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agic (从头再来),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评张学良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0月16日09:23:42 星期二), 站内信件



            大陆网友对张学良的评价 

  张学良绝对的庸才一个,就冲他不放一枪的放弃了东北就该被审判。不要把责
任全推倒蒋介石的头上。 

  老蒋命令张学良打红军他为什么不听?为什么反而把老蒋抓起来?这说明张学
良并不是惟命是从的人,如果不是他惧怕日本人和想保存势力,谁叫他离开东北他
都不会听。 

  他的东北军是他的私人的武装,不是中央军。所以他完全可以将在外君命有所
不受!来保卫自己的地盘与自己的乡亲。二十万东北军号称兵强马壮,却被二万鬼
子打得蜂拥入关,虽然解释是中央电令绝对不抵抗,但是没有中央,奉系军阀也吃
喝了很多年了吧?更何况杨靖宇、赵一曼等人非关东人士却前仆后继殊死抵抗,难
道他们就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了?说张是名将,这名将也太容易当了些。日本占领
时期连妓女还用剪子把鬼子的“老二”绞下的事发生!他领军20万,家财万贯,
风光无限,他干了什么?就算退一万步说,军队和地盘是军阀的生命线,这点道理
连一般的土匪都懂,可我们的少帅怎么就不明。),他却带着几十万军队跑出来了
,你说该不该吗!老蒋最后还要让他与共军互相残杀,真个一个弱智!结果他和共
党打得火热,结果一个西安事变解了红军的燃眉之急,至使蒋错过“剿匪”的黄金
时机,到49年被赶出大陆。 

  他做过的好多事都可以用做贼心虚来解释,西安扣蒋动机复杂,其中私心极重
,想推卸责任。 

  您早干什么去了?有本事捉长官,不敢向占领自己家乡的敌人开一枪。陪老蒋
回去想证明自己人格高尚,这厮以为如此就能心安理得活下去,让老蒋这个小心眼
觉得欠了他的,净玩这小算计。实际上丢掉东三省足够留一世骂名了。 

  一代名将?你看看他的东北军,再看看林彪的东北军,就知道什么是一代名将
。东北军打日本不敢,打红军也是屡战屡败。新奉军不能说毫无战斗力,当然和林
彪的无敌雄师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如果当时东北军予以反
击,是否能全歼当时实力有限的关东军,至少灭了挑起9.18的那几个鬼子是不
成问题的,如果那样,对其后的历史进程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张学良是个混蛋
,至少如果当时抵挡日军一段时间,那很有可能让日军的扩张速度慢非常的多,并
且日军大本营可能会放弃对中国东北的进攻,反而会向东南亚扩张。为此中国的财
富将没损失那么多。郑重宣布张学良乃一介混蛋罢了。 

  张何止是庸才,根本就是个花花公子加败家子。看看他的表现:重用郭松龄,
结果郭吃里爬外,差点把张作林赶下台;他老子让日本人炸死,他父仇不报,带领
军队逃跑,将老张几十年的心血送了日本人就是不孝。不能守卫领土,任由日本人
占领,就是对国家的不忠。让东北几千万百姓受日本人铁蹄蹂躏,就是不仁。让自
己的军队被蒋介石利用,兵源没有补充,番号被取消。如何面对自己的部下,就是
不义。 

  可见其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名将?是啊是啊,指挥数倍于敌人的步兵、炮兵、空军、坦克部队围困小小的
涿州几个月寸步不前,的确出名。要感谢傅作义将军成就了张公子的威名。看来大
家对这位“名将”与“民族英雄”很是厌恶,不过这小子还算有一些自知之明,就
算被放出来,也不敢回大陆看看,怕被臭鸡蛋砸死。真不明白,现在的电视,报纸
却将他说成是英雄,大陆也就罢了,因为他救了共产党的命,当然要报恩了,但是
香港的媒体也总是夸赞他,有病!就这样一个人物,居然如此重要地影响了历史进
程,真是中国历史上的黑色幽默。 

  就是张学良死了,也不允许回国埋葬,省着臭了我们祖国的土地。另外:我声
明,我的观点并不是对失败者的歧视,如果张学良失败得似项羽(项羽是我最崇拜
的军事家之一,虽然他是失败者),也不至于给我如此恶的印象!“西安事变只能
说略赎其罪”?扣押军队统帅,扣押上级指挥官,天下有这样的军人吗?美国的西
点军校,中国的国防大学就教学生:以后你们的指挥官指挥出现错误,你们就把他
关押起来。军人的职业准则是什么?下级有强制上级改变命令的职责和权利吗?就
从这点上说张学良就是个土匪、流氓!张老了以后说过:“平生无憾事,唯一爱女
人”,一副小人嘴脸。您爱女人我们不管,可您一枪不放从东三省跑了,让鬼子进
了关,生灵涂炭,还说“平生无憾事”,您还要脸吗? 

          ※   ※   ※   ※   ※ 

         盖棺论定张学良 凭良心直觉 走爱国的路 

               郭冠英(台北市) 

  孤臣孽子一介儒,填膺大义抗强胡;  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
 

  这是五十年代,张学良谒郑成功祠后写的一首自况的诗。 

  历史吊诡的是,当现在台湾在尽力脱离中国的版图时,有人仍归罪于张学良发
动的西安事变。说没有西安事变,就没有中共的起死回生,就没有国民党的退来台
湾,就没有今日的两岸分裂。 

  以前,国民党丢了大陆,理直气壮的怪张学良;现在国民党丢了台湾,不知道
要怪谁了。 

  “一个学良,各自表述”,以前如此,以后更如此,只有等到有“一个中国、
共同表述”的那一天,有关张学良的论定才会较趋一致。 

  “夜杀其父,日坐其家”,日本人炸死了老帅,吊丧特使林权助劝儿子张学良
不要与中国政权合作,要他在东北独立,张学良说:“您想得比我自己想的都周到
,但您忘了一点,我是中国人。”乃毅然易帜,与推翻他父亲政权的国民政府合作
,完成中国统一。 

  但张学良随即卷入了关内的内战,日本人也不容中国统一壮大,发动九一八占
领了东北。张学良初以为这是局部事件,以不抵抗来委曲求全,结果他说他“看错
了”,日本人不仅要把满蒙占为其生命线,还要并吞全中国。 

  他要抗日,但蒋介石要剿共。最初,在法西斯才能救国的想法下,张学良也认
真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但他后来认为剿共不得民心,外患已到了门口,
红军有主义、有思想,可成为抗日的力量,引入苏俄的军火,可以与日一搏。共产
党是政治问题,“可以谈嘛!”“不要再打了!”为此,他发动西安事变,把意志
“其介如石”的蒋委员长“保护”了起来。 

  在蒋介石答应了停止剿共之后,张学良亲送蒋先生回南京。周恩来说他不但“
摆队送天霸,还要负荆请罪”,以维持领袖威信,领导全国抗日。张学良随即被幽
禁半生,当时他三十六岁。(按:张送蒋回南京后,蒋应该撕毁协议,军法处置张
,最关键的是,收回共产党合法存在的条件,一边抗日一边剿灭共产党。然蒋为义
所蒙而不杀张,厚黑不如毛泽东周恩来,虽妇人之仁事小,让苟延残喘的共产党窜
出延安荒漠,合法地肆虐中国大地。蒋介石后来彻底失败,陷大陆于中国共产党之
手。历史为之倒退。) 

  史学家唐德刚如此评说:“总之,抗战八年,实是我国家民族历史上最光荣的
一页。兄弟 于墙而外御其侮,这句古训,在抗战初期,真是表现得刻骨铭心,为
后世子孙,永留典范。”笔者和一些老辈读者们,都是有亲身体验的过来人。我们
那时亲眼见到蒋公和国民党的声望,全民仰止,真如日中天。这是史实,任何公正
的历史家,都不会否认。 

  蒋公和国民党,当时有此声望,有此契机,好好搞下去,正是天降大任,民赐
良缘,来复兴民族,重建国家。谁又想到八年苦战之后竟落了个派系倾轧、五子登
科、关门自杀的局面,这又是谁之过欤?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西安事变提早全民
抗战是真;使反对派的中共因此壮大也不假;但是说他毁灭了国民党在大陆的政权
,那就过甚其辞了。 

  从此,大陆尊崇他及杨虎城为“千古功臣”,台湾贬斥他为“历史罪人”。一
直到五十多年以后,历史才有了改变。这个“宝贝”出土了,张学良成了两岸第一
人。 

  “国家有用,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张学良在他九十寿宴上曾如此说。但在
一个国家认同混乱的时空中,张学良也不知如何定位了。他想回东北老家看看,竟
因为“上帝的安排”,在门外徘徊迟疑而致终不能行。 

  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中最富戏剧性的人物,他的长寿百岁又使他的传奇一生“
安可”不停。而最后保护了他的,竟是恨他一辈子的蒋介石,他们之间“关怀之殷
,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寇雠”的关系,也是传奇。 

  “少年登科,大不幸也”。说大略,张学良不如蒋介石;论雄才,张学良不如
其父亲。比起毛、蒋、周、邓,在政治经验上来说,张学良也只算“小家伙”(宋
子文语);做为他自诩的“爱同胞”,张学良也不是那认真。他自己反省个性是:
“处事接物,但凭一己之小聪明和良心直觉,关于中国之礼教,殊少承受,热情豪
放,浪漫狂爽,忿事急躁,有勇无义。”但盖棺评断他的一生,在天降大任的那些
年中,他凭良心直觉,是走了条爱国的道路。 

  如果你不是个中国人,那张学良不过是个乱七八糟的外国小丑。  如果你不
知道是不是中国人,那张学良是个天真胡涂的中国傻瓜。  如果你是个中国人,
那么对张学良脱帽致敬,虽然,不必腰太弯。  张学良就是中国近代史,有好有
坏,但那是我们的历史。 

          ※   ※   ※   ※   ※ 

               张学良是反智鼻祖 

                ·陶 杰· 

  张学良以一百零一岁之高龄,感染肺炎,卧病奄奄待死。张学良是历史人物,
但罪孽深重,其罪即在于发动“西安事变”。 

  有反共者认为,张学良兵变,打乱了蒋介石剿共部署。本来,朱毛流寇经多次
围剿,逃到陕西,只剩下一小撮,势孤力单,蒋再乘胜追击即可全胜,张学良兵变
给予共党坐大之机,国民党丢失大陆,张学良是第一罪人。(按:从中共治国50
年的悲惨事实可见张学良确是民族罪人。) 

  此说只是主观的政治意气,倒不必争论。客观公正地说,张学良兵变,以“迫
蒋抗日”为名,违抗军法纪律,破坏君臣伦常,于中于外,都属死罪。蒋介石抗日
,自有一套部署,要等待时机。中国军力薄弱,日本强大,要打也不能靠一铺盲勇
。蒋介石是元帅,何时开战,由元帅决定,如果手下的将军不满,非要早打、快打
不可,否则就“兵谏”,则美国总统布什,在“九一一”之后三星期才动手打阿富
汗,国防部长鹰派伦斯菲,如果在“九一一”之后四十八小时就等不及,先发动兵
变囚禁布什,迫布殊马上开战,请问这个世界还有没有军纪,有没有常识? 

  布什在“九一一”后三星期才开战,绝非“不爱国”,而是要等情报和军力部
署。张学良少不更事,三十出头,蛮干胡来,好像只有他一个人才“爱国”。今日
日本已占领钓鱼台,中共军委主席江泽民没有派兵夺回,请问国防部长迟浩田又能
否发动兵变,迫江抗日收复钓鱼台? 

  张学良不会打仗,一生并无军功,只会抽大烟、玩明星。凭一局盲动的西安事
变就可以做民族英雄?世上没有这等便宜事。五十年来,此人被包装为正面人物,
对下一代流毒甚广。张学良这个小丑蒙查查做了英雄,实是笑话。此人信了耶稣,
愿他临死会忏悔他这反智的一生,否则难上天堂。(东方日报) 

          ※   ※   ※   ※   ※ 

           历史,永留心中——在台湾感受张学良 

               记者:廖翊 向剑帼 

  “张学良先生病危!”岛内媒体以最快速度报道了这一消息。 

  这几天,打开台湾的电视和报纸,都可看见有关张学良先生的病情报告及生平
介绍。远在夏威夷的张学良,牵动着台湾同胞的心。 


  “张学良先生是我的前辈,也是我的东北同乡,这段日子我一直关注着他的病
情,希望他能转危为安。”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梁肃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
说。 

  梁肃戎告诉记者,他是10年前为张学良先生做90大寿时开始与他交往的,
此后两人过从甚密,张学良先生真实、坦率的个性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逢年过节
,他还常去张学良先生在北投的住所包饺子,做春饼。两人在一起无话不谈,其中
包括张学良先生本人在“西安事变”中的那段历史。“张学良先生很谦虚,他说,
功臣不敢当,这是我的份内事。” 

  张学良先生移居夏威夷后,他们依然保持着联系。1998年,梁肃戎还亲自
去夏威夷为张学良祝寿。他告诉记者:“那年张学良已是近百岁了,很想念东北老
家,对家乡的一切都记得很清楚,还问起东北大学的情况,因为东北大学是他一手
创建的。他跟我讲,很惋惜这60多年没能为国家做贡献,希望中国能够统一。”
 

  谈到病危中的张学良,梁肃戎说,“人生总是百年而已,他已享高龄,应是无
憾。张学良先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有目共睹,作为他的晚辈,作为他的老乡,
我引以为荣。” 

  张之宇女士是一位定居于美国的自由撰稿人,从1990年起,为写作《口述
历史》一书,她频繁往来于美国与台湾之间,并与张学良先生和赵四小姐住在一起
。直到张学良移居夏威夷后,她依然与张学良一家在一起。记者拨通了张之宇女士
在美国田纳西家中的电话。 

  张女士对记者说,“有这样一个接触历史人物的机会,我十分珍惜。张学良先
生有着很好的记忆力,说话很幽默,时常说笑话,对我们很亲切,象待孩子似的,
但他本人在平常的生活中有着很强的自控力。” 

  张之宇说,希望通过与张学良一家的共同生活,在一种最自然的状态下感受这
位历史人物。她表示,“在长达6年的生活和接触中,我们结下了很深的友谊,留
下了美好的记忆。我很尊重张学良先生。” 

  与张之宇女士相比,台湾记者戴(草头下加录)小姐虽然没有长时间亲身接触
张学良先生的经历,但短短的一次面见却同样给她留下了永久的震动和记忆。 

  戴小姐是去年赴夏威夷报道赵四小姐的去世时见到张学良先生的,“我远远地
看见张学良先生坐着轮椅来到殡仪馆参加赵四小姐的遗体告别仪式,他戴着一顶帽
子,进来后一直没有说话,但在告别过程中他突然放声喊了一声,大意是不愿赵四
小姐离开他。”戴小姐说,“在这种场合我们不可能采访张学良先生本人,但我不
仅感觉到了他与赵四小姐的真挚感情,还可以强烈地感觉到他所受到的无比的尊重
。” 

  戴小姐向记者描述了她亲眼见到的一个场景:张学良先生在参加完告别仪式后
被轮椅推出殡仪馆,正待上车时,一个40多岁的壮年人冲出人群,大跨步地抢到
张学良先生面前,挺直腰杆,“啪”地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这个镜头,叫我感到非常震撼!”戴小姐动情地说,“这一刻告诉我,也告
诉所有的人,张学良是一位将军!” 

          ※   ※   ※   ※   ※ 

  新华网北京10月15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获知张学良先
生逝世的消息后,今天向张学良的亲属发去唁电。唁电全文如下: 

  张学良先生亲属: 

  惊悉张学良先生逝世,十分悲痛。我谨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表示深切哀
悼! 


  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六十五年前,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张学良将
军和杨虎城将军以爱国的赤诚之心,秉持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义,毅然发动西安事变
,联共抗日,为结束十年内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作出了历史
性的贡献,堪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此后,张学良先生的卓越功勋和爱国风范,
彪炳青史,为世人景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永远怀念张学良先生。 

  张学良先生千古!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 

  二○○一年十月十五日 

          ※   ※   ※   ※   ※ 

               张学良生平 

1901年6月3日(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诞生于今辽宁省台安县桑树林子乡。名
学良,字汉卿,号毅庵,是张作霖的长子。 

1906年师从辽西名儒崔名耀(崔骏声)受教。 

1908年2月,与于文斗长女于凤至订婚。 

1911年4月,生母赵氏病逝。年底随庶母卢夫人进奉天(今沈阳)。 

1913年11月,师从金梁(金息侯)学习。 

1915年师从白永贞学习。与周大文、胡若愚、李宜春、高胜岳结拜兄弟。参加反对
日本帝国主义“二十一条”运动。 

1916年从奉天督军署英文科科长徐启东学英语。并经常参加奉天基督教青年会活动
,结识了一批外国朋友。同年春,与于凤至结婚。 

1919年3月,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第一期炮兵科学习。结识战术教官郭松龄。 

1920年4月,讲武堂毕业,任团长。六月晋升为东三省巡阅使署卫队旅旅长。 

秋,率队赴吉林剿匪获胜。期间,赠送朝鲜独立党武器,支持其抗日复国行动。
11月,晋升为陆军少将。 

1921年赴日本观秋操。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任镇威军东路军第二梯队司令。 

6月,在山海关一线成功阻击了直军。17日,以奉军谈判代表身份签约,第一次直
奉战争结束。 

7月,张作霖宣布东三省独立。张学良被任命为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参谋长,开始整
训奉军。 

1923年9月,任东三省航空处总办兼航空学校校长。并向德、法、意等国购买新式
飞机二百余架,编成三个飞行大队自己也学会驾驶飞机。 

1924年3月,任东三省空军司令兼飞鹏队队长。 

4月28日,任陆军第二十七师师长。 

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任镇威军第三军军长,与第一军组成“一、三联军”
,主攻山海关一线,击败直军主力,一举扬名。 

11月2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直军失败,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率军乘胜
入关,“一、三联军”改称“津榆驻军”,司令部设在天津,张学良任司令,郭松
龄任副司令。 

1925年4月,晋升为陆军中将。 

5月,“五卅”惨案“发生,张学良捐款2000元。 

6月,捐款在沈阳建立同泽中学。 

11月22日,郭松龄反奉,张学良率军与之在巨流河激战。 

12月24日,郭松龄反奉失败,郭氏夫妇被捕。翌日惨遭杀害。 

1926年6月,任安国军陆军第三方面军军团长,率部进攻冯玉祥国民军。 

8月,奉军进攻南口。 

1927年3月,率安国军下河南对抗北伐军。兵败。 

6月,张作霖在北京成立安国军政府。张学良升任陆军上将军团长。 

1928年4月,张学良再劝其父息兵退回关外。 

6月3日,张作霖下令息兵出关,责成张学良负责撤兵。 

6月4日,张作霖在沈阳皇姑屯附近被日军预谋炸死。 

6月8日,张学良秘密潜回奉天。 

6月19日,任奉天军务督办。 

6月21日,公开发表张作霖遇炸身死消息,开始发丧。 

7月3日,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奉天保安司令。 

7月末,东北海军总司令部成立,任总司令。 

8月,任东北大学校长。 

11月,任东北航空司令。 

12月29日,宣布东三省及热河省易帜,与南京政府实行统一合作。结束了军阀割据
的局面。 

12月30日,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 

1929年1月10日,处决杨宇霆、常荫槐。 

7月,到北平会晤蒋介石。挑起“中东路事件”。 

11月,苏军向东北发起进攻,东北军失败。 

12月22日,派莫德惠与苏联签定《伯力议定书》,“中东路事件”得以解决。 

1930年3月21日,任全国陆海空军副司令。 

4月,蒋、阎、冯中原大战爆发。 

7月2日,赴葫芦岛主持筑港开工典礼。 

9月18日,发表“巧电”,19日派兵武装调停中原大战。反蒋联军失败。 

10月9日,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 

10月10日,在北大营阅兵。 

11月12日,参加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受到隆重欢迎。 

11月24日,任国民政府委员。 

12月,南京国民政府明令褒奖张学良,并在北平设副司令行营,所有东北、华北各
省军事均由张节制。 

1931年3月26日,任国民党东北党务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4月18日,由沈阳移至北平,在顺承王府设行营办公,节制冀、晋、察、绥、辽、
吉、黑、热8省军务。 

5月2日,赴南京参加国民会议并发表演说。 

5月28日,患伤寒回北平协和医院调养。 

6月1日,“万宝山事件”发生。 

7月19日,石友三叛变,张下令讨伐,东北军主力入关。 

8月8日,石友三叛乱平息。 

8月23日,“中村事件”发生。 

9月6日,张电令东北当局,对日人寻衅不予反抗,“致酿事端”。 

9月18日夜,日本军队制造“柳条湖事件”,以此为借口炮击东北军北大营。 

东北军奉命不抵抗。沈阳一夜间失守。 

9月21日,召集北平名流,讨论东北问题对策,决定依赖“国联”,听命中央。 

9月23日,下令在锦州设立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行署和辽宁省政府行署。 

11月16日,任北平绥靖公署主任。 

1932年2月29日,在北平会晤章太炎,告之蒋介石不抵抗密令。 

4月9日,与国联调查团团长李顿谈话,谴责日本侵略行为。 

8月8日,辞去北平绥靖公署主任职。 

8月20日,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 

1933年1月1日,榆关抗战爆发。3日,山海关失守。 

2月11日,宋子文到北平,与张学良商讨热河防务问题。 

2月17日,陪宋子文视察热河,布置防务,借以鼓舞士气。 

2月18日,与27名将领发表保卫热河通电。 

2月21日,热河抗战爆发。 

3月4日,承德失守,热河抗战失败。 

3月9日,在保定车站会晤蒋介石,蒋暗示张辞职下野。 

3月11日,通电下野,并表示自己是“以巩固中央,统一中国为职志”。 

4月11日,由上海携家眷乘船出国考察。 

5月12日,抵达意大利。 

12月18日,蒋介石电召其回国。 

1934年1月8日,由欧洲考察返回上海。 

1月9日,与东北人士畅谈出国考察感想。 

3月1日,就任豫鄂皖三省“剿匪”副总司令代总司令,总部设武昌。 

3月9日,在南昌与蒋介石会晤。 

1935年2月5日,在庐山见蒋介石。蒋限期3个月剿灭红军。 

3月1日,就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昌行营主任。 

4月2日,晋升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 

4月24日,自驾飞机至西安访问杨虎城、邵力子。 

7月22日,再次飞西安,落实东北军入陕问题。 

10月2日,就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代总司令职,总部设西安。 

11月2日,当选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 

12月,飞上海,密见李杜、杜重远,坚定了抗日信心。 

12月底,回到西安,接见东大学生代表宋黎、韩永赞、马绍周,表示“国难家集仇
于一身,抗日救国义不容辞。” 

1936年1月,接见被红军放回来的高福源团长,了解共产党抗日主张。 

3月4日,飞赴洛川与中共代表李克农商谈停战抗日问题。 

4月9日,在肤施(今延安)与周恩来秘密会晤,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协议
。 

5月29日,赴太原与阎锡山再度会谈抗日问题。 

6月15日,在西安成立“王曲军官训练团”,自任团长。 

6月18日,出资创办《西京民报》,宣传东北军复土返乡、团结抗日思想。 

6月22日,发表《中国出路唯有抗日》演说,表明抗日决心。 

7月,成立抗日同志会,自任主席。 

8月29日,闻讯国民党特务逮捕东大学生代表,派卫队营包围和查抄了陕西省党部
,即为“艳晚事件”。 

9月初,在西安东城门楼创办东北军警卫二营学生队。 

9月23日,回电蒋介石,谓“欲救亡图存,复兴民族,良以为除抗日外,别无他途
”。 

9月30日,东北大学西安分校举行开学典礼,张莅校讲话。 

10月10日,与杨虎城在西安举行“双十节”阅兵典礼。 

10月22日,蒋介石由南京飞抵西安,严令进剿红军。张当面表示反对,并提出,一
致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遭蒋训斥。 

10月29日,飞洛阳为蒋介石祝寿,劝蒋联共抗日,遭蒋怒斥。 

11月27日,上书蒋介石,请缨抗战,遭蒋严词拒绝。 

12月2日,飞抵洛阳见蒋,要求释放抗日救国会“七君子”。 

12月4日,蒋介石抵西安,调几十万大军“进剿”红军。张学良与杨虎城再次进谏
,遭蒋训斥。 

12月7日,到华清池见蒋介石,再次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被严辞拒绝。 

12月8日,杨虎城去华清池劝蒋。回城后与张秘密商议,劝蒋已行不通,只有“兵
谏”了。 

12月9日,在十里铺哭劝西安学生不要去临潼向蒋介石请愿,保证“三日内以实际
行动答复学生要求。” 

12月11日,再赴华清池向蒋介石哭谏,毫无结果。 

12月12日,晨五时,与杨虎城一起举行兵谏,扣蒋于新城大楼。“西安事变”爆发
。 

12月13日,召集“总部”全体职员大会,说明“西安事变”的原因和经过。 

12月14日,在西安电台发表广播讲话。取消“西北剿总”,组织“抗日联军临时西
北军事委员会”,任主任委员。 

12月16日,西安各界民众在革命公园举行大会,张、杨到会发表演讲。张学良在大
会上说:“各位同胞们,我们的枪,不是打中国人的。” 

12月17日,与中共代表周恩来会谈。 

12月20日,与杨虎城共同发表《告东北军、十七路军将士书》,号召两军将士不惜
一切,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 

12月22日,宋美龄等到西安。张、杨去机场迎接,并与宋子文、宋美龄举行会谈 


12月24日,蒋介石口头答应张、杨条件,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 

12月25日下午三时,亲送蒋介石离西安。26日,抵南京。 

12月30日,国民政府任命李烈钧为审判长,对张学良进行军法会审。 

12月31日,被判处徒刑10年,剥夺公民权5年。 

1937年1月,发表《告东北军将士书》,勉励东北军精诚团结,加紧训练,待命杀
敌,收复东北。 

1月4日,国民政府下特赦令,将张学良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从此失去自由
,开始幽禁生涯。 

1月13日,转移至浙江奉化溪口雪窦山中国旅行社分社。 

2月2日,“二二事件”发生。张闻此噩耗,在致于学忠的信中说:“话不知从何说
起,泪不知从何处流。” 

2月17日,“二二事件”发生后,致信于学忠,希望维护东北军团结。 

3月30日,于学忠到溪口拜见张学良。 

9月中秋节,写信给蒋介石请求抗战,蒋不同意,嘱其“好好读书”。 

10月中旬,转至安徽黄山,不久转移至江西萍乡。 

1938年1月,转至湖南郴州苏仙岭。 

3月,转至沅陵凤凰山。 

9月,湘省主席张治中专程来访。书短信请其代转蒋介石,再次请求抗战,结果石
沉大海。 

1939年12月下旬,日军进犯湖南,转移至贵阳修文县阳明洞。开始研究明史。 

1940年2月,于凤至患病去美国就医,并定居。赵一荻将十岁儿送到美国,托人抚
养。她自香港来阳明洞,陪伴张学良,共度幽禁生活。 

1941年5月,患急性阑尾炎,住贵阳中央医院手术治疗。出院后,移居贵阳黔灵山
麒麟洞。 

1942年2月,转移至贵州开阳县刘育乡。 

1944年冬,日军进犯黔南,贵阳告急。急转至黔北桐梓县天门洞。 

1945年春,东北籍国民党中央委员莫德惠来访,并代蒋介石送怀表一只。 

1946年4月9日,在贵阳黔灵山行馆会晤蒋介石、蒋经国父子。 

11月2日,由桐梓转移至重庆戴公馆。不久,被转移至台湾新竹井上温泉。 

1947年3月7日,莫德惠来台探视,托莫带给大姐张首芳一封信,求购《明史》一部
。 

10月,保密局设计委员会主任张严佛奉命前来陪住数月。同月,张治中夫妇前来拜
访。托张治中向蒋介石提两点要求:一、恢复自由;二、希望刘乙光搬出他的房子
。蒋介石下手谕:“以后非经本人批准,任何人不许见张学良。” 

1954年5月中旬,被送到士林官邸与蒋介石晤面。 

1955年皈依基督教。从此不再治明史。 

1956年12月12日,周恩来总理举行“西安事变”纪念会,高度评价张为“千古功臣
”。 

1957年9月,蒋介石70寿辰,送“表”祝寿,蒋还以手杖。 

1959年蒋介石明令解除对张学良的“管束”,安排蒋经国做其“知心朋友”。并仍
派保卫人员监视其行动。 

1961年8月初,迁入自己出资在台北市市郊北投复兴岗修建的一栋二层楼房居住。
 

8月中旬,原东北大学秘书长周鲸文来访。 

8月13日,在家中与长女张闾瑛、女婿陶鹏飞团聚。 

1962年与蒋经国两次观看美国白雪溜冰团表演。 

1964年7月4日,在台北与赵一荻正式举行婚礼。张群、宋美龄等13人参加。仪式典
雅庄重。 

1975年4月,蒋介石逝世,张学良前往国父纪念馆瞻仰蒋介石遗容。书挽联:“关
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1979年10月5日(中秋节),携夫人出席蒋经国赏月晚会,第一次公开露面。 

10月10日,前往“总统府”参加“双十节”庆祝,就坐于中央观礼台。 

1980年春,参加前东北大学校长冯庸逝世的追思礼拜。 

10月20日,由台湾“国防部”副参谋长马安澜陪同访问金门,眺望大陆。 

1981年9月18日,到台北荣民总医院探望齐世英。 

1983年4月2日,任张大千治丧委员会委员。 

1985年12月25日,观看影片《西安事变》,因激动没能看完而离去。 

1988年1月14日,到台北荣军总医院怀远堂吊祭蒋经国。 

3月4日,东北大学旅美校友会电邀张学良赴华盛顿参加将于4月16日在美国举行的
东北大学建校65周年及张学良兼任校长60周年纪念会。 

3月23日,东北大学旅美校友会再次致电张学良,恳求他赴美参加活动。 

3月27日,应邀参加李登辉在其官邸举行的家庭礼拜。 

1989年4月22日,为贺郭冠英生日书下“玉炉烟尽嫩寒侵,南雁声声思不禁;好梦
未圆悉夜短,虚名终究误人深。” 

10月,复杜重远夫人信。 

1990年1月30日,于凤至在美国逝世。 

6月1日,台湾各界人士在台北市园山大饭店为张学良90寿辰隆重举行祝寿活动。 


6月6日,东北大学校友会等8团体在沈阳庆祝张学良将军90寿辰。 

6月17日、8月3日,幽禁以来首次接受新闻界——日本NHK电视台记者公开采访。 


12月31日,为东北大学校友会刊题词:“不怕死,不爱钱,丈夫绝不受人怜,顶天
立地男儿汉,光明磊落度余年。” 

1991年1月5日,为纽约东北同乡会年刊题词:“读物思乡。”此期的封面是长白山
天池照片。 

2月,张为浙江省青田县阜山中学题词:“培育英才”。 

3月10日,91岁高龄的张学良将军携夫人赵一荻赴美国探亲访友。这是张学良从大
陆到台湾45年来第一次被允许离开台湾。张学良在机场等候班机时表示,这次到美
国主要是看看儿女和亲戚,顺便在美国玩玩。当台湾记者询及他将在美国停留多久
,他表示还没有计划,一切随兴之所至。 

5月25日上午,在纽约贝祖诒太太家中,与吕正操久别重逢。 

6月初,返回台北。 

10月12日,专门为《高崇民传》和《忆高崇民》两书题写了书名。 

12月21日,在台北为同泽书画研究院题写院名。 

1992年7月12日,闻知邓颖超逝世,委托张闾衡敬献花篮。花蓝缎带上题“邓大姐
颖超千古张学良赵一荻敬挽。” 

8月,上海第一幢钢骨结构、高199米“世界广场”大厦在浦东新区奠基。张学良特
意托人赠送花篮。 

9月10日,在台北首次接受由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参考
消息报社组成的中国新闻记者团的采访。 

9月24日,同泽书画研究院召集4位著名教授精心创作《松鹤图》送给张学良。 

10月20日,在台北为同泽书画研究院题院嘱“爱人如己”。 

11月30日,在台北寓所为东北大学复校题写校名。 

12月11日下午,张学良夫妇在台北“故宫”对面的玉山庄艺术馆,参观来自大陆的
国家级文物展《大陆古物珍宝展》。 

年末,为辽宁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辑出版的《王卓然史料集》题写了书名。 

1993年3月23日,会见了正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举办画展大陆画家王成喜夫妇。 

4月,东北大学复校,任东北大学名誉校长、董事长。 

5月31日,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并题写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名。
 

7月,在台北观看李维康、耿其昌夫妇的演出并在张学森等处与之欢聚8次。 

7月26日,特意从乡下的新居来到台北近郊五弟张学森的公寓,会见了中国广播电
影电视部说唱艺术团的姜昆、黄宏、冯巩、牛群、倪萍等著名演员和主持人。 

8月6日,张学良夫妇在台北观览“敦煌古代科技展”。 

8月27日,因脑膜下出血住进台北“荣民总医院”,29日接受紧急手术。手术一切
顺利。 

10月8日,在家中会见了旧属白纯义的女儿白淑湘。 

11月27日,张学良在台北的新居,会见了东北大学校长蒋仲乐,从而实现了东北大
学现任校长和65年前老校长的会晤。 

12月15日,与夫人前往美国探亲。 

12月24,张学良夫妇由旧金山转抵檀香山。 

1994年4月,美国移民局正式核发“绿卡”给张学良及其夫人,张学良夫妇决定在
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安度晚年。 

1995年3月13日,在夏威夷会见日本自由摄影家池宫城晃。 

3月26日,在夏威夷会见“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的连军、周毅、常景兴、赵
双城等人,听取了研究会的工作汇报并作了相应的指示。 

4月,美国移民局正式核发“绿卡”给张学良夫妇。张学良夫妇移居夏威夷。 

5月,为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题词:“抗日航空烈士永垂不朽。” 

1996年3月14日,为纪念著名的爱国教育家、南开创办人张伯苓先生120周年诞辰,
题:写:“桃李满天下”祝词,寄给南开大学。 

6月1日,在美国夏威夷异常兴奋地度过95岁寿辰。中国京剧院老生演员于魁智率该
院琴师赵建华、鼓师苏广忠、旦角演员马小曼(京剧艺术大师马连良之女)飞抵夏威
夷,祝贺张学良95岁寿辰,并赠送用中国京剧脸谱精心绘制的大幅“寿字图”。 


10月,在夏威夷会见了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周毅。 

1997年6月6日,在夏威夷会见了率团访美的沈阳市市长慕绥新。 

2000年3月12日,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会长张德良、副会长王维凡、秘书长周
毅到夏威夷谒见张学良并合影留念。 

6月,夏威夷时间22日上午11点11分,陪伴张学良将军大半生,人称“赵四小姐”
的张学良夫人赵一荻女士,因肺炎及并发症,逝世于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享年
88岁。张学良遽然痛失老伴十分伤痛,沉默不语地坐在轮椅上,泪水缓缓流下来。
 

2001年10月15日,张学良将军因病抢救无效在美国夏威夷逝世,享年一百零一岁。
 


--
                                   
                                   
         回家的感觉真好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37.132.49.15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9.92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