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lsila (戒贪●戒嗔●戒痴●戒慢●戒疑),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论孙中山黄兴蔡锷政治人格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Feb 26 18:33:40 2007), 转信

 

本文原题:《孙中山政治人格辩说》 
大洋新闻2006年11月12日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近年学界评价历史人物出现一些新说。有人质疑孙中山的政治人格,即其中一例。此论出自某大报一篇历史随笔。该文高度赞扬黄兴和蔡锷,同时旁敲侧击地批评了孙中山。文章略谓,章太炎“在东京发现孙中山私自接受华侨捐款,大为恼怒,声言要和孙决裂,拥戴黄兴为同盟会总理”,黄兴却拒绝了,并劝说章等人“继续维持孙的领  
袖地位”;但在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时,黄兴却不愿宣誓效忠孙中山,拒绝加入。文章赞扬黄兴“始终保持对事业而非对个人的忠诚”,“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几个人能够呢?”结论是:“唯一在政治人格上可以和华盛顿杰斐逊相比的,好像只有这两位(黄兴和蔡锷)”。 

  政治人格,对于政治家和政治领袖来说至为重要。上述文章,虽然没有正面论述孙中山的政治人格,但把黄兴、蔡锷捧为“唯一”“可与华盛顿杰斐逊相比”的人,不言而喻,其潜台词是,孙中山的政治人格不足道。贬抑之意明显。 
  按理,任何伟人都有缺点乃至错误,孙中山是人不是神,也有弱点和不足,当然也可以批评。不过,仅以文中提及的孙中山的两宗事,即“在东京私自接受华侨捐款”和中华革命党员要宣誓效忠孙中山,便上纲到“政治人格”受损,毋乃太过? 
  关于“孙中山在东京私自接受华侨捐款”一事,首先要订正的是,那不是什么“华侨捐款”,而是日本政府有意安排的日人赠款。日本政府为什么要送钱给孙中山?不是资助他搞革命,而是要他赶快离境。1907年2月,清廷要求日本政府驱逐孙文出境。日本政府虑及中国革命之不可免,此时压迫中国革命党于日本将来不利,就改“驱逐”为劝谕,让孙自行离境。为让孙顺利迅速离日,需解决旅费问题,乃给予赠款。但若公开由外务省出钱,则于孙中山形象有损,故通过日本人内田良平,以其个人名义为孙文饯行并赠款。事前经过协商,取得孙中山同意。孙为什么同意?因为在日本处境危险,且急于筹划国内新的武装起义。2月25日,内田良平在赤阪三河屋设宴为孙文送行。3月4日孙中山离开横滨乘船前往越南。行前接受内田良平赔款6000元(日元,下同。日本政府原付7000元,其中1000元作宴会费用)。另日本商人铃木久五郎馈孙中山10000元。日本政府此举既满足了清政府的要求,又使孙中山免被驱逐之名,得以体面离去,保存了面子。孙中山从所得款中划2000元给《民报》作经费,其余携往南洋作策划起义之用。时章太炎主持《民报》,认为2000元太少,乃“大为恼怒”,与孙中山矛盾激化,引致东京同盟会第一次倒孙风潮。 
  孙中山此次接受日人赠款,事前未有与同盟会高层商议,事后对赔款的处理,亦由个人决定,此种行事与领导作风有可议之处;然孙中山大节无亏,所得赠款皆投革命急需之用,并无贪污营私,故无损其政治人格。 
  至于黄兴拒绝宣誓效忠孙中山,不加入中华革命党,则有着特殊复杂的背景。二次革命(反袁)失败后,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孙中山流亡日本。同盟会原是个“大拼盘”(唐德刚语),组成国民党后山头林立,派系众多,此时遇着压迫,更涣散无力。最严重的是核心领导层两巨头孙文和黄兴分歧加剧,“彼此主张已极端冲突”。孙中山反思二次革命,吸取失败教训,认为要取得第三次革命成功,非实行其主张不可,这就必须组成一个团结统一而听命于他的新党,所以对中华革命党员有特殊要求,必须服从孙中山的号令。当时唯一可挑战孙中山领导权威的。是黄兴。黄兴既坚持己见,孙中山只好与他“摊牌”了,他写信向黄兴提出:“及今图第三次(革命),弟欲负完全责任,愿附从者,必当纯然听弟之号令。兄主张仍与弟不同,则不入会者宜也。”“不入会”,指不加入中华革命党。孙中山认为黄兴“不入会”是适宜的,对此他“甚满足”。他并要求黄兴禁止其“亲信部下,对于外人,自后切勿再言‘中国军界俱是听黄先生之令,无人听孙文之令者。孙文所率者,不过一班无知少年学生及无饭量之亡命耳。’此等流言,由兄部下言之,确确有据。”这说明此前很多人是不听孙文号令而听黄兴号令的。孙中山又表示在两年内要“独办”(军务、党务),“今后若仍承认弟为党魁者,必当完全服从党魁之命令。因为第二次(革命)之失败,全在不听我之号令耳。所以,今后弟欲为真党魁,不欲为假党魁,庶几事权统一,中国尚有救药也”,可见所谓“宣誓效忠”事,是革命处于危急情势下,孙中山为组建一个真正由他领导、指挥的革命党而采取的特殊措施。黄兴不愿加入中华革命党,表面上是“反对写誓约、打指模,宣誓服从孙中山个人”,但“实际上是对二次革命失败原因的总结意见不同与对孙个人不满”。后来,“党内同志为使黄兴加入中华革命党设想了变通办法,黄兴也同意,但为其他人所反对,黄兴终未加入。” 
  纵观辛亥革命史,孙、黄分歧由来已久,由国旗之争,到二次革命不同主张,到这次“入会”风波,争持激烈,导致组织分裂;若仅以“宣誓效忠”事来判定二人“政治人格”之高下,显然是不合适的。要特殊指出的是,黄兴虽然屡次反对孙中山,但孙中山对黄兴还是友好的。孙中山对黄兴和党内其他同志,从没有搞过阴谋,在党内斗争中体现了政治文明,适足见其政治人格。 
  (作者系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史委员会副主任) 
--
二十几岁的时候,天才数学家伽瓦罗已经完成他的光芒四射的五次方程代数解法。
二十几岁的时候,哥本哈根的年轻人正坐在咖啡馆里争论“猫是死是活”之量子力
学佯谬。二十几岁的时候,爱因斯坦已经巅覆了整个世界的时空观。二十几岁的时
候,我们在通宵自习室里准备考研……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9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6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