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pris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pinod (重重毛), 信区: emprise
标 题: 传统中国价值在金庸武侠世界里的重塑(转载)
发信站: 日月光华站 (Fri Sep 26 22:32:55 1997) , 站内信件
·石非·
传统中国价值在金庸武侠世界里的重塑
金庸在他的武侠世界里创造了别一种人生,与现实的世界若合若离。我无
由推知金庸的本意,尤其不敢妄断金先生有意向人们做如何做人的说教。但我
自己总觉得他笔下的人们虽然活动在没有法制、以武功断是非的幻想的古代世
界里,而且千姿百态,各有千秋,但总还是有一种理念的规范做统一的准则。
用另一句话说,就是他们的活动有作者的某种价值理念作为参照。
象郭靖这样的“侠之大者”,是以天下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人
物。他与中国古代诸葛武侯,岳飞,文天祥等忠正人物的不同,除了他有盖世
的武功,一是在于以布衣任天下事,二是他为民而不为君,没有愚忠于一家一
姓皇帝的愚腐气。然而这些,并没有超出古典儒家价值的范畴。古人云:天下
兴亡,匹夫有责;又云: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郭靖实践了这些古代儒
家的理想。金庸称许郭靖为“大侠”,我想他应是肯定那些儒家理想的。杨过
少年狂放,率情任性,是在个人的情感世界里挣扎而殊少天下意识的人物。他
最后在《神雕》中的出场却把他推到了首席抗元英雄的地位。并由是而感受到
自我价值的升华。那么杨过也是一个为民造福的入世的英雄。
东邪黄药师何以为邪?固然基于他于数术历算,总凡三教九流之学无不精
通,复能自出奇径,独创武学。但金庸书中凡大宗匠无不有出人意表的艺业。
桃花岛武功之“邪”未必超出欧阳峰的蛤蟆功,倒行九阴真经等功夫之上。他
的“邪”当然要在行事为人不为礼法所拘。他聪明绝顶,因而不肯以古今任何
人之是非为是非。但黄药师虽邪而别有大节,与欧阳峰不同。在嘉兴烟雨楼独
斗全真七子时,欧阳峰说他杀了一个忠臣孝子,并把人头抛给黄药师时,黄药
师大怒说“我生平最敬的是忠臣孝子”,把人头恭敬掩埋了。可见此公的邪,
只是在个人生活中率任自我,刚愎自负而已,却非无所不为。和郭靖,杨过的
不同在于,黄药师是更倾向于出世的,他有对天下是非的伦理感,却不把济世
救民当做自己的责任。他会为伤悼爱妻痛而欲自沉海底去殉情,却不会象郭靖
那样,知不可而为之,最终为天下倾颓而自杀。
所以在我看来,《射雕》和《神雕》中大体归为正面人物的角色都不能违
背民本主义的天下大义。这个主题在金庸更早期的作品,如《书剑江山》中也
是很鲜明的。《天龙八部》中的萧峰则面对了比郭靖等人远为艰难的选择。儒
家入世的民本主义所设定的仍然是思考和行为著的个人与他所属的民族共同体
之间的道德责任,并不曾要人们为外族人的利益而承担道义责任。萧峰养于契
丹而育成于宋人,两国交兵之际,他又偏偏身任契丹南院大王,受命领军征宋
。他不能简单地取本民族的立场,于是民本主义超出民族的界线,成为涵盖更
抽象的“人”的更普遍化的伦理。这在伦理学说上不是金庸的独创,但金庸却
无疑以文学的形式极深刻地进行了这种思索。
金著中的武侠人物有诸可为,诸不可为。可为者如杀人,劫夺或盗窃他人
财产都在一定条件下允许,主要看所杀所夺所盗的对象是什么人。大奸大恶之
徒,人人得而诛之。这在现代社会固然不行,在中国古代社会也是不行的。古
代虽然法制松弛,且不合理处甚多,但规则既在,自当由公则了断。司马迁说
古代的侠客“以武犯禁”,就是此义。洪七公在第二次华山论剑时说他亲手诛
杀过230(?)人,皆大奸大恶之徒。这恰好是北丐侠义道的所在。令狐冲
命尼姑们持剑化缘是劫,洛冰尤为善盗,这在书中都不仅无伤于他们的侠义道
,而且恰增其潇洒。因为他们劫盗的都是刻剥百姓的豪绅。
所不可行者之一是言而无信。一言失信,人皆不齿,再无颜立足武林。这
不仅正派的侠义道要遵守,就是绝不论民族国家大义的反派人物也要遵循。否
则自己引以为耻。欧阳峰违背了对郭靖的许诺而逼迫黄蓉,一闻郭靖之声,还
不免仓惶逃去。韦小宝不是侠,他自己是以小流氓自诩的,所以对他的说话听
不听由你。韦爵爷不吃诗书礼乐的饭,也不归圣人们管。古云“仁义礼智信”
,信是古代儒家主要伦理内容之一,是主要表现在对然诺的恪守方面的对自我
价值的尊重。如果信的原则进一步外在地表现出来,就是义。义的实行必须有
更社会化的原则来指导,体现在更大范围和时间更持久的社会行为中。最直接
的义的表现在朋友之间。朋友一旦定交,当生死以之,无怨无悔,没有条件地
相互帮助,包括为朋友两肋插刀,献出自己的生命。金著中的侠都是义士,绝
不会在朋友陷于险地时逃之夭夭,绝不会在为朋友牺牲自己时有片刻的迟疑。
如果进一步扩而大之,用对待朋友的原则来对待他所属的团体、社会、民族,
就表现为更有社会性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我们应该注意到,武侠们的信义是
独立实行的,也就是不受法律等社会公则限制的,有的时候也不甚理会是非的
。我们可以在西方人身上看到所有中国传统伦理的影子,但这种意义上的义是
找不到的。西方人注重人际的相互交往,但那主要是为了扩大自己生活的范围
,对朋友是不会负生死以之的责任的。中国古人常常会把朋友看得重于妻子,
西方人也绝不为此。体现在师徒之间的伦理关系似乎是孝与义的结合。朋友讲
平等的感情,师徒之间讲师长的尊严和徒弟的服从与忠诚。这种关系在师徒关
系确定的霎那间就产生了。所以南海鳄神会为了保护他那从不曾授一技之长给
他的师傅段誉而丧生。
不可行之二为奸淫。男女人之大欲,有欲人之常情。但奸淫行为是以强凌
弱,蹂躏无辜,侠义道必不可为。四大恶人中惟云中鹤是无善之恶,所谓真恶
,要在于此。田伯光,被无戒阉割,算是对他采花的报应。石梁派的结局不善
也和他们的这类行为有关。杨逍曾对纪晓芙施加强暴,虽然纪晓芙最终竟而以
心相许,但杨逍后来不能不引此举为惭愧。他也不能称是侠义道。不过,死纠
活缠去赢得女子的应许却不妨。不惟不妨,甚至是风流才调的表现。大理段二
是此中高手,段誉稍逊之。不过金著中最下功力来刻画的武侠人物毕竟还是专
一重情的。郭靖,令狐冲,萧峰,以及成年的杨过,这几位金庸最称许的人物
是都不会去泡妞的。沾花惹草,用情不专是无伤小节之疵,但毕竟不是英雄侠
义本色。用情不专对于女子来说,尤不可行。在金著中,如果男子沾惹闲花野
草尚是小疵,女子则不可稍染此道。通金庸作品集36册书中,没有一个女侠
不是恪守从一之贞的。犯了淫戒的女性主要人物在金著中为数不多,已经婚配
的只有二人,一是苗人凤妻,一是马大元妻。她们都不是侠,甚至不是武林中
人。苗人凤妻不过抛弃了侠勇有余而不恤妻子闺情的苗人凤而追随了善解人意
的田归农,她一生不曾蓄意伤害过苗人凤,但最后还是心中惭悔。马夫人自诩
国色,由于不能打动乔峰而生恨,遂以色相诱人杀害亲夫,嫁祸乔峰。最终花
容毁损,受万蚁噬啮而死。未婚而许身于人的有数人:田青文,何红棉,温仪
,叶二娘,马春花,以及段二勾引的那一队娘子军等等。金庸对这些人的态度
,似乎取决于她们在感情上是否专一。田青文想陶子安、曹云奇并取,便被写
得颇为不堪。其他的人各自钟情一人,便无所非议。所以金庸武侠世界里的未
婚女子,为爱而许身于情郎是浪漫,而得陇望蜀,就是淫奔了。值得注意的是
,就便是无可非议的浪漫,那些失身女子的结局却大都不好,除了身为西夏公
主的梦姑,多是死于非命。这很可能是一种下意识的暗示。所以在我看来,金
庸不称许女子的移情和多恋,于女子的守身如玉仍有偏好是个定案。在性伦理
方面严于女而弛于男,这是金庸的武侠伦理比较保守传统的一个方面。金庸曾
讲,在他的武侠世界中的男女是绝对平等的。据以上看来,其实未必。这一点
在金庸关于“妾”的观念中也有明显的反映。
在遵守这些基本规则的前提下,侠的实行表现在两个层次。侠之大者,如
郭靖,其实在道德意义上就是以天下兴亡、万民安乐为己任的儒家典范。只是
比较超脱于对一家一姓的君主的愚忠罢了。他们所以受人敬佩,在于彻底的为
他人、为无助的芸芸众生而牺牲的精神。儒家对于人民的这种高于一切的关切
通过对君主、社稷的忠间接地表现出来。侠的这种关切则直接地表现出来。侠
与儒的精神中都有一种执著。这是一种中国人独有的伦理价值。与西方人相比
,我们比较注重事业的正义性,而相对地比较不计成败和得失。用春秋时人评
论孔夫子的话说,叫做“知不可而为之”。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话说,是
“鞠躬尽瘁,死而后己。”郭靖和黄蓉原知他们在襄阳的抵抗毕竟不能阻止蒙
古的南下,他们赶赴襄阳时抱定了与襄阳同存亡的决心,并没有给自己留什么
余地。襄阳失陷,郭黄夫妇及公子破虏皆以身殉之。据我自己对西方人的观察
,这种事对他们说来,是stupid。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西方历史学家,
都无法理解中国人在列强的压力下何以那样缺乏现实的、有弹性的态度。这在
我看来,也在于他们不理解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一种执拗。今天的金庸评论家中
有些人觉得郭靖被塑造得过于高大,因而不如韦小宝等有缺陷的人真实。在我
看来,中国过去可以找得到郭靖那样的人,却难找到韦小宝那样的人。至少,
他们都是理想化的人物。我们今天是生活在一个崇尚个人自由的时代,也是崇
尚结果而不大计较方式的时代,没有什么人有兴趣去做道德上的完人,更没有
什么人有兴趣去做牺牲者,大家宁可做韦小宝而不愿做郭靖。这是可以理解的
世事人情。不过我还是想推测,金庸的心目中,郭靖的人生仍然蕴涵著更高的
价值。金著原本不是教科书。我们自不必勉力去学做郭靖,但对他——即使只
是文学中的他——怀几分敬意,应是金先生会心许的吧。
一般的侠,体现在以武功来扶善锄恶,扶危济困,打抱不平。这虽不及大
侠的旨归宏远,但本质上仍然是入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因而与儒家的伦理
异曲同工。只是儒家政治家主张靠国家的力量来解决社会问题,而侠却以私人
的方式——武力干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们都要扶持某种社会理念。不过上
古时代中国的侠似乎并不具备后来的、其实只有在文学中才完备的道德理性。
司马迁的《游侠列传》中的人物,主要是感恩知报,重然诺,轻死重义。他们
的人生纯粹是为私人恩怨的,不怎么计较是非。其中许多人,成了私债的奴隶
,只好以死尝之。这种侠,很个人化。大约他们对个人的尊严看得十分重,收
受了他人的恩惠就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有了亏欠,要不惜一切代价把心理摆平才
安心。后世的侠,要普遍地助危济困,并不限于报答和自己有特殊关系的人,
所以更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金庸创造的武侠属于后一种。不管到了
哪里,路见不平,就需出手干与,不管和自己是不是相干。这种武侠形象的形
成和普遍化,大约与清官一样,是由于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于不平等现象的无能
为力,因而寄希望于那些具有特殊人格、能力的人们。一般的侠大多适可而止
,不会象大侠那样知不可而为之。他们的伦理原则没有强到超出现实可能性来
行事的程度。
侠与一般的武人的区别在于是否有这种社会正义感。象王维扬那样的人武
功不可谓不高,名声不可谓不大,但却不过是武人一介,称不得侠。因为他的
武功是用来保镖发财的。金花婆婆也不是侠,因为她只有自我,不计较社会,
恃强凌弱。慕容复也不是侠,因为他打的是个人的算盘。一个武功低微的人也
可以为侠,象少年狐斐就有侠气。因为他见义勇为。所以侠与否不是按武功高
低,而是按道德来分判的。当然,无武仍不能成侠。没有人说孔老夫子是侠。
武是自立和助人的条件。侠还有另一方面的特性,这就是侠必是通过私人行为
而不是官方的行为体现出来。金著中大侠,少侠,男侠,女侠,真侠,伪侠,
不一而足,内中没有一个官场中的侠。所以,侠是民间的理想。现在很受欢迎
的电视剧《包青天》中有一位展大侠,是官中之侠,原出自《七侠五义》。在
我看来,这位“御猫”是人们关于侠的观念与关于清官的观念通奸的私生子,
更脱离历史文化的实际。侠对社会不平的干与本身是对法规效力的蔑视。因为
王法不行,才有侠来做私下的了断。展大侠追随执法如山的包拯,自然要秉公
、依法,于是他的侠就只能勉强表现在武和个人言而有信等等方面了。我不是
在说文学中的侠要有统一的标准,而是说,我还是觉得金庸的侠更能反映侠字
的根本要义。侠的这种特色,在我看来反映著中国的自由主义的传统。中国虽
然早就建立了政治上的大一统,但政治权威从来没有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无条件
地得到承认。构成对现存国家权威的文化心理上的威胁的是关于“天”、“天
理”及普遍正义的信念。中国人不认为政治权威是应该绝对服从的,因为任何
政治权威行事都必须符合“天理”,否则这种权威就不具备理念上的合法性。
这也来自古代儒家的信条。孔子为君主设定了种种以“仁”为核心的规矩,如
不照办,那是会亡国的。孟子更公然说,如果“君视民为草芥,则民视君为寇
仇。”老百姓对政治权威的态度要看当权者的表现而定。总之,在中国文化中
,人民永远保留对政治权威进行挑战的权力。武侠所做的就代表著超出现实政
治的更普遍的正义,他们理直气壮,丝毫不怀疑自己是否有权力来判人生死。
皇帝在他们眼中,也不过是一个最有钱的财主罢了。洪七公不知道去享用过多
少次御膳,从不把那作威作福的财主头儿放在眼里。至于朝廷大员,封疆大吏
等等,更是武侠们不屑一顾的了。
于是,我们又看到,侠的伦理还有一项内容,就是蔑视世俗的功名富贵。
人如热衷功名,顾忌必多,偏见难免。古人说“无欲则刚”,反之有欲则柔,
则有为人所乘的弱点。有了对功名的必得之心,必受功名之累。所以热衷功名
的人不能为侠。张召重就是因功名心切而堕落为朝廷鹰犬,空负了一身武功。
武侠不至于过分拮据,急了不妨去豪门“化缘”。但武侠亦必不可贪恋财货。
他们重视的是道义,人情,艺业,而从不把获取财产当做人生的目的。倘若夏
青青把按她父亲金蛇郎君的遗图找到的大笔财宝据为己有,那么无论她纠缠的
功夫怎么高超,袁承志也是会和她分道扬镳的。武人多不能不有很强的争竞之
心,这也是一种名心。但这种名是以武功高低判高下的,虽然霸道,但却公平
,与官场上的争竞不同。
金著中的侠,郭靖与萧峰具有传统正剧中悲剧式的英雄的色彩,武功的路
数也都属于纯阳,象他们的为人一样。中国人虽然从老子那时起早就把阴阳看
成相辅相成,相依为命的一对范畴,但总还是把至阳看为正,看为主动的精神
,主导的力量。对于人格的评价,刚阳正直、积极进取的人格在传统上要比柔
阴邪曲、消极退缩的人格更受到景仰。他们作为艺术形象可能因为过分完美而
不如张无忌等人更近常人之情,但艺术形象都是浪漫的,我们如果不以为降龙
十八掌的神乎其技有损于故事的成就,那么郭靖,萧峰的人格完美尽也可以看
作是浪漫的表现手法,并无不当。中国人在文革那些年看够了“高、大、全”
英雄形象的独脚戏,又正在一个不屑于顾忌道德的、很少社会化的理想的时代
,自然特别欣赏韦小宝式的人物而不喜欢古板的英雄。我则觉得金庸创造的各
种形象各有其动人心弦处。如果要理解金庸武侠世界中的伦理精神,我认为郭
靖和萧峰代表著理想的境界。他们的成名武功都是降龙十八掌,这也似乎出于
金庸对阳刚的人格的嘉许。韦小宝当然是个极有意思的人物,但他在金庸武侠
世界中毕竟还是偏锋,代表著中国民族性格中弹性的一面。金庸的武侠写到韦
小宝做主人公,武和侠的味道都已经淡了,让位给滑稽。金庸到此收笔,大是
有理。
〔完〕
--
**强壮定理之二**
我吃,我吃,我吃吃吃....
我吸收,吸收,再吸收...
※ 来源:·日月光华站 bbs.fudan.edu.cn·[FROM: ms]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5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