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oceann (dany), 信区: English
标  题: [好文共赏]辜鸿铭的西文学习法zt(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Aug 27 22:36:25 2003)

辜鸿铭的西文学习法
  余一彦
  
  辜鸿铭,精通九国的语言文化,国学造诣极深,曾获赠博士学位达13个之多。他的思
想影响跨越20世纪的东西方,是一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者,又是近代中学西渐史上
的先驱人物。
  
  辜鸿铭10岁时就随他的义父——英人布朗跳上苏格兰的土地,被送到当地一所著名的
中学,受极严格的英国文学训练。课余的时间,布朗就亲自教辜鸿铭学习德文。布朗的教
法略异于西方的传统倒像是中国的私塾。他要求辜鸿铭随他一起背诵歌德的长诗《浮士德
》。布朗告诉辜鸿铭:“在西方有神人,却极少有圣人。神人生而知之,圣人学而知之。
西方只有歌德是文圣,毛奇是武圣。要想把德文学好,就必须背熟歌德的名著《浮士德》
。”他总是比比划划地边表演边朗诵,要求辜鸿铭模仿着他的动作背,始终说说笑笑,轻
松有趣。辜鸿铭极想知道《浮士德》书里讲的是什么,但布朗坚持不肯逐字逐句地讲解。
他说:“只求你读得熟,并不求你听得懂。听懂再背,心就乱了,反倒背不熟了。等你把
《浮士德》倒背如流之时我再讲给你听吧!”半年多的工夫辜鸿铭稀里胡涂地把一部《浮
士德》大致背了下来。
  
  第二年布朗才开始给辜鸿铭讲解《浮士德》。他认为越是晚讲,了解就越深,因为经
典著作不同于一般著作,任何人也不能够一听就懂。这段时间里辜鸿铭并没有停顿对《浮
士德》的记诵,已经可谓“倒背如流”了。
  
  学完《浮士德》,辜鸿铭开始学“莎士比亚”的戏剧。布朗为辜鸿铭定下了半月学一
部戏剧的计划。八个月之后,见辜鸿铭记诵领会奇快,计划又改为半月学三部。这样大约
不到一年,辜鸿铭已经把“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都记熟了。
  
  布朗认为辜鸿铭的英文和德文水准已经超过一了般大学毕业的文学士,将来足可运用
自如了。但辜鸿铭只学了诗和戏剧,尚未正式涉及散文。布朗安排辜鸿铭读卡莱尔的历史
名著《法国革命》。辜鸿铭此次基本转入自学,自己慢慢读慢慢背,遇有不懂的词句再去
请教别人。但只读了三天,辜鸿铭就哭了起来。布朗吃惊地问“怎样了?”辜鸿铭回答说
:“散文不如戏剧好背。”布朗又问辜鸿铭背诵的进度,发现他每天读三页,于是释然:
“你每天读得太多了。背诵散文作品每天半页到一页就够多了。背诵散文同样是求熟不求
快,快而不熟则等于没学。”
  
  辜鸿铭所在的中学课业本来是极繁重的,但由于辜鸿铭各科在布朗身边都提前打下了
基础,整个学习过程便显得毫不费力。学校的功课既然顺利进行,没事时辜鸿铭便接着记
诵卡莱尔的《法国革命》。他越读越有兴致,可是读多了便无法背诵。若按布朗的要求慢
慢来,又控制不了自己的好奇心。就这样时快时慢地把卡莱尔的《法国革命》读完了。后
来辜鸿铭终于征得义父的同意,可以随便阅读义父布朗家中的藏书了。有许多书,辜鸿铭
并没有打算背诵,但也在不经意间“过目成诵”了。
  
  布朗对养子的寄望极高。他曾告诉辜鸿铭:“我若有你的聪明,甘愿作一个学者,拯
救人类;不作一个百万富翁,造福自己。让我告诉你,现在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想侵略中国
,但是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学者却多想学习中国。我希望你能够学通中西,就是为了让你担
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能够给人类指出一条光明的大道,让人能过上真正是人的
生活!”
  
  依照布朗的计划辜鸿铭应该先在英国学文、史、哲学及社会学,然后再到德国学习科
学。学成之后才可以回中国修习传统文化。布朗当初确实没有看错,辜鸿铭十四岁时,学
术造诣就已经非一般人所能比。他只用了短短四年的时间,不仅初步完成了布朗拟定的家
庭教学计划,而且基本上修完了所在中学的各门主要课程。布朗不禁暗自为养子的聪明而
感到骄傲。辜鸿铭在学校里初步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腊文,其他课程的成绩也都很出色,已
经可以申请毕业了。
  
  大约在1872年春季,辜鸿铭正式入爱丁堡大学就读。辜鸿铭在爱丁堡大学的专修科为
英国文学,同时兼修拉丁文、希腊文时又不知暗自哭了多少次。他立志遍读爱丁堡大学图
书馆所藏希腊、拉丁文的文、史、哲名著。刚开始时,读多少页便背诵多少页,还没觉出
什么困难;后来随着阅读量的逐渐增大,渐渐感到吃不消了。他要自己坚持,再坚持,一
定要一路背诵下去。辜鸿铭晚年忆及此事时曾说:“说也奇怪,一通百通,像一条机器线
,一拉开到头。”
  
  到后来,不仅希腊、拉丁文,即如法、俄、意各国的语言、文学,辜鸿铭也能做到一
学就会,触类旁通。据说辜鸿铭回国后,除本国语言外,尚能操九种文字与人交流,则其
基础主要是在爱丁堡大学读书时打下的。
  
  《论语·季氏》有云:“生而知之才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兽而学之,又
其次也。困兽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至于“困”字的意思,旧注谓“有所不通”,钱穆
先生解作“经历困境”,辜鸿铭则自谓“吃不消”。他晚年曾对人说:“其实我读书时主
要的还是坚持‘困兽而学之’的方法。久而久之不难掌握学习艺术,达到‘不亦说乎’的
境地。旁人只看见我学习得多,学习得快,他们不知道我是用眼泪换来的!有些人认为记
忆好坏是天生的,不错,人的记忆力确实有优劣之分,但是认为记忆力不能增加是错误的
。人心愈用而愈灵堂!”辜鸿铭忆起读书时的往事,不禁慨叹道:“困兽而不学,民斯为
下矣!”(兆文钧《辜鸿铭先生对我讲述的往事》)则当时人们多认为辜鸿铭的博学在于
他的天赋聪明,辜鸿铭自己是不承认的。
  
  1877年4月,辜鸿铭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所有相关科目的考试,在英国文学方面的学位
考试中又表现非凡,顺利获得了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这一年辜鸿铭仅20岁。
  
  辜鸿铭自莱比锡大学毕业后,又赴巴黎短期进修法文。布朗又为辜鸿铭联系入巴黎大
学,意在让他学一些法学与政治学。其实当时辜鸿铭只22岁即已遍学科学、文学、哲学,
并熟谙各国语言,造诣确非一般中国留学生可比。辜鸿铭以极快的速度读完了巴黎大学整
学期的讲义和参考书,除偶尔去学校上点感兴趣的课以外,辜鸿铭每天都抽一点时间教他
的女房东学希腊文。从刚开始教他学希腊文字母那天起,辜鸿铭就教她背诵几句《伊利亚
特》。他的女房东笑着说:“你的教法真新鲜,没听说过。”于是,辜鸿铭就把布朗教自
己背诵《浮士德》和莎翁戏剧的经过讲给她听。她说:“好,我就这样学下去。”辜鸿铭
说:“等你背熟一本,你就要背两本,拦都拦不住。”
  
  辜鸿铭的女房东常常拿着《伊利亚特》来到他的房间,把学过的诗句背给他听,请求
他的指点。辜鸿铭的教法果然有效,他的女房东在希腊文方面进展神速。许多客人见辜鸿
铭教她学希腊文的方法与众不同,都大为惊讶。
  
  辜鸿铭后来曾对晚清直隶布政使凌福彭说:“学英文最好像英国人教孩子一样的学,
他们从小都学会背诵儿歌,稍大一点就教背诗背圣经,像中国人教孩子背四书五经一样。
”若辜鸿铭教他的女房东学希腊国土受希腊纯正的启蒙教育一般。此法乍看强度大,难度
亦大,其实则不然。若由字母而单词再简单拼句,则学习者在心理上就产生学外国语言的
隔阂情绪了。辜鸿铭还依此法教会了他的女房东简易的拉丁文,也不过三两个月的工夫而
已。
  
  辜鸿铭深厚的西学素养极得益于童年背诵《浮士德》、《莎士比亚》的经历。他后来
在北京大学教英诗时,有学生向他请教掌握西学的妙法,他答曰:“先背熟一部名家著作
作根基。”辜鸿铭曾说:“今人读英文十年,开目仅能阅报,伸纸仅能修函,皆由幼年读
一猫一狗之式教科书,是以终其身只有小成。”他主张“中国私塾教授法,以开蒙未久,
即读四书五经,尤须背诵如流水也。”
  
  摘自——《北大四才子》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
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
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
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
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字汤生。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一个英
国人的橡胶园内。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他的父
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
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
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
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
  
    英国的炮舰1840年就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辜鸿铭的义父布朗先生对他说:“
你可知道,你的祖国中国已被放在砧板上,恶狠狠的侵略者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
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
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
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
你是中国人。”
  
    到了英国,在布朗的指导下,辜鸿铭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入手,以最朴拙的死
记硬背办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
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1877年,辜鸿
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后来,蔡元培
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已是声名显赫的知名人物;而40年后,当林语堂来到莱比锡
大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14年的留学生活使富有天赋的少年辜鸿
铭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
  
    完成学业后,辜鸿铭听从当时在新加坡的语言大家马建忠的劝说,埋头研究中华文
化,并回到祖国大陆,继续苦读中国典籍。他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
主要职责是“通译”。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

  
    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他
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说: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马上反
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的香味了吗?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
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在轮船上用纯正的德语挖苦一群德国人。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
,想见辜。毛姆的朋友就给辜写了一封信,请他来。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辜来。毛姆
没办法,自己找到了辜的小院。一进屋,辜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
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非来不可。”一句话,让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毛姆立时
极为尴尬,不知所对。
  
    同时作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辜鸿铭在北京大学
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
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在那样的时候,他还嘴
硬,叫西方为“四夷之邦”,为此,许多人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笑料的制造者,却忽略了他
内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忽略了他对这片土地命运的深切关注,也
忽略了他曾做出的坚定而绝望的挣扎。
  
    自1883年在英文报纸《华北日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昂首走
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还将《论语
》、《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后来又翻译了《大学》。他的工作是创
造性的,古老的东方理论中还加入了歌德、席勒、罗斯金及朱贝尔的有启发性的妙语。在
他之前,中国的古经典从来没有好的译本。
  
    从1901至1905年,辜鸿铭分五次发表了一百七十二则《中国札记》,反复强调东
方文明的价值。1909年,英文著本《中国的牛津运动》(德文译本名《为中国反对欧洲观
念而辩护:批判论文》)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
列为必读参考书。1915年《春秋大义》(即有名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
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
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了,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

  
    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
人和女人”。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
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
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
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
  
    辜鸿铭从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
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
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
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
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
,“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
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鸿铭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
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面
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
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
  
    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当时西方人
见到中国街市当中,遍挂“童叟无欺”四字,常对辜说:于此四字,可见中国人心欺诈之
一斑。辜顿时语塞,无以自遣。实际上,因为眼界比同时代的人要开阔许多,那种不幸辜
鸿铭比任何人都体会得更清楚、更深刻。由此,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
化的热爱。他学在西洋,却喜欢东方姑娘,尤其喜爱中国姑娘的小脚。他的夫人淑姑是小
脚,他一见钟情、终身不负。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
辫子,穿旧服,为纳妾和缠足进行头头是道的辩解,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
。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
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
,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
:“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
一片静默。
  
  附: 《中国人的精神》(节选)
  
    我曾听一位外国朋友这样说过: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
厌日本人。相反,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这位外国友人曾久居日本
和中国。我不知道这样评价日本人是否合适,但我相信在中国生活过的诸位都会 同意上述
对中国人的判断。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这已是众所周知
的事实。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尽管他们缺乏卫生习惯,生活不甚讲究;尽管
他们的思想和性格有许多缺点,但仍然赢得了外国人的喜爱,而这种喜爱是其他任何民族
所无法得到的。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
,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
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示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
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那么,中国人
又是如何具备了这种同情的力量的呢?
  
    我在这里冒昧给诸位一个解答──或者是一个假设。诸位愿意的话,也许可以将
其视为中国人具有同情力量的秘密所在。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
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
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
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 ──心灵的激情或
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人是否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对此,我们可以用中国人实际
 生活中表现出的一般特徵,来加以说明。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语言。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个很明显的
 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 教
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相反, 受过教
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有
一种关于极乐世界的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对中国语言的学习:除非你变成一 个孩子,否则你
就难以学会它。
  
    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中国人具有惊人的
 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脑去记忆。用具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 ,
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举例来说,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儿 童时代
的记忆力要强过成年后的记忆力。因为儿童就象中国人一样,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

  
    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
 ─中国人的礼貌。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 谅
、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他们完全了解 自己的
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徵。中 国人的礼貌
虽然不象日本人的那样繁杂,但它是令人愉快的。相反,日本人的礼貌则是繁杂而令人不
快的。我已经听到了一些外国人的抱怨。折衷礼貌或许应该被称为排 练式的礼貌──如剧
院排戏一样,需要死记硬背。它不是发自内心、出于自然的礼貌 。事实上,日本人的礼貌
是一朵没有芳香的花,而真正的中国人的礼貌则是发自内心 、充满了一种类似于名贵香水
般奇异的芳香。
  
    我们举的中国人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这是由亚瑟·史密斯提
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那么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说依然是 因为
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象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 刻板。实
际上,中国人的毛笔或许可以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好像也
难以准确,但是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创造出美妙优雅的书画来,而用西方
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
  
    正是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像孩子的生活,所以使得他们在许多
方面还显得有些幼稚。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即作为一个有着那么悠久历史的伟大 民族
,中国人竟然在许多方面至今仍表现得那样幼稚。这使得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 外国留学
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必须承认 ,就中国人的
智力发展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限制了。众所周知,在有些领域 中国人只取得很少
甚至根本没有什么进步。这不仅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纯粹抽象 科学方面的,诸如科学
、逻辑学。实际上欧洲语言中"科学"与"逻辑"二词,是无 法在中文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词加
以表达的。
  
    象儿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中国人,对抽象的科学没有丝毫兴趣,因为在这方面
心灵和情感无计可施。事实上,每一件无需心灵与情感参与的事,诸如统计表一类的 工作
,都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如果说统计图表和抽象科学只引起了中国人的反感, 那么欧洲
人现在所从事的所谓科学研究,那种为了证明一种科学理论而不惜去摧残 肢解生体的所谓
科学,则使中国人感到恐惧并遭到了他们的抑制。
  
    实际上,我在这里要指出的是: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并非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
活。所有处于初级阶段的民族都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正如我们都知道的一样,欧洲 中世
纪的基督教徒们也同样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马太·阿诺德就说过:"中世纪的 基督教世
人就是靠心灵和想象来生活的。"中国人最优秀的特质是当他们过着心灵的生活,象孩子一
样生活时,却具有为中世纪基督教徒或其他任何处于初级阶段的民族 所没有的思想与理性
的力量。换句话说,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是: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它既有成年人
的智慧,又能够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因此,我们与其说中国人的发展受到了一些阻碍,不如说她是一个永远不衰老的
民族。简言之,作为一个民族,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就在于他们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最初提出的问题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我们现在已经知
道,真正的中国人就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过着心灵生活的这样一种人。 简言
之,真正的中国人有着童子之心和成人之思。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
朽的民族魂。中国人永远年轻的秘密又何在呢?诸位一定记得我曾经说过:是同情或真正
的人类的智能造就了中国式的人之类型,从而形成了真正的中国人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
这种真正的人类的智能,是同情与智能的有机结合,它使人的心与脑得以调和。总之,它
是心灵与理智的和谐。如果说中华民族之精神是一种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
那么,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辜鸿铭 著 \黄兴涛 宋
小庆 译)



--
好想振作一点点,真的好想
<img src=http://album3.chinaren.com/album/13/93/17409313/555736.gif border=0>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10.46.79.2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0.34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