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jif (比干湖),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戚继光:横刀立马 未遭一劫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Jan 24 12:42:09 2007), 转信

彭勇    《环球人物》

   “南倭北虏”是明朝的两大边患。“南倭”是指长期侵扰东南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
“北虏”是指与明中央政府敌对的北方蒙古族。“两患”的性质全然不同,但都极大地影
响了明朝的内政外交。嘉靖末年至万历初年,“南倭”与“北虏”之祸相继解除,都要归
功于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戚继光。 

 

   三箭退敌平倭寇 

 

   戚继光,祖籍河南,嘉靖七年生于山东鲁桥(今济宁市东南)的一个军人世家。戚继光
的父亲熟读兵书,精通武艺,治军有方。戚继光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熏染,怀抱忠心报
国之志。当时,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的侵扰越来越甚。日本武士、浪人、海盗等,在日本
官府的支持和怂恿下,与中国沿海的地方官僚、土豪、奸商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在中国
万里海疆大肆烧杀抢掠、为害百姓。长期生活在沿海的戚继光对此十分痛心。 

 

   嘉靖二十三年,17岁的戚继光承袭父职,担任登州卫(今山东蓬莱)指挥佥事,负责
山东一带的沿海防守,从此开始戎马生涯。上任伊始,戚继光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南倭
”,他立下雄心壮志:“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嘉靖三十一年,戚继光参加了山东的武举考试,在数百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一举考中
。第二年夏天,戚继光被提拔为山东都指挥佥事,开始全面参与防海抗倭。此后的十余年
间,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再到广东的万里海疆,哪里有倭患出现,哪里就有戚继
光的威武身影,就有“戚家军”的猎猎旌旗。 

 

   戚继光率军之初,同僚和敌人都不把他放在眼里。一次,一支800余人的倭寇窜到浙
江慈溪一带沿海,将数倍于自身兵力的明军打得大败。戚继光率军救援,他跳到一个高处
,弯弓搭箭,一连三箭,把三路倭酋一一射倒。贼首束手就擒,敌人作鸟兽散,明朝将士
连连称赞。 

 

   戚继光虽然以三箭退敌,但他深感明军存在严重问题,整肃军纪、加强装备、提高战
斗力才是致胜的关键。原先世袭的旗军战斗力太差,戚继光多次上书请求招募新军。他说
:“现在的官军,平时不训练,行军不带粮,打仗时没有统一号令,驻扎时不会安营扎寨
,这样的军队,绝不可能抵挡身经百战、有必死之心的倭寇!”在戚继光的一再坚持下,
他终于被获准招募新兵。经过几个月的严密筛选和艰苦训练,他建立起一支以义乌农民和
矿工为主的新军。戚继光还创造了“鸳鸯阵”战术,统一编组、统一口号、严肃军纪,大
大提高了作战能力。 

 

   戚继光对属下士兵要求极其严格。一次,有官员到前线视察军队,突然间大雨如注,
其它官兵一阵骚乱,有的甚至离队避雨,只有戚继光的军队纹丝不动,军容整齐。戚继光
对军队严格要求,自己同样以身作则。有一次,戚继光率军到浙江乐清,恰逢天降大雨。
当地的士绅百姓邀他入室避雨,戚继光说:“士兵们都在外面淋雨,统帅怎么可以独自进
屋避雨呢?”戚继光治军有方,培养了严明的军纪。他领导的这支军队英勇善战,屡立战
功,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爱戴,被誉为“戚家军”。 

 

   嘉靖四十年,戚继光率军在浙江台州迎击来犯之敌,救出上万名被俘百姓,打出了戚
家军的威风。浙江倭寇被消灭后,戚继光又转向福建,成功地捣毁了倭寇的老巢。凶残的
倭寇心惊胆寒,畏之如虎,他们称戚继光为“戚老虎”。 

 

   此后几年,戚家军驰骋海疆,所向无敌。嘉靖四十五年,在中国沿海横行200年的倭
患终被肃清。 

 

   修筑了明朝最好的长城 

 

   隆庆元年,刚刚平定“南倭”的戚继光奉命北上抵御“北虏”。他先被任命为京军神
机营副将,后被任命为蓟镇总兵,负责从山海关到京师的军政事务。这一时期,戚继光做
了两件大事:练兵、修长城。 

 

   戚继光在抗击倭寇时,已经摸索出一套练兵的成功经验,但在关系复杂、积弊尤重的
京畿地区,推行这套经验却实属不易。戚继光认为,要建立一支勇敢善战的军队,必须从
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把普通百姓训练成有纪律、听指挥、技艺精、战术强的士兵;二是把
军人培养成卫国保民、爱卒恶敌、谙韬略、习武艺的良将;三是改善武器装备,充分发挥
其威力和作用。 

 

   在戚继光任蓟镇总兵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明朝北部最强劲的敌人、蒙古贵族俺答汗就
放弃了敌对态度,接受明王朝的封贡,并表示永远不再南下骚扰。戚继光知道,俺答汗放
弃对抗愿意合作,原因之一就是蓟镇的强大军事压力。所以,他一刻也没有放松对军队的
操练。 

 

   隆庆六年,兵部官员汪道昆到蓟镇巡视。戚继光组织了一次有数万士兵参加的军事演
习,步兵、车兵、炮兵等多兵种联合参与,既有基本技能的表演训练,也有各兵种之间的
协同作战。规模之大,气势之伟,令观看演习的戚继光本人都深受感动,相信“边事真有
可为”。 

 

   戚继光在蓟镇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修筑、加固长城。明代长城是中国历史上费时最久
、工程最大、防御体系最完善,也是保存最好的长城,而戚继光所修的蓟镇长城则是整个
长城的精华。著名学者、长城学家罗哲文先生说:“现在北京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
古北口,以及天津黄崖关,河北山海关附近的老龙头、角山等处长城的雄姿,均是经戚继
光改进之后留下来的”,它们代表了古代长城的最高建筑水平。 

 

   在修筑山海关长城时,戚继光发现长城东端与大海接合处防御薄弱,敌人很容易乘机
而入,必须想办法堵塞漏洞。他与参将吴惟忠彻夜商量,决定建造“入海石城”,将长城
一直延长到大海深处,这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老龙头。 

 

   入海造城的难度极高,投资也很大。消息一经传出,一些实力雄厚的商人都想获得修
造权,从中牟利。有位商人想方设法找到戚继光,送上一大笔贿赂。戚继光沉思良久,留
下了银两,让商人先回去,然后请参将吴惟忠前来商量。不一会儿功夫,吴惟忠走进戚继
光的营房,却见后面还跟着一个军卒,也挑着担子,竟然也是那商人送来的贿赂。两人相
视,哈哈大笑:“这些银子分明是毒呀!如果咱们将帅贪财,必然造成千秋工程质坏命短
,祸国殃民。太可怕了!”戚继光和吴惟忠把贿赂银交给财务管理部门,并以此事教育部
下,要求各级官员不得“吃拿卡要”,必须高质量地修好入海石城。老龙头长城完成后,
戚继光亲题“天开海岳”四个大字,并刻石立碑以示纪念。 

 

   蓟镇长城自昌平至山海关,长达1200里,戚继光在此增筑空心台1017座;在险要地方
修筑复线长城,增筑烽墩。今天人们看到的如同天梯般的倒挂长城——三道关长城,就是
戚继光督建的。身处其间,人们惟有惊叹设计者和建造者的聪明智慧,三道关堪称长城建
筑史上的奇迹。 

 

   长城的修筑大大增强了京畿重地的防御能力。隆庆和议后,对明朝北边构成较大威胁
的只有蒙古族土蛮部。万历二年,朵颜酋长董狐狸和他的侄子长昂企图入京骚扰,被戚继
光打退。第二年,董狐狸又率部南下,戚继光俘虏了他的弟弟长秃。董狐狸等人见戚继光
兵强马壮,长城防线固若金汤,就率部属亲族300人叩关请降,“北虏”问题最终解决。
明代北部边境,出现了少有的太平景象。 

 

   戚继光在北边巡防驻镇16年,修边垣、筑关塞,整训马、步、车三军,有效地保护了
京畿和华北地区的平安。 

 

   成也张居正,败也张居正 

 

   戚继光能创造盖世伟业,固然与其卓著的才干有极大关系,同时也与当时统治者的知
人善任密切相关。戚继光南征北战、屡立战功的20年,正是一代名相张居正当国之时。张
居正的提拔与赏识给戚继光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他们过密的私人关系也注定戚继光只能
以悲剧收场。 

 

   想当年,戚继光初到北京,人生地不熟,多受掣肘。而此时当国的张居正正在寻找文
韬武略过人一等的戍边武将,他先是写信给戚继光的上司,让其从中斡旋协调关系。后又
破例任命戚继光为蓟镇总兵,戚继光既拥有镇守的行政权,又拥有统领三镇的练兵权。 

 

   张居正爱惜人才,当然是出于为国用才。而戚继光虽然性骄气傲,但对张居正还是报
以知遇之恩,二人一直保持着非常亲密的朋友关系。在张居正的父亲去世,张居正回家奔
丧时,戚继光派出自己最精锐的护卫官,配备最精良的武器,为张居正保驾护航。军中大
事,皆派快马直接报告给张居正。 

 

   这些举动在张居正当国时并无不妥。然而,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后,一切都发生了变
化。随着张居正的倒台,有人诬蔑戚继光是张居正的同党,到处散布流言,对他恶语中伤
。加之此时,北方边防已经平定,戚继光似乎变得可有可无。万历皇帝于是同意把戚继光
调任广东,实际上是降了职,将他闲置一边。 

 

   失去了知音,戚继光对官场也无心顾恋。在广东的两年,毫无用武之地的戚继光开始
集中精力整理自己的军事著作和诗文集。长年的劳累和精神忧郁让戚继光的身体每况愈下
,他犯了严重的肺病,只好回家休养。朝廷则乘机罢免了他的军政职务。万历十三年,戚
继光凄然回到故乡山东。两年后,他在清贫与寂寞中与世长辞,终年59岁。 

 

   对自己的一生,戚继光在一首题为《马上作》的诗中这样写道:“南北驱驰报主情,
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刀马上行。”至于自己的战绩,他则这样写:
“游子三十年行间,先后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遭一劫。”30年的军事生涯,在戚继
光的笔下,被如此的轻松简捷地带过,但在话语的背后,又是何等的沉重和悲凉! 

 

   戚继光死后不久,崛起于白山黑水间的另一支少数民族——女真族,迅速发展壮大,
并成为明廷最大的威胁。此时,大明王朝又有人想起那个“未尝遭一劫”、所向披靡的“
戚老虎”,可惜,一切似乎已经晚了。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
人的逻辑是人世间的最高逻辑,强权的逻辑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最高逻辑,接受这个最
高逻辑的检验,只有这样做,强权的逐渐进化才有希望,社会进步的代价才可能减至最低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落实。否则,强权没有不走向大奸大恶的。
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强权,而是不承认强权的原罪,败则天不假时,成则得意忘形。
手中掌握强权时的态度永远都应该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0.10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08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