶孤城道:“你不敢应战?”
          皇帝微笑道:“我练的是天下之剑,平天下,
      安万民,运筹于惟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以
      身当剑。血溅五步,是为天子所不取。”
      后一番对话是西门吹雪与叶孤城说的:
          西门吹雪忽然道:“你学剑?”
          叶孤城道:“我就是剑。”
      西门吹雪道:“你知不知道剑的精义何在?”
          叶孤城说:“你说。”
          西门吹雪道:“在于诚。……唯有诚心正义,
      才能到达剑术的巅峰,不诚的人,根本不配论剑。”
          叶孤城的瞳孔突又收缩。
          西门吹雪盯着他,道:“你不诚。”
          叶孤城沉默了很久,忽然也问道:“你学剑?”
      西门吹雪道:“学无止境,剑更无止境。”
          叶孤城道:“你既学剑,就该知道学剑的人只
      在诚于剑,并不必诚于人。”
          西门吹雪不再说话,话已说尽。
          陆的尽头是天涯,话的尽头是剑。
    其实,谁看到这里,都已明白,叶孤城必败无疑,剑
出不出鞘都是一回事。
    果然如此。
    这其中是不是就有庄、老的味道了?庄子和老子一向
看重自然机趣,虚静游心,“物物而不物于物”。尤其是庄
子哲学,则更是在“无为”,“法天贵真”的授意下,上天
入地,化人为蝶,汪洋恣肆而不可控捉。
    古龙的剑道就是如此。
    那潇洒脱俗而又淡泊宁静的韵致,那迷离扑朔而又梦
在醒中的了然,常常在我们面前展示出一个巨大的精神礼
仪,它的噶矢之指向竟是神而非神。“魔说”有时便为“佛
说”。
    也就是说,古龙所示的禅意,不是禅,更非禅宗,只
是越出了宗教界限的中国文化所特有的一种审美范畴。但
因了这种禅意的体验,让我们于其中看到一片充满灵光的
化境,一种隐现于有无之间的生命的搏动。
    古龙想在凡俗生活中升华出一个瞬间包含着永恒的世
界。同最精妙绝伦的艺术一样,那是一个超越了对立面,超
越了因果关系,同时也超越了时空的世界,造化之功与匠
心之运融汇贯通,合二为一。所以刚人其门时,理当见山
不是山,见河不是河,但倘若深潜下去,悟出禅意,就会
觉得天阔地广,情趣怕然,山又是山,河又是河了。
    金庸的作品或许是“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
    古龙的作品呢?
    从苏拭的一首诗里是否可以窥见一斑:
                      与可画竹时,
                      见竹不见人,
                      岂独不见人,
                      嗒然遗其身。
永恒有时就凝结在瞬间。
-----
OCR:王家铺子(http://www.wz.zj.cninfo.net/~lehuan)

--
    感情是一个难以驯服的野马
    理智却是一个严厉的马夫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3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19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