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agic (从头再来),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棺已上盖我们能论定张学良了吗?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0月19日21:08:17 星期五), 站内信件

  中国现代史上颇受议论的东北军少帅张学良在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 

  其实,年届101高龄,近几年久病缠身的张学良,其家属在10月12日即奉他事
前的遗嘱,拔除他的维生系统的所有管子,生命力极强,曾经表示要活得比宋美龄
还久的张学良,终于熬不过自然的规律。 

  新华社在其新闻稿中,称张学良是“伟大的爱国者”。江 泽民也在其唁电中
也给予同样的称呼。 

  在历史上,没有“伟大”的英雄,因此,张学良在中 共的判断里,也只能称
他是“伟大”的爱国者,至于他是不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我们倒要尝
试在他棺木刚盖上之时,作个初步的论断。 

  从个人的能力而言,张学良“含着金汤匙”出世,以东北老帅张作霖的长子身
分,20岁就晋升少将军官,25岁升中将,26岁就当了上将团长,若非西安事变,他
留给世人,留给东北父老的回忆,不过是“张作霖的长子”而已。从他毕生的经历
来看,张学良生长在一个草莽可以成英雄的时代,但是,由于他并无征城掠地的军
事才华,也无折冲樽俎的政治外交能力,一生凭东北人的讲义气、男子汉本性,往
往错失良机,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 

落个“不抵抗将军”的恶名 

  譬如,当蒋介 石为了笼络东北军,任命他为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统治黄
河以北地区,地位等同在蒋介 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对于如此重权加身,对
蒋介 石尊如己父,因此,九一八事件发生后,他竟然听从蒋介 石之命,采取“不
抵抗政策”,不但惹来一个“不抵抗将军”的恶名,多少东北父老为此扼腕,当时
日军也直下锦州、榆关,并且犯热河。他曾承认,除了受蒋介 石不抵抗的命令之
外,当时他并不清楚麾下部队的部署,更不懂调兵遣将之道,在饱受各方指责及压
力之时竟然毒瘾上身,因此,1933年3月,热河失守,他本人在全国舆论的指责下
,只好辞职下野,出洋考察,其实若真追究责任,他理应伏法。 

  因此,张学良的一生,其实有很多地方是在受荫庇于家世之时,一路学习,一
路成长。等他略微成熟,已被蒋介 石软禁,及至1959年获解禁,已是58岁的老人
,时间、空间的改变,他对明史的钻研,他对基督的虔诚信奉,都已经挽回不了他
在历史上所留下的悲剧色彩。 

  谈到西安事变,他之所以被中 共视为爱国者,被蒋介 石恨得咬牙切齿,原因
就在于他所发动的西安事变,不但改变了差一步即遭蒋介 石“剿灭”的中国共 产
党的命运,而且,由于蒋介 石在此“变”中被迫签下与中 共共同抗日的协议,经
过这么一个转折,中 共在对日战争中得以壮大,而蒋介 石在往后十余年,由于一
连串军事、政治措施策略失败,终于饮恨退守台湾,把半壁江山让给了毛 泽 东,
成了“失去中国的人”,对此,身负西北剿匪副总司令的张学良,到底扮演的是什
么角色? 

注定是悲剧人物 

  也许,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饱受“不抵抗将军”屈辱的张学良,当时的确不
愿再执行蒋介 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剿共策略,也许正因为如此,他已逐渐认
同时当时中 共的“抗日民族统一阵线”的号召,因此发动了西安事变,但是,他
处理西安事变的过程显示出,年方弱冠的张学良,既无谋,也不够狠,西安事变结
束,他竟然又因一时妇人之仁,坚持“护送”蒋介 石回南京,因此,往后70年的
屈辱,无奈的岁月,其实都是张学良自己找的。试想,即使蒋介 石听从宋美龄、
宋子文的力劝,不予追究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过失,到了南京,受尽屈辱的蒋介
 石,对张学良岂能“放一马”?且不谈个人心头愤怒,蒋介 石在当时岂能甘冒天
下众怒,不处置张学良?当时,蒋介 石把他交付军法审判。刑责确定后,又演出
由中央政府主席林森予以特赦,并交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为蒋介 石)管束,一
管束就是22年,这都是一出政治戏码。可惜的是,这位少帅一直成了此战码中的悲
剧英雄,以他在政治策略上的“愚忠”、“愚勇”及近乎无知,我们甚至怀疑,率
性的张学良即使当年不护送蒋介 石回南京,留在东北,手掌兵权,在“抗日”与
“联共”之间,他是否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由于历史的流逝,一般人想到张学良时,往往用浪漫和同情的心情去对待他,
人们所想到的,也许是一位被蒋介 石“恩将仇报”的“赵四风流朱五狂”的张学
良,许多人因为这种浪漫的情怀而认为张学良一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他自己在晚
年甚至还以“不怕死不爱钱,大丈夫不爱人怜,顶天立地男子汉磊落光明度余年”
自居,其实,从政治领袖必备的“治术”而言,张学良在临走之前,可能依然无法
参透,蒋介 石把他禁锢一生,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铁石心肠;此无他,自古以来
,政治人物的心肠本来就不同于一般人,少了这份“狠劲”,张学良就成了悲剧英
雄。 

  因此,得到他“扶”了一把大恩的中 共,称张学良为“千古功臣”,当时有
着感恩的色彩,对历史人物的褒贬,世上并无定论,令人莞尔的是:张学良虽然晚
年信基督教十分虔诚,但是,他撒手西归之后,留给世人的,依然是褒贬不定的空
间。为了追求答案,许多人还等待他的口述传记的早日出版呢! 


--
                                   
                                   
         回家的感觉真好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5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