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xiaohair (小孩(无聊啊无聊)),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再论袁崇焕之死(zz)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Fri Dec 8 15:21:41 2006)
2003.3第25卷哲学社会科学版
再论袁崇焕之死
吴 士 勇
(淮阴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江苏淮安223001)
摘 要 : 明末重巨袁崇焕之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崇祯帝误中反间计外,阉
党余草的构陷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衰崇焕自身的所作所为也有欠妥之处,给其政敌以攻
击的口实,这也是其死因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键 词 : 哀崇焕;死因;阉党;反间计
中图 分 类 号:K2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03)03-00%%一%%
崇祯 三 年(163。年)八月,崇祯帝以“专戮大帅、擅款通敌”的罪名杀掉袁崇焕,“其时
群论哗言,无知之良辈争吱其肉以食其恨,[’]。但自《清实录》一出,乾隆帝出自统治
需要,主动为袁崇焕翻案,人们又以为这是皇太极巧施反问计的缘故。近世以来,学者们
又有新解,阉党挟机报复A、群臣构陷说及天启间遗留的党争说纷纷面世①。笔者以为,袁
崇焕之死,崇祯帝固然难脱其咎,阉党构陷、党争遗毒也是重要因素,此外,袁崇焕自身
所作所为有欠妥之处,给其政敌以攻击的口实,这也是其死因的一个组成部分。管窥之见
,尚请方家指正。
如果我们细心地通观袁案,就会发现有几个问题很值得深思:首先 ,崇 祯帝抓住袁崇焕并
非马上把他杀了,而是关押了八九个月,此间有多人为他说情。据梁启超粗略统计:案发后
,辅臣周延儒、成基命曾各自卜疏,总兵祖大寿以官阶赠荫请赎,兵科给事中钱家修请以
身代,御使罗万寿为之申辩,程本直诣闽呼冤,关外将吏士民号哭雪冤者,“原以身代者
未绝”川,而崇祯不仅不为所动,还处死了程本直,逮罗万寿下狱,并不准其他人再为袁
说情。他不顾真相未明,证据不凿,仅凭太监一面之词,就定袁崇焕通敌叛国大TI,
决意除之而后快,到底为何?
再者 ,袁崇焕已用自己的忠勇行为证明其并未通敌胁和。早在清兵人关骚扰的半年前,袁
崇焕就曾上疏向朝廷报告:“臣守辽远,寇被臣创,决不敢侵犯臣界。只有遵化一路,守戍
单弱,宜于彼处设一团练总兵。_f31崇祯帝接报告后,转兵部着议。兵部没有重视他的意
见,采取有效措施,致使清兵得以从此长驱直人。袁崇焕奏表在前,清兵人关在后,崇祯
帝也曾亲自批阅,不会不知真相。京郊战斗,袁崇焕亲自冲锋陷阵,身上中箭之多,“两
肋如31,赖有重甲不透”川。崇祯闻后,多次平台召见,“赐御膳貂裘”,以示恩宠。更
重要的是,袁崇焕下狱后,部将祖大寿惧并诛,“毁山海关出,远近大震115 ,形势异常
危急。袁崇焕得知后,并没有以此胁迫崇祯放他,反而亲书祖大寿,令其率师返回京郊,
抗击清兵。祖大寿接书后马上回师,收复水平、遵化一带,逐清兵于关外。袁崇焕此举以
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足以证明他没有引敌胁和。但一旦清兵退出关外,关宁大军渐
受控制,内外危机有所缓和,崇祯帝就举起屠刀,这又为何?误中反间计之说显然是不能成
亿的。笔者更倾向于:开始有误中反间计将袁崇焕抓起来的可能,可后来除掉袁崇焕则是有
预谋的,是袁崇焕自身的作为与崇祯帝加强专制统治的要求冲突的结果,不然,崇祯帝不
会在真相已渐清楚的情况卜,将一个他曾寄子厚望的重臣杀掉的。
关于袁崇焕之死与明末阉党、东林党之间的党争有直接关系之说,也有值得深思之处。崇
祯帝即位后,钦定逆案,逐杀魏阉,起用东林,阉党势力受到毁灭性打击。残存下来的阉
党并不甘心失败,他们伺机而动,图谋向东林报复。因而在崇祯朝,东林党与阉党残余仍
在各种问题上明争暗斗
袁崇焕并不是东林党人,但与东林党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万历十四年(1619年),袁崇
焕中进上,其主考官韩摘是东林党人主要领袖之,曾历任泰昌、天启、崇祯三朝的内阁大
学士,并与钱龙锡主定了“逆案”,在朝内威望甚隆。凡科举中式之人,对主考官(座主)
称之为恩师,二者往往结成亲密的封建座主门生关系。在这种风气之下,袁崇焕与东林党
的命运不能不联系起来。
一手提拔袁崇焕的是孙承宗。在孙的支待下,袁崇焕筑宁远城,一年规划见成效,“遂为
关外重镇”。“崇焕勤职,誓与城存亡,又善抚将士为尽力”,深得孙承宗的赏识。孙使
他“进兵备副使,又进右参政”[6],一年之内连升两次,主待宁远防事,使得袁崇焕得以
大展平生本领。孙承宗属于东林党的势力是无疑的,广宁失守后,便是东林党魁左光斗推
荐孙督师山海关的。孙也始终反对阉党。魏忠贤“以承宗功高,欲亲附之,令应坤等申意
,承宗不与交一言”,毫不隐瞒地表露出对阉党权贵的厌恶之情。魏忠贤惧怕孙拥重兵以
清君侧,先发制人,遂日夜“绕御床哭”,不断造谣中伤,“帝为之心动”闲,拒不见承
宗。孙袁二人,战守见解相同,相互信任,关系极好,这使得袁崇焕预军政之初,即靠拢
了东林党人的势力。
另外,袁崇焕与很大一批东林党人有极深的交情。东林阁臣钱龙锡曾对崇祯帝盛赞袁崇焕
,他说:“崇焕肝胆识人,种种不凡,真奇男子也。”川他还请求崇祯帝专赐尚方剑给崇焕
,放手让其大干。袁崇焕每预大事也必与钱龙锡商量。此外,熊廷弼、李彪、刘鸿训、钱
谦益、成基命、向如宠等也与袁崇焕志同道合,关系要好。他们当中有些是东林党魁,有
些则是东林中人。
袁崇焕本身也曾站在东林党人立场上与阉党做斗争,他顶撞过的上司王在晋、高第都是阉
党中人。阉党对他仇恨,必欲除之而后快。崇祯下袁崇焕狱,时机到来,阉党余孽群起而
攻之。高捷、袁宏勋等一再恶毒中伤,他们捏造了袁崇焕通敌胁和、遭杀大将、与阁臣结
党、向廷臣行贿以求之说情等罪名。吏部尚书王永光、辅臣温体仁、兵部尚书梁廷栋等也
从中煽风点火,遂促成了崇祯枉杀袁崇焕的大冤案。
袁崇焕案是阉党向东林党猖狂反扑的重要标志。袁案首先株连了内阁辅臣钱龙锡。接着就
牵连了阁臣韩摘o阉党原抱奇父子及李逢甲先后L疏,“以烟为袁座主,遂幼摘主和误国’
,闻。韩摘被迫以病引退。阉党的反攻倒算仍在继续,他们幼“成基命欲脱袁崇焕罪”[6
],排挤首辅李标,使之先后乞休离开内阁。至此,东林党倒阁,阉党重新得势。
袁案是明末一件重大历史事件,是阉党向东林内阁进行的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反扑,当
时,袁崇焕的地位和权力是阉党进行反扑的最大障碍,有袁在,阉党就难以上台,即使上
了台也难以坐稳。在东林党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反扑完全达到了目的。袁案是崇祯由依靠
东林党人转向依靠阉党群小的转折点。
袁崇焕自身的所作所为也是其被杀的重要因素。
袁复出后,崇祯曾平台召见,问及平辽方略,袁奏上:“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
”中间休息时,给事中许誉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相慰耳。”誉卿曰
:“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时按期责效,奈何?”崇焕J冼然有失[6]。毫无疑问,以明金当
时的力量对比来看,5年复辽的计划根本办不到。袁祟焕自知失言,但知道欺君之罪干系重
大,因此,他不仅没有勇气承认错误,反而千方百计加以掩饰。崇祯再次接见,袁崇焕提
出:“倘有不相应,即可借为弛担地”,“不意,上咸从所请也”fg] 袁崇焕语塞,只好走
马上任。当时就有人指出:袁崇焕“以五年复辽之说,是为祸胎”[9]
袁崇焕到关外后,对战守作了一些准备,如平定宁远士兵哗变,统一了政令,派其弟回两
广招募精兵。这些措施守成有余,慢慢推进,逐步将清兵挤出全辽也不是没有可能,但靠
此五年复辽肯定不行。袁崇焕背上了“五年复辽”的包袱,只好把更大的希望寄托在和谈
成功上,幻想通过和谈使清兵退出全辽。和谈没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作后盾,却要求敌人做
出巨大的让步,还要在短时期内达成协议,这真是幻想!但袁崇焕不谈下去也不行。受这种
条件的限制,袁崇焕在谈判中明显地处于不利的地位。皇太极要他杀毛文龙,他不得不杀
就是明证。杀毛文龙,袁崇焕早有此意,但直接起因却是袁与皇太极交换的谈判条件。毛
文龙所部散居在辽东诸海岛上,势力不大,对清兵来说却“犹人身之有蚤虱也,撮之,则
无从着手;听之,则吮肤而不宁,[’。」,是其日后进兵中原的隐患。明降将李永芳献计
皇太极:“兵人中国,恐文龙截后,须通书崇焕,使杀文龙,佯许还辽。”皇太极听从了这
一建议,通书袁崇焕。而崇焕思杀文龙,则辽可得,答书密允,于是毛文龙被杀。类似的
叙述,还见于谈迁的《国榷》卷九十、张岱的《石if书后集》卷十《毛文龙传》、《明史
记事本末补遗》卷四等史籍。据此看来,当属无误。
袁为“五年复辽,不讲策略,不择时机,贸然处决毛文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谈
迁曾中肯的指出“袁氏身膺不罚之道,擅杀岛帅,适所以自杀也”。后来崇祯帝将杀毛文
龙与通敌胁和、擅权及与廷臣结党联系起来,以此为由,杀害了袁崇焕。袁崇焕在关键时
刻口出大舀,还知错不改,误人误己,牵连了整个东林内阁垮台。
根据现代军事史家的考证,作为指挥者的袁崇焕,在军事上也有失策之处。当时袁军皆
陈兵于通州,其部下周文郁曾进言:“大兵宜趋敌,不宜人都。且敌在通州,我屯张湾,去
通十五里,就食于河西务。则敌易则战,敌坚则守。”袁崇焕没有听从正确意见,退守京
郊,岂料竟由此引起都人骤遭兵,误以为袁引敌胁和,舆论沸沸,并促成崇焕下狱。再说
,当时还存有一战的可能。清兵进犯京师途中过石门骚一小寨,“骚宰某率土人垒石塞径
,被攻终日而陷”。说明当时士气尚高,民心可用。反之,清兵无后援,已犯兵家之大忌
,是不能久战的。这些有利条件,袁崇焕统统都没有加以利用。谈迁也责怪他说:“方在蓟
门,独不能摄其后掩击之耶?苟矢志厉众,剪其零骑,稗敛寇不敢惊散,遏其锋于通州,决
一血战,无鸣摘于都门之下,庶免于决。而崇焕智不出此,岂刃在颈不觉冥蹈之耶!”冈遗
憾的是,袁崇焕坐失战机,给自己的敌人以攻击的口实。
袁崇焕复出后,地位、实权、名望与日俱增,加上仅四十挂零,年轻气盛,官场经历不多
,因此,在立身行事方面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如刘“累加至左都督、挂将军市.赐尚方剑
”的独镇一方的总兵官毛文龙实行先斩后奏,主持宁远筑城防务时,“尝核虚任,立斩一
校’‘,这类事件,一方面反映了他办事果敢决断的作风,另一方面在上层统治者心目中
,也留下了独断专权的不良印象。至于奴儿哈赤死后,他派人前去吊唁,与皇太极书信往
来,商谈和议,连这样重大的事情也敢单独行事,“中朝不知”,甚至连皇帝都“频旨戒
谕”。“崇焕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连《明史》也点明:“其果于用法类此”[6]除此
之外,袁崇焕的带兵方法也使崇祯暗下杀机‘袁崇焕手下精兵多从两广募来,而崇焕祖籍
广东东莞,出仕在广西藤县,这些兵丁与袁崇焕有着特殊的感情。袁崇焕办事干练、赏罚
分明、作战
勇敢且身先士卒,在将士们心目中享有极高的威信。袁下狱后,部将祖大寿、何可纲率数
万关宁兵哗变,“都司贾登科贵谕大寿”,“祖大寿拒不从命,’;“孙承宗亦令游击石柱
国驰抚诸军”,袁军将士竟“持弓刀相向”。及袁崇焕手书一到,袁军即刻回师,逐清兵
于关外。将士们只知有袁督师而不知有崇祯帝,袁督师的一纸手令竟比圣旨还能奏效,这
还了得!崇祯岂能容忍这种情形,即使袁崇焕没有引敌胁和的真相已渐清白,但仅此一点,
崇祯岂能放了他呢?“诸有利于封疆者,皆不利于此身者也!;[5]袁崇焕死期至矣!d
注 释 :
① 1984年,在广西藤县举行了纪念袁崇焕诞辰400周年的学 术研讨会,与会学者提出,袁
的死因除了崇祯帝误 中皇太极的反间计、误信阉党余孽的诬告外,还有崇祯帝不容其与东
林党人碍其专制统治而蓄意杀之的因素。具体可见颜广文《袁崇焕死因探析》(《华南师范
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黄国强《论民族英雄袁崇焕》((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
4期)、王天有《 东林党与袁祟焕》(《袁崇焕研究论文集》,广西民族出 版社1986年版)
、姜守鹏《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经辽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等
参考文献 :
[1]「清]查继佐.罪惟录:袁崇焕传(第四册)「M〕.杭州:浙江 古 籍 出版社,1987.2749.
[2]梁启超.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祟焕传【A]梁启超学37 9soulst iarcev o1.253 .2003术
论 著 集 :传记卷「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 98 .5 34 .
[31[明_张岱.石If书后集:卷f一(袁崇焕传)[M]北京 :中 华 书局,1959.845.
[41〔清1周文郁边事小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78-晚明 史 料 丛书本.
151〔清]夏燮.明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9.3139;31 16 .
[6',〔清〕张廷玉等_明史fM1.北京:中华书局1974.6708;647 2 ;6 490;6713;6708.
[71[清」印鸯章校.明鉴「M1.L海:七海书店出版社,198 4 .5 92.
[81「明〕谈迁_国榷:卷九十一夏允彝语、卷九十【M].台北 :鼎 文 书局,1978.974;953
[91仁明〕刘宗周.痛愤时艰疏仁A].转引自夏燮.明通鉴:卷八 十 五 LM1.北京:中华书局,
1959.3259
[101[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19 84 . 93
--
http://www.hitren.com/blog/more.asp?name=xiaohair&id=13686
十年前有人问我,大学是什么,我会说:大学是很深很深的学问和很老很老的先生
现在有人问我,大学是什么,我会说:大学是睁大了眼睛的孩子,跌跌撞撞的学着长大
十年后有人再问我大学是什么,我也许会很怀念,因为大学是我真正无邪笑过和哭过的地方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25.3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