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oneman (仙人掌),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茶聊彭林(二)
发信站: 紫 丁 香 (Fri Oct 23 21:00:50 1998), 转信

彭德怀主持军委期间的一场运动和某些将军后来在文革之中
对彭德怀报复的实例,都是不曾公开的。上述朝鲜战争的内
容则在不少书籍中有迹可寻,都是支离破碎
的,只是著者无心,而我读者有意罢了。


为了让你对我将要写给你的事情有个更生动的了解,请你先
考虑一下几个历史事件:
刘伯承任南京军事学院院长到五五年,突然离任。继任院长
的是宋时轮上将,学院的档次一下差了两级,此后这所学院
便默默无闻了,为什么?
刘伯承从此再未担任过有实权的军职或政职,以他的能力和
他对军队影响力,这不符合当时的惯例,为什么?
五十年代初,解放军是五总部建制,除现在人们所熟悉的总
参、总政、总后外,还有总干部部和训练总监察部。这些庞
大的总部级机关为什么到五十年代末都没有了?那些干部到
哪去了?                                 
叶剑英在国内战争时任总参谋长,地位在十个元帅中仅次于
朱、彭,其在党内的资历甚至超过了彭。为什么在十个元帅
中他竟列名“副班长”?
萧克在七十六员上将中名列第一,为什么在五十年代末他竟
然在国务院最小的一个部,农垦部担任副部长?
五七年反右风潮席卷全国,而军内总部级的大机关好象却不
见动静,为什么?他们当时在干什么?
庐山会议后军内批彭进行得十分顺利,九一三后军内批林可
就很费了一番气力,两者为什么不一样?

在具体探讨这些历史问题之前,我还想谈点别的题外话,对
你提到的某些事说说我的看法。
在此先说说彭德怀“功高震主”的事,也算是题外话。
朝鲜停战后,彭德怀以国防部长的身分主持全军。当时中国
体制学苏联,国防部长权力极大。注意这一点苏联军队是没
有中央军委这级建制的。一九五六年一江山岛登陆战役时,
战役发起命令就是由国防部长彭德怀签发而不是由中央军委
主席毛泽东签发。而同时代国际上是冷战最激烈的时候,两
大阵营互不相让。由于彭德怀在朝鲜顶住了美军,苏联赫鲁
晓夫在他访苏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他是社会主义阵营的
钢铁卫士。而毛泽东一向对与苏联接近的人深恶痛绝,国防
部替代军委掌军的体制更不会让惯于独裁的他接受。彭德怀 
是个军人,不是熟练的政客,对毛泽东的心理不可能理解。
无形中他已成了毛泽东反苏的牺牲品。顺带说一点,此前已
有高岗受苏联支持的前车之鉴。最后是高岗上吊,陈光自焚?
,饶漱石终身监禁,可想而知结果之残酷。由于此次党内斗
争是邓小平主持的,故而成了今天党史上最铁的铁案。彭德
怀对此警惕不足,成为了下一个牺牲品,也是他非政客的?
个性使然。至于“功高震主”,不过是后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在
演义历史。你我都清楚,彭德怀从未有过能威胁毛泽东地位
的言行,不象林彪,发过行动手令。毛泽东在庐山所说的“
上山找红军去”的话,不过是他在极力地强调自己对事件的
强硬态度。毛泽东是文学家,他一生之中类似这种夸张的、
文学色彩极浓的话比比皆是,我认为不能由这些话去认定当
时全党全军已经面临分裂局面。事实上,毛泽东讲这些话之
前,对彭德怀的“意见书”在会议上已经有反对意见了。支
持者主要是张闻天和周小舟;反对者主要是上海的柯庆施等
人,在毛泽东直接表态之前,柯庆施就已称“意见书”为“
毒草”了。而此时多数中央委员在静观风向,等待毛泽东表
态,就是想要分裂也无从分裂起。彭德怀在毛泽东发言的会
后也并未退让,他的“屈服”是在多数中央委员群起而攻之
之后。所以我认为“庐山的这场斗争”远远没有危急到党军
两方即将分裂的地步。后人为了否定毛泽东,在彭德怀头上
加了“为了全党全军不致分裂而牺牲自己”的光环,彭总地  
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越扯越远了,干脆扯下去,接着说说黄克诚大将吧。
黄克诚是上过井冈山的,堪称是毛泽东的嫡系将领。我听说
过他在井冈山的一件事,接合庐山会议上的他,使我对他的
人品极为敬佩。
井冈山时期红军物资极为困乏,以至于有“朱军长挑粮上井
冈”的故事。当时红军是不发军饷的,这在中国历代军队史
没有先例,连土匪武装都要发饷呢,否则部队就要溃散。黄
克诚当时很不理解这一点,认为如不发饷部队很难维持,他
直接找毛泽东要求发饷。而毛泽东则以他特有的雄辩向黄克
诚详细阐述了“人民军队”的构想和原则,使黄克诚心悦诚
服。此事如果换一个人,很可能从此就对毛泽东产生迷信,
实际上不少人对毛泽东的迷信就是从这样的一些事情上开始
的。而黄克诚佩服毛泽东,却决不迷信于他。历史上他对毛
泽东提出过多次不同意见,从未因毛是领袖而退缩。
庐山会议时,黄克诚时任总参谋长,他上山是在毛泽东已经
发出了“上山找红军去”的表态讲话之后。当时三个政治局
常委一同约见他,即毛泽东、刘少奇和周恩来。他们向黄克
诚通报了会议情况,给他看了彭德怀的那份“意见书”,希
望他表态。三巨头共同到场,已经有了明确的意见导向,足
见对他的“恩宠”了。试想,彭德怀在提出意见时尽管出于
公心,也绝未料到会演变成如此的结果。而黄克诚则是在一 
切都已明朗了之后,完全清楚后果如何的情况下上山的。而
就是这位黄大将,在读过彭德怀的“意见书”之后,当着三
巨头的面,毫不含糊地表示,“我同意这封信里的意见。”?
在接下来与刘、周二人的辩论中,话题无意间涉及到了战争
年代四平战役时的一件事,毛泽东插话打圆场说:“那是我
决定的。”而黄克诚,就是在这种细节上也一步不让:
“你决定的也是错误的!”
壮哉!黄大将!自延安整风之后,敢对毛泽东当面说出这句
话的,全党全军仅此一人!
这些都是我那个主题之外的东西,可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了。


让我们还是回到关于彭德怀的个性这个主题上,观察一下他
在五十年代的作为。
先谈谈刘伯承的事吧。
这一部分的内容大多散见于公开的史料中,尤其在刘伯承的
传记文字中有所涉及。但都刻意回避了彭德怀的名字,把责
任推到毛泽东头上。而实际上,毛泽东尽管对历史上的许多
事件负有责任,但在不少情况下他并不是具体事件的发起人
和执行人,只因为作为最高领袖的态度对于事件的进程起着
左右的作用,别的人则借助他而创造了历史。在毛泽东被否      
定的今天,墙倒众人推,鼓破乱人捶。功绩人人有份,“毛
泽东思想是全党智慧的结晶”,历史罪过则全堆到毛泽东的
头上,别人的历史责任得以解脱,结果是把本已混沌不堪的
历史搅得更混。
朝鲜停战后,彭德怀回国主持全军,在军委中的地位仅次于
毛泽东。此前他从未有过如此之大的权力。然而让我们仔细
回想一下五三年到五九年的军队建设,实在可以说是乏善可
陈。除了向苏军体制靠拢外,在正规化方面没多大进展。而
就是向苏军体制靠拢这一条路,也因人为因素而倍受干扰。
彭德怀对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朝鲜尚未停战前,刘伯承在南京开始对全军高级将领进行轮
训。让这些其中不少是半文盲的老兵痞走上正规军人的轨道
谈何容易?他们个个身经百战,军功显赫,军校的教官却只
是国军的留用人员。“打败仗的教打胜仗的”,轮训的艰难
可想而知。而刘帅从红军时代起就是军队正规化的极力推行
者,他的许多建军方案到今天还在执行。也正是由于他的学
识、威望及努力,这场历时数年的轮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五五年时,连许世友、陈再道这样的老粗都已通过了毕业考
试。可以说,南京军事学院在那几年里是中国军队正规化的
一项成就。
另一项成就则是到五五年时军队建成了五总部体制。这一体
制完全是学苏联的,除去今天的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和总后 
勤部之外,还有训练总监察部和总干部部。与中国建制最大
的不同之处就是其中的训练总监察部,这一体制是否能够适
合中国军队的正规化进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终归是
正规化的一步。我下面还会讲到训练总监察部的人员配备,
从中可看出当时花费了多大的心血。
彭德怀本人的军事素养不高,他的作战能力基本是依靠他身
经百战的军事生涯积累的战争经验,而不是以指挥艺术见长
。这一点结合了他孤傲偏激的个性,使得他对于那些学识丰
富、理论全面的同行们以及军队正规化的行动有着本能的抵
触。请注意,做为普通人的彭德怀,有此个性也顶多被人称
为老粗,无伤大雅;然而做为政客和历史人物的彭德怀,他
的个性就必然要影响到他在政治上和历史上的行为,无论他
有意还是无意,善意还是恶意。特别是当他拥有权力之后,
个性鲜明的行为就具体化了。
首先受到彭德怀打击的就是刘伯承和他的南京军事学院。在
此有必要多说几句刘伯承的背景,刘从来不是毛泽东的嫡系
将领。他虽是早年的川中名将,南昌暴动的参谋长,但未随
朱老总上井冈山,而是去了苏联,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受训后
于三十年代初才到江西任红军总参谋长。他的正规化军事理
念与毛泽东和彭德怀的游击战观念历来有冲突。
毛对刘一向是使用而不信任的态度。晚年的毛泽东在对张玉
凤评价邓小平时,曾用蔑视的口吻说过“他只听两个半人的  
话,从不听我的话。”。两个半人即是刘少奇、周恩来和刘
伯承,刘伯承是残疾人,故毛称之为“半个人”,由此可见
毛对刘的敌视态度。而彭德怀多年以来一直都是毛泽东在军
中最主要的支持者,其作用有时甚至都要超过朱总司令,毛
和彭在对刘伯承的态度上完全一致。顺便说一句,毛泽东对
林彪虽然一直是重用提拔,信任有加,但完全依靠他掌军则
是庐山会议之后了。所谓林彪是毛泽东最信任的将领的说法
是受了文革中“亲密战友”这一提法的误导。刘伯承对毛的
意向很清楚,战争刚一结束的五零年便辞去本兼各职,埋头
办学,以求急流勇退。然而这种古代名士的作法在中共党内
是行不通的,可引用清末的一位老贵族讽刺慈禧的绝句形容
一下五五年时的刘伯承,“老身避脚实难捱,竭力经营避脚
台,避脚台高三百尺,高三百尺脚仍来。”
事件的起因是南京军校的授课内容中,讲授了不少苏军在苏
德战场上的战例,苏军归纳为“十次打击”。彭德怀对此甚
为不满,向毛泽东进言,并将毛的指示向军内的高层传达,
核心即“专门讲人家的什么十次打击,而我们自己一百次打
击都有过,却不肯讲。”彭德怀据此在军委内部开始对刘伯
承进行批判,并迫令他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检讨过关。当时刘
伯承旧伤复发,被迫兼程进京,在怀仁堂的数百名高级将领
面前,发着高烧作检讨,当场“独眼之中老泪纵横”。而对
刘帅的检讨,数百名将军的态度却是惊人地一致:全场起立
报以掌声,以示对他的尊敬!而从另一角度对这次批判表示
不满。刘伯承从红军时代就任瑞金红校校长,长征时任红军
大学校长,可说是门生遍布全军。加上他对军队建设起过历
史性的作用,本人又善于带兵且战功卓著,使得彭德怀对刘
伯承的批判无形中起到了“伤众”的负面效果。
这次事件的直接后果是,刘伯承被调离了南京军事学院,学
院也因而降级;同年训练总监察部业组建完成,人员到位。
军委本以明令发表刘伯承任部长,而刘帅因此次的事件没有
到任,旋而由叶剑英接任了这一职务。从此,曾被白崇禧称
为“共军第一号悍将”的刘伯承再未担任任何有实际意义的
军职。同时,这次事件也成为后来波及更大的军内“反教条
主义运动”的前奏曲。
再说点体外话吧,彭德怀“连朱总司令都看不起”与林彪对
朱老总的攻击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彭是长期以来人品与个
性的自然表现,不是某些具体的行为,且“看不起”是对于
朱德个人而言;林彪的讲话则是一起有准备的政治手段,本
质上是针对朱德所代表的某种倾向或势力,个人只是牺牲品
而已。彭从未有过攻击朱德的具体言行,林彪在没有到达那
个位置时也不可能这么干。注意,那时距文革已没几年了。
毛泽东在庐山会议后对朱德不满,林彪便籍此巩固自己的地
位。文革中林彪权倾朝野,他却从未提出过“打倒朱德”的
口号,因为那时朱德已不再代表某种林彪要打击的倾向或势 
力了,即便是把朱德的扁担换上了林彪的名字,对朱德个人
的褒贬已无任何实际政治意义了,何况毛泽东还要维护“朱
毛”的历史形象呢。
在中国的政治斗争中,任何的事物和言行都可以异化成为某
种“手段”,与咱们普通人的思维方式不同。
在我写给你的这段历史中,以及在中国现代政治斗争的每个
章节中,你都可看到“手段”的变换无穷。

--

     ~~               ~~``     
        ~~           ~~        
           ~~       ~~         
             ~~  ~~            
              ~~      ---------我总是不经意的刺伤你,所以我用长青来报答你......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97.242.16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80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