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pris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hs (Jesse), 信区: Emprise
标 题: 梁羽生生平(一)
发信站: 紫 丁 香 (Wed Dec 29 18:51:40 1999), 转信
《梁羽生传奇》之
--误闯武林
仅仅-个偶然的机缘,梁羽生这个文弱书生闯入武
林。
1954年,港澳武术界的白鹤派与太极派不知为什么,
结下了梁子。
双方起先是动口不动手,只是在报上互相漫骂。终于
发展到不可收拾,约定用武力解决问题。白鹤派的掌门陈
克夫与太极派的掌门吴公仪在澳门新花园摆设擂台,一决
高下。吴公仪一拳打中对手的鼻子,以和局终场。前后不
过三分钟时间而已,却由于传媒大肆宣传,成为街谈巷论
的热点。久已沉寂的武侠文化,似乎借机重新在民间死灰复
燃。
当时《新晚报》的总编辑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争取读者
的契机,一改长久以来大报不登武侠小说的规矩。决定在
《新晚报》上连载武侠小说。
但是,他不愿意自己报上的武侠小说与小报上的没有
区别,他需要的是又有可读性,又具备维持大报身份的文
化品味的武侠小说。
找一个什么样的人来写呢?
他几乎没有思索就想到了梁羽生。
梁羽生有广博的丈史知识,平常又喜欢谈武侠,文章
写得也很漂亮,应当可以担当此任。
然而,梁羽生谢绝了总编的邀请,一则他从未写过武
侠,二则他那时内心可能认为武侠小说算不上是高雅的艺
术。
总编尤奈,想了一个绝招,先斩后奏,在报上预登了
一条广告,说是将有梁氏的武侠小说出笼,逼梁羽生下
海。
这一招果然生效。
梁羽生只好连夜赶写,边写边登,完成了一部《龙虎
斗京华》。"梁羽生"这个笔名也是发表这部小说时才用
的,据说是因为佩服前辈武侠小说名家白羽,才起名"羽
生"。
梁羽生曾自言:"白羽的小说描写民初各阶层人物,
因为作者本人世极深,写来细腻,最合懂得人情世故的人
看。可是自己受生活经历的限制,气质又完全不同,要走
正统道路吗?肯定不成功,于是只好自己摸索,走一条浪
漫主义的路了。"
看来,梁羽生与白羽不是毫无渊源。
一场三分钟的比武,一位总编辑的灵机一动,却改变
了一个人的一生,也改变了中国武侠文学发展的路向。
梁羽生一"下海"就一发不可收拾,一写就是三十多
年,而他那部是《龙虎斗京华》被誉为"新派武侠"的开
山之作。
何谓新派?
梁羽生曾这样回答记者:
"现在的武侠小说写法跟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不少是
采用一些西方的手法。例如人物性格以前多数由作者口
述,好像评估。现在却由故事本身的发展来发展。常常有
某些场景,某些特写。
例如一个大雨天,有两个间谍在一个场景中,故事再
由此展开,而不是平铺直叙的介绍这个人物怎样,那个人
物怎样。而是有很多的变化,不是集中一个人身上。各式
各样的写法部用上了,而不是革一用传统手法。"
柳苏则认为:
新派,新在用新文艺手法,塑造人物,刻画心理,描
绘环境,渲染气氛……而不仅仅依靠情节的陈述。文字讲
究,去掉陈腐的语言。西学为用,有时从西洋小说中肖取
表现的技巧以至情节;这使原来已经走到山穷水尽的武侠
小说进入了一个被提高了的新境界,而呈现出新气象,变
得雅俗共赏。
今天重读《龙虎斗京华》,觉得与梁羽生后来的作品
相比,显得相当幼稚,叙述进巧也较薄弱,结构松散,人
物形象不够突出。但因为贯注了新的理想与新的意识,这
部不十分成功的作品却担当了开一代先风的角色。
自《龙虎斗京华》以后,梁羽生共写了一百多本武侠
小说。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曾出版"梁羽生系列",收
录了梁氏的绝大多数作品,总共三十二部:
《龙虎斗京华》
《草莽龙蛇传》
《白发魔女传》
《塞外奇侠传》
《七剑下天山》
《江湖三女侠》
《还剑奇情录》
《萍踪侠影录》
《散花女侠》
《联剑风云录》
《冰魄寒光剑》
《冰川天女传》
《云海玉弓缘》
《侠骨丹心》
《风雷震九州》
《冰河洗剑录》
《女帝奇英传》
《大唐游侠传》
《龙凤宝钗缘》
《慧剑心魔》
《飞凤潜龙》
《狂侠天骄魔女》
《鸣镐风云录》
《广陵剑》
《风云雷电》
《瀚海雄风》
《游剑江湖》
《牧野流星》
《弹指惊雷》
《绝塞传烽录》
《剑网尘丝》
《幻剑灵旗》
这三十二部作品分为单行本,大约百余本。在这些作
品中梁羽生自己喜爱的是《萍踪侠影录》、《女帝奇英传》,
《云海玉弓缘》三部。事实上,这几部作品影响也最大。
二十多年来,梁羽生的作品广为流传,赢得了"不少读
者,著名教学家华罗庚就是其中的一位。1979年,梁羽
生在英国的一家餐馆邂逅华罗庚,当时后者刚刚看完《云
海玉弓缘》,这位巨子与素昧平生的"大侠"一见如故,
发表了他对武侠小说的独特认识,这种认识后来得到普遍
的认同,那就是:武侠小说是成人的童话。
政治名人中,如廖承志。也爱读梁羽生的作品,
梁羽生写过一篇文章,叫作《著书半为稻梁谋》,其
中说到:"我只求我的武侠小说是杯白开水,没有养料。
能给读者解渴也就于愿足矣。"
但除了娱乐性外,梁羽生的作品具有内含较高的质
素。一位自称是"终年因于课本和文卷的教书匠"曾写信
给他:"长期以来,都大力地帮助了我抗拒那隐秘的烦忧。
焦灼,和填补那由于所在地域所造成的内心的空虚。……
你的大作发扬了热爱祖国,伸张正义的最有益的传统
……"
恐怕正是这一点,使得梁羽生的作品几十年来都长盛
不衰。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6.25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12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