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agic (从头再来),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真实的汪精卫(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0月06日15:52:20 星期六), 站内信件

第二部分《打倒独裁者蒋介石》第二部分之一 起草总理遗嘱的人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北京的满清政府依然
存在,满清政府的手中还握有比革命军更为强大的军队。这时中国面临两种选择,
一种选择是双方采用武力对决的手段,在中国进行一场大流血的“南北战争”,胜
者用武力统一中国。如果双方一时间僵持不下,中国就有南北分裂成两个国家的危
险。另一种选择是双方采用和平的议和方法统一中国,当时和平议和的关键掌握在
袁世凯手中,“南北战争”能够避免吗?人们把视线聚焦在袁世凯身上。 

现在中国人一提起袁世凯,就条件反射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个“窃国大盗”的形象
,简单地把袁世凯划为开历史倒车的人民公敌,但实际上的袁世凯并非如此简单。
由于袁世凯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共同的敌人,所以国共两党的历史书都对袁世凯大加
诋毁,把袁世凯描绘成一个充满权力欲的野心家,一些历史书还误传袁世凯出卖谭
嗣同等人的恶迹。其实1912年,袁世凯在大部分中国老百姓心中的威信,要远大于
孙中山。在清末,袁世凯就象当年苏联的叶利钦一样,是清政府中改革家的代表,
清政府后期的诸多改革,多数出自袁世凯之手。在叶利钦上台以前,谁会预测到他
会从民主的旗手变成独裁的君王呢?袁世凯也象叶利钦一样,上台前也曾赞美声一
片。 

孙中山的民国临时政府向袁世凯提出了两个最基本条件:清帝退位和采用西方式的
共和制国体。对于清帝退位,袁世凯等汉族大臣基本全部赞成,可是在打倒清帝后
,中国该采用什么国体的问题上,双方意见分歧较大。袁世凯本来是梁启超等人“
开明专制”的支持者,也认为中国不适合搞共和制。不过袁世凯还是同意了南方政
府采用共和制的方案,但要求中华民国总统有近似于独裁的权力。最后南方政府同
意了袁世凯的集权总统方案,南北政府合并,使中国避免了内战和分裂的危险。 


如果说袁世凯有什么“功绩”的话,应该首推“统一中国”。当时革命党人十分激
进,不少人提出了分省自治的提案,如果当时没有袁世凯坚持维持一个强权的中央
政府,中国很可能就要分成几个国家。另外蒙古和西藏当时是清王朝的藩属国,辛
亥革命后,俄国和英国曾设法谋求蒙古和西藏脱离中国,但袁世凯积极与列国交涉
,保全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权。 

袁世凯出任第一任中国民国总统,并非窃取了孙中山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而是
当时的众望所归。袁世凯虽然赞成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但并不
赞成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而倾向于搞开明专制。孙中山为首的同
盟会的革命目标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三民主义,辛亥革命
虽然实现了三民主义中推翻异民族统治的“民族主义”目标,可是在平均地权、男
女同权方面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方面,却几乎没有达成当初的目标。不
少同盟会成员批评孙中山不应该放弃同盟会当初的平均地权、男女同权等革命目标
,汪精卫也向孙中山进言,希望同盟会不要仅仅满足于打倒满族人政府,但孙中山
却以为这样的妥协是必要的。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命了蔡元培、宋教仁等多位
南方政府人员组成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曾邀请汪精卫这位全国著名的反
清英雄出任广东省都督,这对于一个还不到30岁的青年来说,是极有诱惑力的官职
,但汪精卫却婉言谢绝,实践了他革命成功后“不作官,不作议员”的承诺,于
1912年9月携陈璧君一齐前往法国留学。 

为了在议会中对抗袁世凯的总统强权,同盟会联合其他一些党派,在1912年8月成
立了中国国民党,孙中山出任国民党理事,宋教仁出任理事代理,但国民党的实权
基本上掌握在宋教仁手里。随著政局的发展,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和袁世凯的开明独
裁路线的分歧越来越大,最后发展成为公开的斗争。1913年3月20日,国民党的实
际领导人宋教仁在上海被暗杀,南方的革命派一齐举起了反袁的旗帜,这就是所谓
的“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开始后,汪精卫应孙中山之招,从留学的法国紧急回国,参加革命。
但“二次革命”的革命军在袁世凯的强大政府军面前很快土崩瓦解,1913年9月1日
的南京陷落,标志著“二次革命”失败。“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亡命日本,
汪精卫亡命法国。 

“二次革命”失败后,汪精卫的人生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前汪精卫以为中国的
一切罪恶之源就是满清政府,只要打倒了满清政府,中国就一下会变成一个民主强
盛的国家。但是汪精卫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曾经为之献身的革命事业,竟然得到这样
一个结局,革命不但没有使中国民主强盛起来,反而比以前清王朝的时代还要糟糕
。一个人对一个事业投入的越多,对事业失败的悲痛和挫折感就越大。汪精卫曾把
自己最宝贵的生命都交给了革命,却换来了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使汪精卫的革命
理想消失得无影无踪。汪精卫一下从一个狂热的革命青年,变成一个踌躇多疑的政
治家。 

在法国,汪精卫进入法国里昂大学攻读社会学。汪精卫在法国学习很勤奋,似乎想
远离政治的漩涡,但中国政? 值姆⒄梗职淹艟来氐搅思ち业恼味氛小
?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了中华革命党。1915年12月,袁世凯废除共和制,
改中华民国的国号为“中华帝国”,自己宣称为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的帝制复辟
,在中国引起了新一轮反袁运动,就是所谓的“三次革命”。汪精卫在孙中山的急
招之下回国,参加了反袁护国军。袁世凯军队在反袁军面前节节败退,袁世凯不得
不在1916年3月宣布取消帝制,恢复共和制,并在6月6日急病而死。 

尽管汪精卫一直是反袁先锋,把袁世凯称为“人民公敌”,但袁世凯并不记恨汪精
卫,反而非常欣赏汪精卫的胆识和才能。在汪精卫流亡法国期间,袁世凯曾经托蔡
元培找汪精卫,请汪精卫回国作总统府的高级顾问,但汪精卫拒绝了袁世凯的邀请
。从历史上来看,汪精卫并不是一个特别喜欢追逐权力的野心家。 

“三次革命”表现出中国的老百姓对几千年来延续的帝制已经厌烦,使在中国复辟
帝制的企图再也无法得逞。虽然“三次革命”成功地阻止了袁世凯的复辟帝制,但
孙中山的国民党并没有得到政权。袁世凯死后,政权依然掌握在握有枪杆子的北洋
军阀手中。当时中国之所以形成军阀混战的局面,是由于中国没有征兵制、也没有
军官退休制度。当时在中国征召士兵并不是由国家机构统一进行,而是由各路将军
私人征召,这就形成了士兵不忠于国家而忠于个人的私家军制度。 

孙中山虽然长年从事革命,在民众中也有较高的威信,但由于没有自己的私家军,
所以一直无法走上政坛。这使孙中山痛感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感到有必要创
建一只效忠于自己的军队。但孙中山本人的职业原是医生,自己并不懂军事,也没
有带兵打仗的经验。而孙中山周围的忠实追随者汪精卫、廖仲恺、胡汉民等人都是
书生,没有会带兵打仗的将军。孙中山开始著重搜罗军事人才,在日本军事学校毕
业的蒋介石,很快受到了孙中山的青睐。 

1917年苏联成立以后,开始了输出共产主义的革命外交,中国成为苏联革命外交的
最重要国家。苏联宣布放弃沙皇时代与中国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人民对
新兴的苏联政权产生了极大的好感。苏联看中了孙中山的国民党,而孙中山也正好
急需外国的支援,以前积极支持孙中山的日本在提出苛刻的21条后,已经遭到中国
人民的反感。于是孙中山开始在苏联的援助下筹建一只完全效忠于自己的国民党军
队,1924年6月创建了黄埔军校,委派蒋介石出任校长。 

由于孙中山接收了苏联援助,苏联要求孙中山和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进行合作
,孙中山答应了苏联的联共要求。但孙中山的联共政策,特别是允许共产党员以个
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国民党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对之声。很多国民党的高级干部,
包括汪精卫和胡汉民,以及刚从苏联考察归来的蒋介石也都反对孙中山的联共政策
,只有廖仲恺积极支持联共。所以国民党的联共政策基本上是靠孙中山个人的威信
强行实施的,这就为孙中山死后国民党内的清党清共,埋下了伏笔。 

1924年10月,直系军阀冯玉祥在北京发动了政变,北京出现了段祺瑞、冯玉祥、张
作霖的临时联合政府。临时联合政府邀请孙中山到北京共商国事,于是孙中山在汪
精卫等人的随行下前往北京。孙中山到达北京后立即病倒,送协和医院诊断为肝癌
,从此卧床不起。1925年2月,孙中山病情加剧,急忙电请孙科、宋子文、孔祥熙
等人赴京。汪精卫等人本以为孙中山会主动提出立一个遗嘱,指定自己的接班人。
可是一直到2月24日,仍不见孙中山有立遗嘱的意思,于是汪精卫和宋子文、孔祥
熙等人商定,先为孙中山起草一个遗嘱,再根据孙中山的意思修改。 

孙中山的遗嘱由汪精卫起草,汪精卫写好遗嘱后,和宋子文、孔祥熙等人一起来到
孙中山的病榻前。汪精卫眼含泪水对孙中山说:“希望总理留下一些话,好让我们
去做。我们恳请总理生前留下遗嘱。” 宋子文和孔祥熙也说:“汪先生是代表在
京的政治委员会提出这个意见的”。 

孙中山问:“你们要我说什么呢?” 

汪精卫说:“我们预备好了几句话,读给总理听。总理如果赞成,便签个字,当作
总理的话。如果总理不赞成,便请总理另外说几句话,我可以代笔记下来,也是一
样。” 

于是汪精卫掏出写好的遗嘱,大声朗读起来:“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
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孙中山听完后说:“好呀,我很赞成。”,没有一
字添改。于是这篇汪精卫写的“总理遗嘱”,就当作孙中山的政治遗嘱公开发表。
 

为什么孙中山没有主动提出自己的遗言,为什么孙中山没有指定自己的接班人,仍
然是一个不解之谜。由于孙中山没有指定接班人,结果造成了后来国民党内部长期
内斗不断,这也是孙中山埋下的不幸之种。也由于孙中山没有指定接班人,国民党
内没有人敢接任总理之位,只好宣布取消总理制,把总理这一称呼永远让给孙中山
。此后国民党的领导体制开始采用集体领导的委员会制。 

孙中山之后的国民党中,汪精卫是呼声最高的接班人。汪精卫是同盟会中资格最老
的一辈,有敢于自我牺牲的英雄光荣史,有革命成功后不谋求当官的君子风度,更
有鲜有人比的文才和口才,这在国民党中都是无人可比的 。加之汪精卫的个人生
活作风也非常为人称道,汪精卫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近女色,这在当时的
国民党高官中,都是鲜有人能够做到的。 

在1925年7月1日,孙中山原来的大元帅府改组,改为国民政府,设国民政府主席为
最高领导人。在中央政治会议上,汪精卫以全票当选国民政府主席,成为孙中山以
后第一位国民党领导人。但汪精卫却有一个极大的弱点,这就是他没有一只忠于它
的私家军,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中国社会中,汪精卫这样的文人书生,注定不能
在最高领导人的位置上坐得太久。 


真实的汪精卫(四) 
林思云 

第二部分之二 短暂的汪主席时代 

1925年3月12日,国民党总理孙中山逝世。由于孙中山逝世前没有指定自己的接班
人,汪精卫以他在党内的资历和声望,被推举为孙中山之后的第一位国民党领导人
。1925年6月26日,由汪精卫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会上确定了国民党
总理的称呼永远留给孙中山,今后国民党采用集体领导的委员会制。会议还决定撤
销孙中山生前的大元帅府行政机构,将国民党的最高行政机关改称国民政府。 

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成立,汪精卫被选为国民政府主席,兼任中央军事委
员会主席,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7月2日,汪精卫在10万广州军民参加的国民
政府成立庆祝仪式上,庄重宣布:“国民政府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挥师北伐,统一中
国”。汪精卫的发言得到了在场军民的热烈欢迎,到处响起“拥护汪主席”的口号
,这是汪精卫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日子。 

汪精卫的国民政府遵守孙中山“联俄、联共、辅助工农”的三大政策,积极任命了
一批共产党员位居国民政府的要职。比如汪精卫任命共产党员的谭平山为中央党部
的组织部长,毛泽东为宣传部长,林伯渠为秘书长,帮助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工
作,使共产党的势力在国民党中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一时间汪精卫领导的国民政府
似乎一切顺利,但一个多月后发生的廖仲恺暗杀事件,一下使汪精卫陷入进退两难
的窘境。 

国民党本来就是一个由各种势力混杂而成的政党,党内分有不少派阀。在孙中山生
前,各个派系畏于孙中山的威望,没有出现激烈的派系斗争。但孙中山殁后,国民
党失去了威振全党的重秤,党内的派系斗争开始表面化和激烈化。当时国民党主要
分为左派和右派两派:左派支持孙中山的联共“三大政策”,其代表人物是廖仲恺
,右派则反对孙中山的联共政策,其代表人物是胡汉民。汪精卫则是中间偏左的立
场。 

胡汉民也是一直在国民党内地位很高的人物,曾多次在孙中山不在时,代理孙中山
的大元帅职务。孙中山去世后,胡汉民也是很有希望接任国民党领导人位置的候选
人。然而在新成立的国民政府中,胡汉民任外交部长、廖仲恺任财政部长,这使胡
汉民非常不满。原来在东京同盟会时代,胡汉民和汪精卫本是生死之交的密友,胡
汉民曾为营救汪精卫而披心沥血。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在权力面前,他们之间
的友谊开始破裂,胡汉民开始支持党内的右派反对汪精卫。这正应验了中国的古话
:“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权力对人的腐蚀作用实在太大了。 

1925年8月19日,廖仲恺在国民党部大门前,遭5名枪手的枪击身亡。廖仲恺被刺案
惊动了刚刚成立的国民政府,汪精卫亲自组成了特别委员会,调查廖仲恺被刺案的
凶手。可是汪精卫没有想到调查的结果,却显示出胡汉民是刺杀廖仲恺的幕后策划
者。汪精卫念及当年他们两人在东京时代的旧情,没有公开处分胡汉民,只是将胡
汉民以国民政府特使的名义派往苏联考察。1925年9月22日胡汉民前往苏联,但汪
精卫这个举动被一些国民党左派批评为有徇情枉法之嫌。 

廖仲恺一死,汪精卫就成为国民党左派的代表人物,遭到一批国民党右派的猛烈反
对。由于右派的台柱人物胡汉民被迫离职出国,国民党右派在广州政府已无法立足
,于是他们跑到北京另立中央。1925年11月23日,戴季陶、林森等一批国民党中央
执行委员和中央监察委员,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孙中山的灵前,召开了自称为“国民
党一届四中全会”,这就是所谓的“西山会议”,与会者也被称为西山会议派。西
山会议以反对联俄联共、反对汪精卫“左倾”为主要议题,通过了一系列反对联俄
联共的决议案,并罗列汪精卫“为共产党护符”的九大罪状,宣布开除汪精卫党籍
半年,以观后效。 

虽然右派的反汪气焰十分嚣张,但由于最为重要的军权仍掌握在左派手里,所以西
山会议并没有形成很大气候。1926年4月1日,广州国民党中央召开了“国民党第二
次全国代表大会”,汪精卫在会上重申坚持孙中山的联俄联共三大政策,汪精卫说
:“西山会议派打出反对联俄联共的旗帜,就是打出反对孙中山先生的旗帜,所以
成为总理的叛徒,革命的蟊贼”。 

汪精卫的左派立场得到了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的高度评价,在汪精卫当政期间,共产
党的确得到汪精卫很多的关照,要不是汪精卫后来当了“汉奸”,共产党很可能要
把汪精卫和张学良并列起来,誉为反蒋英雄。在“国民党二大”上,汪精卫当选执
掌最高权力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但此时蒋介石却以“流星般的速度上升”,成
为党内仅次于汪精卫的第? 湃宋铩?

1924年1月举行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戴季
陶等人均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而蒋介石不但不是中央委员,连候补委员都不是
。但1924年5月蒋介石出任黄埔军校校长后,一举成为国民党党军:国民革命军的
实际最高领导人。在中国往往是得军队者得天下,蒋介石凭借掌握的军权,在国民
党中的地位飞速上升。当然蒋介石的跃升,在相当程度上也得益于汪精卫的大力提
拨和重用。1925年10月,汪精卫以国民政府主席的名义,发布了东征陈炯明的命令
,汪精卫亲自任命蒋介石为东征军总指挥。汪精卫那时还没有想到这个默默无闻的
小字辈蒋介石,居然会在一年后成为掌握国民党的实权人物。蒋介石东征陈炯明取
得胜利后,在国民党中名声大振。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蒋介
石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兼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成为国民党中最有实力的
人物?

不过蒋介石能够飞速掌握国民党的实权,还与汪精卫过于淡泊权力有关。汪精卫在
党内的资格最老,和孙中山的关系最近,又有敢于自我牺牲的英雄事迹,所以汪在
国民党内的声望首数第一。汪精卫为人诚实、不贪钱财、特别是在个人生活方面,
汪精卫不抽烟、不酗酒、不赌博、不近女色,这在当时腐败的中国政界,是一种非
常清高的存在,和他周围的污浊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汪精卫在国民党内是类似
于“圣人”的偶像,是大家非常尊敬的革命老英雄。但大家总是对汪精卫敬而远之
,在国民党内从来没有形成过所谓“汪精卫派”,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有句格言说:“水至清则无鱼”,汪精卫品格过于清廉,所以愿意跟随他的人
就很少。在中国善于玩弄权术的人总是以“封官许愿”等物质刺激的方法,来召集
网罗自己的跟随者。汪精卫不但不搞“封官许愿”,还对自己的部下要求很严,由
于跟汪精卫干捞不到什么好处,所以愿意跟随汪精卫的人就很少。另外汪精卫也不
会用“结拜兄弟”等方法来拉拢有权势的人,蒋介石曾两次给汪精卫送去兰谱,希
望和汪精卫结为“拜把兄弟”,但都被汪精卫婉言谢绝。按照西方的标准,汪精卫
这样有出色口□笔□,又有充分政治责任感和生活清廉的人,是非常理想的政治家
。可是汪精卫这样西方型的政治家,却不适合于中国污浊的政治土壤,这也是汪精
卫一生的悲剧所在。 

对于具有走向权力顶峰野心的蒋介石来说,汪精卫是一个需要排除的障碍。蒋介石
刚开始时是以一个积极拥共的左派形像出现,曾发表声明痛斥西山会议派的反共反
汪行为,得到了汪精卫的信任和重用。但蒋介石成为国民党内仅次于汪精卫的第二
号人物后,就开始向反共的右派靠拢,成为右派的领袖人物。为什么国民党内会出
现强大的反对“联俄联共”的右派势力呢?这其实与苏联的中国政策有关。 

1923年列宁的秘书马林访问孙中山,表示苏联准备在政治和军事上,积极支持孙中
山的国民党。孙中山对苏联也很有好感,两人一拍即合,达成了协议。从此苏联向
孙中山提供大量的金钱武器,孙中山靠苏联的支援建立起黄埔军校,创建起一只国
民党自己的军队。但孙中山得到苏联支持的代价也不小,孙中山特聘苏联人鲍罗廷
为国民党的政治顾问,鲍罗廷在国民党中有极大的发言权,国民党的各项政策行动
都要征求苏联代表的同意。孙中山殁后,汪精卫的国民政府决心完成孙中山的遗志
,北伐统一中国。但北伐所需的武器军费,全靠苏联人提供,随著苏联对国民党援
助力度的加大,苏联派遣了大批军事顾问进入国民革命军的各个师团。 

但苏联顾问们并不懂尊重中国的礼节和习惯,在国民党军队中以傲慢的太上皇身份
出现,对国民党军队的内部事物指手画脚,引起了很大一部分国民党军人的反感,
也使很多国民党领导人怀疑苏联有在政治军事上控制国民党的野心。蒋介石曾叹息
说:“呜呼,赤化也,共产也,俄人掌握政权也。”接替鲍罗廷的苏联顾问季山嘉
到任后,对中国人更是非常傲慢,特别是季山嘉与国民党军队最高领导人的蒋介石
私人关系极差,季山嘉见到蒋介石,不是冷笑就是挖苦,几乎反对蒋介石的每一项
计划,这促成了蒋介石反俄的决心。 

更为糟糕的是,季山嘉改变了以前苏联逐步改造国民党的计划,开始公然帮助中国
共产党在国民党中扩充势力,试图让中共从内部颠覆国民党,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政
权。季山嘉向国民军的各个师团派遣共产党员作党代表,当时蒋介石的国民革命军
第一军中,80的党代表都由共产党员担任。然而季山嘉的激进赤化行动,遭到了以
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的强烈反对。1926年3月18日,国民军最精锐的中山舰
,在没有接到命令的情况下,忽然驶入黄埔,中山舰除去炮衣摆出战斗阵势,停靠
在黄埔军校旁,有搞军事政变的嫌疑。尽管到现在为止,中山舰事件的真相仍然不
很清楚,但有不少迹像表明可能是苏联顾问季山嘉策划的。中山舰长李之龙是共产
党员,中山舰的行为又让人联想到俄国十月革命时巡洋舰炮击□宫的历史画面,所
以蒋介石认定共产党要搞暴动,于是下令包围苏联顾问公馆,收缴工人纠察队的枪
械,将第一军中的党代表全体免职,并逮捕了中山舰长李之龙。 

当时汪精卫是国民政府主席,又是中央军事委 员会主席,蒋介石这么大的行动事
先不通知汪精卫,显然是以“先斩后奏”的方式和汪精卫对抗。汪精卫对蒋介石无
视合法国民党中央政府而擅自行动的行为非常愤怒,准备召集中央委员处置蒋介石
的越权行为,但大部分中央委员却都替蒋介石说话,赞同蒋介石的排俄排共行动。
汪精卫看到他这个最高领导人已被蒋介石架空,如果他和蒋介石搞直接对抗,势必
引起国民党内部的严重分裂。既然国民党中央的大部分人都赞成蒋介石,为了维护
国民党的整体利益,汪精卫决定以主动辞职的方式,把政权交给蒋介石。 

1926年3月22日,汪精卫在临时召开的中央政治会议上说:“我是革命政府和党的
代表,这件事的发生我也有责任,我只责己不责人,一切均由我不能尽职所造成,
我将引咎辞职。此事一切善后工作,均由蒋同志去办。”当时汪精卫之所以轻易把
政权让给蒋介石,是因为当时汪精卫以为蒋介石和他的对抗只是出于政治观点的不
同,没有想到蒋介石上台后会搞个人独裁。汪精卫本是一个淡泊权位的人,本来并
没有和蒋介石争权的野心,但当蒋介石明显在国民党内搞个人独裁后,汪精卫□站
出来成为反蒋的核心人物。 

1926年5月11日,汪精卫离开广州前往法国马赛。汪精卫辞职后,广州国民政府于
6月6日推选蒋介石为中央军委主席兼北伐军总司令。后来蒋介石又出任国民党中央
常委主席,独揽党政军大权于一身。蒋介石的排俄排共政策虽然得到了国民党中相
当的支持,但国民党北伐还要依靠苏联的经济军事援助,还没有和苏联摊牌的资本
。所以蒋介石在处理中山舰事件时,提出“对人不对俄”的方针,要求俄国撤回顾
问季山嘉,重新派鲍罗廷任国民政府顾问。苏联接受了国民党的要求撤回了季山嘉
,苏联和国民党的关系一时得到了缓和。 

蒋介石上台后,立即开始著手北伐。1926年11月,北伐军攻占了南昌、武昌,这引
起了北方军阀们的震惊。张作霖、孙传芳、张宗昌等人组织起“安国军”和北伐军
对抗。安国军司令张作霖开始在北京搜捕共产党员,许多共产党员逃入苏联大使馆
避难。由于苏联是北伐军的总后台,张作霖不顾国际法,派军队强行进入苏联大使
馆抓捕共产党人,并搜缴出多份机密文件,包括蒋介石和冯玉祥向苏联借款的契约
书以及苏联向北伐军提供武器的清单表。张作霖从苏联大使馆抓出的中共最大级人
物是李大钊,张作霖是一个头脑简单的武夫,立即判李大钊等二十人死刑,包括李
大钊十七岁的女儿。 

北伐军在军事上的进展虽然顺利,但蒋介石的独裁作风却引起了很多国民党人的反
感。尽管中山舰事件发生时,大部分国民党领导人站在蒋介石一边,赞成他排俄排
共的“敢行”。但是蒋介石当权后表现出来的独裁霸道,又让人们回想起作风民主
的汪主席的好处,于是“拥护汪主席,请汪主席回国复职”的呼声四起。1927年2
月,孙科等人组成“迎汪行动委员会”,以国民党临时中央会议的名义,致电汪精
卫,敦促他回国复职。蒋介石后来也挡不住“拥汪”的浪潮,只好也打电报请汪精
卫归国复职。在法国的汪精卫收到了雪片般飞来的请求他回国复职的电报,最后蒋
介石也打来电报说:“如果先生再不回国的话,我就要出国了”。 

汪精卫看到这些电报后感叹道:“看来我不回去不行了”。1927年2月下旬,汪精
卫离开法国,乘火车经苏联归国。从此汪精卫开始了他与独裁者蒋介石的斗争。但
此时的蒋介石羽毛已经丰满,汪精卫手里又没有军队,已经无法有效地抗衡蒋介石
了。 






--
                                   
                                   
         回家的感觉真好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spnp49147.spnp.nus.e]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6.9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