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ise (旅行), 信区: English
标  题: 语域与翻译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7月06日15:48:02 星期天), 站内信件


摘要:在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交际意图和目的以及不同
的交际方法,将语言符号组成连贯的语篇,以完成某个或几个交际功能。为了迎合
不同的交际需要,语篇便出现了许多变体,这些变体所形成的范畴便被称为语域(
register)。语域是语篇针对特定的交际场合,为达到某一交际目的而产生的一种
功能变体,它是多种参数---语篇语场、方式和基调------的综合体现。在翻译的过
程中,对语篇语场、方式和基调的认识和把握,是译者决策及操作中的三个重要因
素,三者相辅相成,才能保证语言在具体使用中与其使用场合、交际目的、交际对
象之间保持一致、协调的关系,保证信息传译中的适切。

关键词:语篇范围  语篇方式  语篇基调  翻译

Abstract: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always appears in textual form. The 
text has many varieties in actual use. These varieties are called 
register. Register is a combination of field, mood and tenor. While in 
translating, in order to transfer all the information, the translator 
must take all the three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Key words: field  mood  tenor  translation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类用来交际的一种最基
本的手段。那么,究竟怎么来界定语言这个概念?我国在70年代的界定是:语言是
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
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一视同仁地为各个阶级服务。而在80年代,有学者对语言
作了这样的界定: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符号系统。西方语言学家
一般将语言视为"人类特有、具有任意性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
其特殊性在于: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语言是有层次的,语言具有聚合关系和组合
关系,所有语言的结构基本相似。

   从上面的定义不难看出,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它的主要目的就是
交际。人类的语言交际有两种形式:书面语交际和口头语交际。不管是何种形式的
交际,都是以一定的目的为前提的,也就是说,人类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不可能
是没有目的的。这些交际目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抒情、表意、汇报、争吵、
劝诱等等。在这样的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都要遵循一定
的规则。比如,在写文章的时候,作者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就需要运用一定的手段
和技巧来把文章衔接起来,使读者能够得到一个非常连贯的信息,从而理解作者的
心里感受。在口头语交际中,Grice曾提出了能够使会话得以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则
--会话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在实际运用中,可把这条原则具体为四
条准则:数量准则(maxim of quantity)、质量准则(maxim of quality)、相关准
则(maxim of relation)和方式准则(maxim of manner),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人
们会发现很多的时候都在有意无意地违反这些准则,但那些都是表层的,其目的仍
是使交际的目的得以实现。

   在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交际意图和目的以及不同的
交际方法,将语言符号组成连贯的语篇,以完成某个或几个交际功能。于是许多语
言学家便将语言功能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分类。Halliday认为语言有四种功能:
表达思想的经验功能(experiential),表达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的逻辑功能(
logical),建立和保持社会关系、影响人们的行为以及表达说话者的感情、态度
的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保证语篇连贯、适切的成篇功能(textual)。所
以,语篇的生成与其交际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的交际场合要使用不同的语言,比如,
与朋友谈心不同于在公开场合讲演,为大学生授课也不同于在教堂布道,为文艺
刊物写小说、散文不同于为学术刊物写论文,为用户写使用说明书也不同于为杂志
写专题文章。为了迎合不同的交际需要,语篇便出现了许多变体,这些变体所形成
的范畴便被称为语域(register)。在不同的语域中,语篇的选词、造句、修辞、
结构都会存在某些差异。有些差异还是十分明显,极易辨认的,如科学论文、法律
文件、广告等等。语言交际的参与者,不论是说话者/作者还是听话者/读者,都必
须明白语篇须与其使用场合相适应。正如Halliday(1964:87)所说,"语域这一
范畴用以解释人们用语言做些什么。当我们观察各种语境中发生的语言活动时,我
们发现,针对不同情景选用的适用语言类型是各不相同的。"(The category of 
register is postulated to account for what people do with their 
language。When we observe language activity in the various contexts in 
which it takes place,we find differences in the type of language 
selected as appropriate to different types of situation。)

对于"语域"这一概念,各家著述中的定义不尽相同。《语言与语言学词典》的定义
是:"具有某种具体用途的语言变体(variety),它与社会或区域方言(dialect)
(因说话者的不同而异)相对。"Hatim(1990)则将之定义为"使语言行为适应
于某一特定活动类型、正式程度等的一种倾向。"(The tendency to pattern 
language behavior in relation to a particular type of activity,level of
 formality,etc)按照功能语法理论,"语域是由多种情境特征------特别是指语
篇语场(field)、语篇方式(mode)和语篇基调(tenor)------相联系的语言特
征构成的。"(Halliday 1976:22)(The linguistic features which are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a configuration of situational features---with
 particular values of the field,mode and tenor---constitute a register。)
因此,语域是语篇针对特定的交际场合,为达到某一交际目的而产生的一种功能
变体,它是多种参数------语篇语场、方式和基调------的综合体现,不只是一种
单纯的语篇方式变体。(李运兴2001:88)

语篇语场指的是正在发生什么事,所进行的社会活动的性质,语言所谈及或描述的
是什么,比如,文学语篇、科技语篇、广告语篇等等。语篇方式指的是语言在交际
中所起的作用,即语篇信息的传播方式,比如是书面还是口头,其中,书面有可分
为写出来给自己阅读的(书籍、报刊文章、布告、广告)和写出来念给人听的(广
播稿)、背给人听的(台词)或说给人听的。口头又有私下交谈、正式会谈和发表
演讲等区别。语篇基调指的是谁是交际者,他们的基本情况、特点、地位、角色以
及参与者之间存在的交际关系,比如是正式、随便还是亲密等。

人们在运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语域的三个方面,才能正确地运用语言,
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意思。从语
言学的角度来讲,翻译是一个通过语言代码或文字符号的转换来传递信息的过程。
所以,翻译也是一种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形式,只不过是在这种交际过程中,涉及
到了两种语言,具有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与者,所以它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
交际形式。在翻译的过程中,对语篇语场、方式和基调的认识和把握,是译者决策
及操作中的三个重要因素,三者相辅相成,才能保证语言在具体使用中与其使用场
合、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之间保持一致、协调的关系,保证信息传译中的适切。就
语篇的语域而言,译者面临两个任务。第一,作为读者,他必须对源语语篇的语篇
语场、方式和基调在篇章、句群及信息单元等语篇基层上的具体体现有一个全面的
认识。第二,更为重要的,他必须对译语语篇的相应特点,尤其是不同于源语语篇
之处,有清楚的了解。(李运兴,2001:91)。

1. 不同语篇范围的翻译

语篇的范围很广,有人认为,语篇范围和题材在概念上基本是一致的。就语篇的范
围来讲,翻译活动涉及到了文学语篇、科技语篇、广告语篇及法律语篇的翻译,如
果分的再细一些,还有新闻语篇和各类函件语篇的翻译。语篇由于受其使用范围的
制约产生出各种不同的语篇类型,而不同的语篇类型的翻译策略也不尽相同。语篇
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对语篇的使用场合的适切性都很敏感,语篇范围的错位要么
会导致异常的修辞效果,要么就会使交际失败。不同的语篇类型总有自己的一套使
用率较高的词汇、句式、句子结构和语篇结构。译者必须 熟悉源语和译语,特别
是译语,在这几个方面的特点,才能做到准确的翻译。拿广告语篇为例,广告语篇
的意图十分明确、单一,即宣传某种产品或劳务,引起人们的消费欲望和购买行为。
它是一种具有明显的指示功能的简短的语篇,广告语篇的作者总是力图拉近与读
者和听者之间的距离,以一种轻松、自然、真切,有时带有幽默、睿智的口吻向读
者、听者娓娓而谈。广告语篇的翻译要突出在译入语文化语境中指示功能或祈使功
能的再实现。

例1.   The Globe brings you the world in a single copy. 
一册在手,纵览全球。 (《环球》杂志广告)

Apple thinks different. 
苹果电脑, 不同凡"想"。

Where there is South, there is a way.   
有了南方,就有了办法. (某科技咨询服务公司)

再以科技语篇为例,科技语篇的意图在于对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进行说明、解释、
分析,提出观点、方法、程序或理论,或针对他人的观点和理论等进行评论,以表
明自己的立场。科技语篇的语篇范围涉及自然及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信息数量非
常丰富,种类又十分繁杂。因此,科技语篇的翻译必须以准确传递信息、实现其说
明功能为最终目标。首先,要了解和把握语篇所涉及的有关知识,在翻译的过程中,
要用词精确,句式严谨、明晰,尤其是运用和语篇内容相关的专业术语。

例2.Multiple reflections, mistakes, and diffraction effects at the 
edges of the sample are generally considered the main sources of errors.
 To enhance the measurement accuracy, special 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the choice of the radiation elements, the design of the sample 
holder, and the sample thickness and location between the two 
radiation elements.

   (一) 多重反射、不匹配,及样品边缘的散射反应,通常是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
为提高测试的准确度,应特别注意辐射元素的选择,样品支架的设计以及两个辐
射元素之间的样品的厚度和位置。

  (二)多次反射、失配,及样品边缘的衍射效应是误差的主要根源。为提高测量
的精度,特别注意辐射元件的选择,样品支架的设计以及辐射元件间的样品的厚度
和取向。

   译文(一)出自英语系的学生,译文(二)是化学专业学生译的。很显然,译
文(二)要比译文(一)好一些,原因主要是译文(二)的译者对原文语篇内容的
把握及对专业术语的使用。

2. 不同语篇方式的翻译

就语篇方式而言,翻译活动可分为口译、笔译、影视配音及字幕。不同的语篇方式
要求译者必须针对其特点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语篇方式同样是译者决策的重要参
数,它往往给翻译活动增加种种限制。比如,在字幕的翻译过程中,屏幕上空间有
限,字幕须随画面出现,停留时间也有限。所以,字幕的文字必须用词平易,让观
众一目了然;句子要简短,以便在屏幕上停留足够的时间,以免观众来不及阅读,
所以,翻译时,须采取配合画面,压缩信息,照顾时空的翻译策略。例3是一个介
绍某位画家的电视断片,主持人的汉语解说及英语字幕。

例3.看他如今的作品,或浓墨泼彩,恣肆汪洋;或青绿写意,画镜幽邃;细微处,
线条圆润流畅轻盈跳跃;粗放处,用笔练达,一气呵成。大自然的朴素放达,山
川树木的原始野趣,尽染纸上。

    Some of his works are thick and heavy in color; some are 
impressionistic with a dominant green; the slender strokes are even 
and smooth, and the bold strokes deft and forceful. The charm of 
nature finds vivid expression through his painting brush.

    不同的语篇基调的翻译

语篇基调是作者/说者要与读者/听者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交际关系的意图的具体体现。

语篇基调可范围四个相互交错的层面:正式程度(formalilty)、礼貌程度
(politeness)、无人称程度(impersonality)和可接受程度(acceptability)。正
式程度体现在词汇和句式上;礼貌程度指交际参与者社会距离的远近,主要体现在
称谓上;无人称性指作者避免提及本人的行文方式,如英语中的被动语态;可接受
性指作者认为与读者共享知识的多少,共享知识越多,文中所含语境信息就越少。
(李运兴,2001:104)一般来讲,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无权改变原文中以具有
的基调。亲昵的交谈不能译为严肃的说教,正式场合的讲演也不能译为接头巷尾的
俗话俚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源语语篇作者企图与他的读者建立一种什么
样的交际关系,语篇中所描述的人物之间存在一种什么样的交际关系,然后才能在
译文中准确地再现这一关系。

例4.《孔乙己》中迂腐的旧文人孔乙己,为表明自己终究是不同于身边普通百姓
的读书人,常常会"之乎者也"一番。给孩子们分茴香豆时也要用变异的基调说"不
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杨宪益的译文是:

 Not many, I do assure you. Not many, nay, not many at all.

译文中用nay一古体词生动地再现了原文中人物间的交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运兴,2001,《语篇翻译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 何兆熊,2000,《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 胡壮麟,1994,《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 萧立明,2001,《新译学论稿》,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8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96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