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jif (社会救济),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梁衡:大有大无周恩来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Jan 11 13:10:51 2007), 转信

 夜凉如水    文化发展论坛

一月八日是周恩来离世的日子。在论述周恩来的文字中,著名散文家梁衡的《大有大无周
恩来》最为深挚,流传甚广。不知年轻读者有何感想。——夜凉如水

 

今年是周恩来诞辰百年,他离开我们已经二十二年。但是他的身影却时时在我们身边,至
今,许多人仍是一提总理双泪流,一谈国事就念总理。陆放翁诗:“何方可化身千亿,一
树梅前一放翁。”是什么办法化作总理身千亿,人人面前有总理呢?难道世界上真的有什
么灵魂的永恒?伟人之魂竟是可以这样地充盈天地、浸润万物吗?就像老僧悟禅,就如朱子
格物,自从一九七六年一月国丧以来,我就常穷思默想这个费解的难题。二十多年了,终
于有一天我悟出了一个理:总理这时时处处的“有”,原来是因为他那许许多多的“无”
,那些最不该,最让人想不到、受不了的“无”啊。

 

总理的惊人之无有六。

 

一是死不留灰。

 

周恩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死后不留骨灰的人。总理去世的时候,正是中国政治风云
变幻的日子,林彪集团被粉碎不久,“四人帮”集团正自鸣得意,中国上空乌云压城,百
姓肚里愁肠千结。一九七六年新年刚过,一个寒冷的早晨突然广播里传出了哀乐。人们噙
着泪水,对着电视一遍遍地看着那个简陋的遗体告别仪式,突然江青那副可憎的面孔出现
了,她居然不脱帽鞠躬,许多电视机旁都发出了怒吼:江青脱掉帽子!过了几天,报上又
公布了总理遗体到八宝山火化的消息,并且遵总理遗嘱不留骨灰。许多人都不相信这个事
实,一定是江青这个臭婆娘又在搞什么阴谋。直到多少年后,我们才清楚,这确实是总理
遗愿。一月十五日下午追悼会结束后,邓颖超就把家属召集到一起,说总理在十几年前就
与她约定死后不留骨灰。灰入大地,可以肥田。当晚,邓颖超找来总理生前党小组的几个
成员帮忙,一架农用飞机在如磐的夜色中冷清地起飞,飞临天津这个总理少年时代生活和
最早投身革命的地方,又沿着渤海湾飞临黄河入海口,将那一捧银白的灰粉化入海空,也
许就是这一撒,总理的魂魄就永远充满人间,贯通天地。

 

但人们还是不能接受这一事实。多少年后还是有人提问,难道总理的骨灰就真的一点也没
有留下吗?中国人和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习惯修墓土葬,这对生者来说,可以寄托哀思,
对死者来说则希望还能长留人间。多少年来,越有权的人就越下力气去做这件事。中国的
十三陵,印度的泰姬陵,埃及的金字塔,还有一些埋葬神父的大教堂,我都看过。共产党
人是无神论者,又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当然不会为自己的身后事去费许多神。所以一解
放,毛泽东就带头签名火葬,以节约耕地,但彻底如周恩来这样连骨灰都不留的却还是第
一人。你看一座八宝山上,不就是存灰为记吗?历史上有多少名人,死后即使无尸,人们
也要为他修一个衣冠冢。老舍先生的追悼会上,骨灰盒里放的是一副眼镜,一支钢笔。纪
念死者总得有个念物,有个引子啊。

 

没有灰,当然也谈不上埋灰之处,也就没有碑和墓,欲哭无泪,欲祭无碑,魂兮何在,无
限相思寄何处?中外文学史上有许多名篇都是碑文、墓志和在名人墓前的凭吊之作,有许
多还发挥出炽热的情和永恒的理。如韩愈为柳宗元写的墓志痛呼:“士穷乃见节义”,如
杜甫在诸葛亮祠中所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都成了千古名言。明代
张溥著名的《五人墓碑记》“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简直就是一篇正义对邪恶的宣言
。就是空前伟大如马克思这样的人,死后也有一块墓地,恩格斯在他墓前的演说也选入马
恩文选,成了国际共运的重要文献。马克思的形象也因这篇文章更加辉煌。为伟人修墓立
碑已成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百姓的习惯,你看明山秀水间,市井乡村里,还有那些州县
府志的字里行间,有多少知名的、不知名的古人墓、碑、庙、祠、铭、志,怎么偏偏轮到
总理,这个前代所有的名人加起来都不足抵其人格伟大的人,就连一个我们可以为之扼腕
、叹息、流泪的地方也没有呢?于是人们难免生出一丝丝的猜测,有的说是总理英明,见
“四人帮”猖狂,政局反复,不愿身后有伍子胥鞭尸之事;有的说是总理节俭,不愿为自
己的身后事再破费国家钱财。但我想,他主要的就是要求一个干净。生时鞠躬尽瘁,死后
不留麻烦。他是一个只讲奉献,献完转身就走的人,不求什么纪念的回报和香火的馈饷。
也许隐隐还有另一层意思。以他共产主义者的无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君”,他更不愿
在身后出现什么“僭越”式的悼念,或因此又生出一些政治上的尴尬。果然,地球上第一
个为周恩来修纪念碑的,并不是在中国,而是在日本。第一个纪念馆也不是建在北京,而
是在他的家乡。日本的纪念碑是一块天然的石头,上面刻着他留学日本时的那首《雨中岚
山》。一九九四年我去日本时曾专门到樱花丛中去寻找过这块诗碑。我双手抚石,西望长
安,不觉泪水涟涟。回天无力,斯人长逝已是天大的遗憾,而在国内又无墓可寻,叫人又
是一种怎样的惆怅?一个曾叫世界天翻地覆的英雄,一个为民族留下了一个共和国的总理
,却连一点骨灰也没有留下,这强烈的反差,让人一想,心里就有如坠落千丈似地空茫。

 

总理的二无是生而无后。

 

中国人习惯续家谱,重出身,爱攀名人之后也重名人之后。刘备明明是个编席卖履的小贩
,却攀了个皇族之后,被尊为皇叔,诸葛亮和关、张、赵、马、黄等一批文臣武将,就捧
着这块招牌,居然三分天下。一般人有后无后还是个人和家族的事,名人无后却成了国人
的遗憾。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纪念古人也有三:故居、墓地、后人,后人为大。虽然后
人不能尽续其先人的功德才智,但对世人来说,有一条血缘的根传下来,总比无声的遗物
更惹人怀旧。人们尊其后,说到底还是尊其本人。这是一种纪念,一种传扬。对越是功高
德重为民族作出牺牲的逝者,人们就越尊重他们的后代,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他们的
感激,赎回生者的遗憾。总理并不脱俗,也不寡情。我在他的绍兴祖居,亲眼见过抗战时
期他和邓颖超回乡动员抗日时,恭恭敬敬地续写在家谱上的名字。他在白区经常做的一件
事,就是搜求烈士遗孤,安排抚养。他常说:不这样我怎么对得起他们的父母?他在延安
时亲自安排将瞿秋白、蔡和森、苏兆征、张太雷、赵世炎、王若飞等烈士子女送到苏联好
生教育、看护,并亲自到苏联与斯大林谈判,达成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协议:这批子弟在
苏联只求学,不上前线(而苏联国际儿童院中其他国家的子弟,有二十一名牺牲在战争前
线)。这恐怕是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大的人物达成的一个最小的协议。总理何等苦心,他是
要为烈士存孤续后啊。六七十年代,中日民间友好往来,日本著名女运动员松崎君代,多
次受到总理接见。当总理知道她婚后无子时,便关切地留她在京治病,并说有了孩子可要
告诉一声啊。一九七六年总理去世,她悲呼道:“周先生,我们已经有了孩子,但还没有
来得及告诉您!”确实子孙的繁衍是人类最实际的需要,是人最基本的情感。但是天何不
公,轮到总理却偏偏无后,这怎么能不使人遗憾呢?是残酷的地下斗争和战争夺去邓颖超
同志腹中的婴儿,以后又摧残了她的健康。但是以总理之权、之位、之才和他的倾倒多少
女性的风采,何愁不能再建家室,传宗接代呢?这在解放初党的中高级干部中不乏其人,
并几乎成风。但总理没有。他以倾国之权而坚守平民之德。后来有一个厚脸皮的女人写过
一本书,称她自己就是总理的私生女,这当然经不起档案资料的核验。举国一阵哗然之后
,如风吹黄叶落,复又秋阳红。但人们在愤怒之余心里仍然隐隐存着一丝的惆怅。特别是
眼见和总理同代人的子女,或又子女的子女,不少都官居高位名显于世,不禁又要黯然神
伤。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是求全求美的,如总理这样的伟人该是英雄美人、父英子雄、家运
绵长的啊。然而,这一切都没有。这怎么能不在国人心中凿下一个空洞呢?人们的习惯思
维如列车疾驶,负着浓浓的希望,却一下子冲出轨道,跌入了一个无底的深渊。

 

总理的三无是官而不显。

 

千百年来,官和权是连在一起的。在某些人看来,官就是显赫的地位,就是特殊的享受,
就是人上人,就是福中福。官和民成了一个对立的概念,也有了一种对立的形象。但周恩
来作为一国总理则只求不显。在外交、公务场合他是官,而在生活中,在内心深处,他是
一个最低标准甚至不够标准的平民。他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平民宰相,是世界上最平民
化的总理。一次他出国访问,内衣破了送到我驻外使馆去缝洗。大使夫人抱着这一团衣服
时,泪水盈眶,她怒指着工作人员道:“原来你们就这样照顾总理啊!这是一个大国总理
的衣服吗?”总理的衬衣多处打过补丁,领子和袖口已换过几次,一件毛巾睡衣本来白底
蓝格,但早已磨得像一件纱衣。后来我见过这件睡衣,瞪大眼睛也找不出原来的纹路。这
样寒酸的行头,当然不敢示人,更不敢示外国人。所以总理出国总带一只特殊的箱子,不
管住多高级的宾馆,每天起床,先由我方人员将这套行头收入箱内锁好,才许宾馆服务生
进去整理房间。人家一直以为这是一个最高机密的文件箱呢。这专用箱里锁着一个平民的
灵魂。而当总理在国内办公时就不必这样遮挡“家丑”了,他一坐到桌旁,就套上一副蓝
布袖套,那样子就像一个坐在包装台前的女工。许多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文件和震惊世
界的声明,都是在这蓝袖套下写出的啊。只有总理的贴身人员才知道他的生活实在太不像
个总理。总理一入城就在中南海西花厅办公,一直住了二十五年。这是座老平房,又湿又
暗,工作人员多次请示总理,总理都不准维修。终于有一次,工作人员趁总理外出时将房
子小修了一下,于是《周恩来年谱》便有了这一段记载:一九六○年三月六日,总理回京
,发现房已维修,当晚即离去暂住钓鱼台,要求将房内的旧家具(含旧窗帘)全部换回来,
否则就不回去住。工作人员只得从命。一次,总理在杭州出差,临上飞机时地方上送了一
筐南方的时鲜蔬菜,到京时被他发现,就严厉批评了工作人员,并命令折价寄钱去。一次
,总理在洛阳视察,见到一册碑帖,问秘书身上带钱没有,见没带钱,就摇摇头走了。总
理从小随伯父求学,伯父的坟迁移,他不能回去,先派弟弟去,临行前又改派侄儿去,为
的是尽量不惊动地方。一国总理啊,他理天下事,管天下财,住一室,食一蔬,用一物,
办一事算得了什么?多少年来,在人们的脑子里,做官就是显耀。你看,封建社会的官帽
,不是乌纱便是红顶,官员出行,或鸣锣开道,或静街回避,不就是要一个“显”字?这
种显耀或为显示权力,或为显示财富,总之是要显出高人一等。古人一考上进士,就要鸣
锣报喜,一考上状元就要骑马披红走街,一当上官就要回乡到父老面前转一圈。所谓衣锦
还乡,为的就是显一显。刘邦做了皇帝后,曾痛痛快快地回乡显示过一回,元散曲名篇《
高祖还乡》即挖苦此事。你看那排场:“红漆了叉,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明晃晃
马镫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这几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
的衣服。”西晋时有个石崇官做到个荆州刺史,也就是地委书记吧,就敢于同皇帝司马昭
的小舅子王恺斗富。他平时生活,“丝竹尽当时之精,庖膳穷水陆之珍”。招待客人,以
锦围步幛五十里,以蜡烧柴做饭,王恺自叹不如。现在这种显弄之举更有新招,比座位,
比上镜头,比好房,比好车,比架子。一次一位县级小官到我办公室,身披呢子大衣,刚
握完手突然后面蹿上一小童,双手托举一张名片。原来这是他的跟班,连递名片也要秘书
代劳,这个架子设计之精,我万没有想到。刚说几句话又抽出“大哥大”,向千里之外的
穷乡僻壤报告他现已到京,正在某某办公室,连我也被他编入了显耀自己的广告词。我不
知他在地方上有多大政绩,为百姓办了多少实事,看这架子心里只有说不出的苦和酸。想
总理有权不私,有名不显,权倾一国,两袖清风,这种近似残酷的反差随着岁月的增加,
倒叫人更加不安和不忍了。

 

总理的四无是党而不私。

 

列宁讲:人是分为阶级的,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是由领袖来主持的。大概有人类
就有党,除政党外还有朋党、乡党等小党。毛泽东同志就提到过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同
好者为党,同利者为党,在私有制的基础上,结党为了营私,党成了求权、求荣、求利的
工具。项羽、刘邦为楚汉两党,汉党胜,建刘汉王朝,三国演义就是曹、孙、刘三党演义
。朱元璋结党扯旗,他的对立面除元政权这个执政党外,还有张士诚、陈友谅各在野党,
结果朱党胜而建朱明王朝。只有共产党成立以后才宣布,它是专门为解放全人类而做牺牲
的党,除了人民利益,国家民族利益,党无私利,党员个人无私求。无数如白求恩、张思
德、雷锋、焦裕禄这样的基层党员,都做到了入党无私,在党无私。但是当身处要位甚至
领袖之位,权握一国之财,而要私无一点,利无一分,却是最难最难的。权用于私,权大
一分就私大一丈,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做无私的战士易,做无私的官难,做无私的大官更
难。像总理这样军政大权在握的人,权力的砝码已经可以使他左偏则个人为党所用,右偏
则党为个人所私,或可为党员,或可为党阀了。王明、张国焘不都成了党阀吗?而总理的
可贵正在党而不私。

 

一九七四年,康生被查出癌症住院治疗。周恩来这时也有绝症在身,还是拖着病体常去看
他。康一辈子与总理不合,总理每次一出病房他就在背后骂。工作人员告诉总理,说既然
这样您何必去看他。但总理笑一笑,还是去。这种以德报怨,顾全大局,委曲求全的事,
在他一生中举不胜举。周总理同胞兄弟三人,他是老大,老二早逝,他与三弟恩寿情同手
足。恩寿解放前经商,为我党提供过不少经费。解放后安排工作到内务部,总理指示职务
要安排得尽量低些,因为他是我弟弟。后恩寿胃有病,不能正常上班,总理又指示要办退
休,不上班就不能领国家工资。曾山部长执行得慢了些,总理又严厉批评说:“你不办,
我就要给你处分了。”“文革”中总理尽全力保护救助干部。一次范长江的夫人沈谱(著
名民主人士沈均儒之女)找到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希望能向总理转交一封信,救救长江。
周秉德是沈均儒长孙儿媳,沈谱是她丈夫的亲姑姑。范长江是我党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又
是沈老的女婿,总理还是他的入党介绍人。以这样深的背景,周秉德却不敢接这封信,因
为总理有一条家规:任何家人不得参与公事。

 

如果说总理要借在党的力量谋大私,闹独立,闹分裂,篡权的话,他比任何人都有更多的
机会,更好的条件。但是他恰恰以自己坚定的党性和人格的凝聚力,消除了党内的多次磨
擦和四次大的分裂危机。五十年来他是党内须臾不可缺少的凝固剂。第一次是红军长征时
,这时周恩来身兼五职,是中央三人团(博古、李德、周恩来)成员之一;中央政治局常委
、书记处书记、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在遵义会议上,只有他才有资格去和博古、李
德争吵,把毛泽东请了回来。王明派对党的干扰基本排除了(彻底排除要到延安整风以后)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又冒出个张国焘。张兵力远胜中央红军,是个实力派。有枪就要
权,不给权就翻脸,党和红军又面临一次分裂。这时周恩来主动将自己担任的红军总政委
让给了张国焘。红军总算统一,得以顺利北进,扎根陕北。第二次是“大跃进”和三年困
难时期。一九五七年年底,冒进情绪明显抬头,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提出反冒进,毛
泽东大怒,说不是冒进,是跃进,并多次让周恩来检讨,甚至说到党的分裂。周恩来立即
站出将责任全部揽在自己身上,几乎逢会就检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保住党的团结,保
住一批如陈云、刘少奇等有正确经济思想的干部,留得青山在,为党渡危机。而在他修订
规划时,又小心地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他藏而不露地将“十五年赶上英国”,改为“十
年或者更多的一点时间”,加了九个字。将“在今后十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实现全国农业
发展纲要”一句删去了“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八个字,不要小看这一加一减八九个字,果
然,一年以后,经济凋敝,毛泽东说: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搞经济还得靠恩来、陈
云,多亏恩来给我们留下三年余地。第三次是“文革”中,林彪骗取了毛主席信任。这时
作为二把手的周恩来再次让出了自己的位置。他这个当年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毕恭毕
敬地向他当年的学生,现在的副统帅请示汇报,在天安门城楼上、在大会堂等公众场合为
之领坐引路。林彪的威望,或者就以他当时的投机表现、身体状况,总理自然知道他是不
配接这个班的,但主席同意了,党的代表大会通过了,他只有服从。果然,九大之后只有
两年多,林彪自我爆炸,总理连夜坐镇大会堂,弹指一挥,将其余党一网打尽,为国为党
再定乾坤。让也总理,争也总理,一屈一伸又弥合了一次分裂。第四次,林彪事件之后总
理威信已到绝高之境,但“四人帮”的篡权阴谋也到了剑拔弩张的境地。这时已经不是拯
救党的分裂,而是拯救党的危亡了,总理自知身染绝症,一病难起,于是他在抓紧寻找接
班人,寻找可以接替他与“四人帮”抗衡的人物,他找到了邓小平。一九七四年十二月,
他不顾危病在身飞到韶山与毛泽东商量邓小平的任职。小平一出山,双方就展开拉据战,
这时总理躺在医院里,就像诸葛亮当年卧病军帐之中,仍侧耳静听着帐外的金戈铁马声。
“四人帮”唯一忌惮的就是周恩来还在世。当时主席病重,全党的安危系于周恩来一身,
他生命延缓一分钟,党的统一就能维持一分钟。他躺在床上,像手中没有了弹药的战士,
只能以重病之躯扑上去堵枪眼了。癌症折磨得他消瘦、发烧,常处在如针刺刀割般的疼痛
中,后来连大剂量的镇痛、麻醉药都不起作用。但是他忍着,他知道多坚持一分钟,党的
希望就多一分。因为人民正在觉醒,叶帅他们正在组织反击。他已到弥留之际,当他清醒
过来时,对身边的人员说:“你去给中央打一个电话,中央让我活几天,我就活几天!”
就这样一直撑到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当时消息还未正式公布,但群众一看医院内外的动
静就猜出大事不好。这天总理的保健医生外出办事,一个熟人拦住问:“是不是总理出事
了,真的吗?”他不敢回答,稍一迟疑,对方转身就走,边走边哭,终于放声大哭起来。
九个月后,百姓心中的这股怨气,一举掀翻了“四人帮”。总理在死后又一次救了党。

 

宋代欧阳修写过一篇著名的《朋党论》,指出有两种朋党,一种是小人之朋,“所好者禄
利,所贪者财货”;一种是君子之朋,“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而只
有君子之朋才能万众一心。“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以周公为首。这就是周灭
商的道理。周恩来在重庆时就被人称周公,直到晚年,他立党为公,功同周公的形象更加
鲜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只不过是“一饭三吐哺”,而我们的总理在病榻上
还心忧国事,“一次输液三拔针”啊。如此忧国,如此竭诚,怎么能不天下归心呢?

 

总理的五无是劳而无怨。

 

周总理是中国革命的第一受苦人。上海工人起义,“八一”起义,万里长征,三大战役,
这种真刀真枪的事他干;地下特科斗争,国统区长驻虎穴,这种生死度外的事他干;解放
后政治工作、经济工作、文化工作,这种大管家的烦人杂事他干;“文化革命”中上下周
旋,这种在夹缝中委曲求全的事他干。他人生的最后一些年头,直到临终,身上一直佩着
的一块徽章,是“为人民服务”。如果计算工作量,他真正是党内之最。周恩来是一九七
四年六月一日住进医院的,据资料统计,一至五月共一百三十九天,他每天工作十二至十
四小时有九天;十四至十八小时有七十四天;十九至二十三小时有三十八天;连续二十四
小时有五天。只有十三天工作在十二小时之内。而从三月中旬到五月底,两个半月,日常
工作外,他又参加中央会议二十一次,外事活动五十四次,其他会议和谈话五十七次。他
像一头牛,只知道负重,没完没了地受苦,有时还要受气。一九三四年,因为王明的“左
”倾路线和洋顾问李德的指挥之误,红军丢了苏区,血染湘江,长征北上。这时周恩来是
军事三人团成员之一,他既要负失败之责,又要说服博古恢复毛泽东的指挥权,惶惶然,
就如《打金枝》中的皇后,劝了金枝,回过头来又劝驸马。一九三八年,他右臂受伤,两
次治疗不愈,只好远走苏联。医生说为了彻底好,治疗时间就要长一些。他却说时局危急
,不能长离国内,只短住了六个月。最后还是落下个臂伸不直的残疾。而林彪也是治病,
也是这个时局,却在苏联从一九三八年住到了一九四一年。“文化革命”中,周恩来成了
救火队长,他像老母鸡以双翅护雏,防老鹰叼食一样尽其所能保护干部。红卫兵要揪斗陈
毅,周恩来苦苦说服无效,最后震怒道:我就站在大会堂门口,看你们从我身上踩过去!
这时国家已经瘫痪,全国除少数造反派许多人都成了逍遥派,而周恩来始终是一个苦撑派
,一个苦命人。他像扛着城门的力士,放不下,走不开。每天无休止地接见,无休止地调
解。饭都来不及吃,服务员只好在茶杯里调一点面糊。“文革”中干部一层层地被打倒。
他周围的战友,副总理、政治局委员已被打倒一大片,连国家主席刘少奇都被打倒了,但
偏偏留下了他一个。他连这种“休息”的机会也得不到啊。全国到处点火,留一个周恩来
东奔西跑去救火,这真是命运的捉弄。他坦然一笑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大厦
将倾,只留下一根大柱。这柱子已经被压得吱吱响,已经出现裂纹,但他还是咬牙苦撑。
由于他的自我牺牲,他的厚道宽容,他的任劳任怨,革命的每一个重要关头,每一次进退
两难,都离不开他。许多时候他都左右逢源,稳定时局,但许多时候,他又只能被人们作
为平衡的棋子,或者替罪的羔羊。历史上向来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共产党的领导人换了多
少,却人人要用周恩来。他的过人才干害了他,他的任劳任怨的品质害了他,多苦、多难
、多累、多险的活,都由他去顶。

 

一九五七年年底,我国经济出现急功近利的苗头,周恩来提出反冒进。毛泽东大怒,连续
开会发脾气。一月初杭州会议,毛说:你脱离了各省、各部。一月中旬南宁会议,毛说:
“你不是反冒进吗?我是反反冒进的。”这时柯庆施写了一篇升虚火的文章,毛说:恩来
,你是总理,这篇文章你写得出来吗?八月成都会议,周恩来检查,毛还不满意,表示仍
然要作为一个犯错误的例子再议。从成都回京后,一个静静的夜晚,西花厅夜凉如水,周
恩来把秘书叫来说,“我要给主席写份检查,我讲一句,你记一句。”但是他枯对孤灯,
常常五六分钟说不出一个字。冒进造成的险情已经四处露头,在对下与对上、报国与“忠
君”之间,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深深的痛苦。他对领袖的服从与忠诚绝不是封建式的愚
忠。他是基于领袖是党的核心、是党统一的标志这一原则和毛主席的威信这一事实,从唯
物史观和党性标准出发来严格要求自己的。为了大局,在前几次会上他已把反冒进的责任
全揽在自己身上,现在还要怎样深挖呢?而这深探游走的笔刃又怎样才能做到既解剖自己
又不伤实情,不伤国事大局呢?天亮时,秘书终于整理成一篇文字,其中加了这样一句:
“我与主席多年风雨同舟,朝夕与共,还是跟不上主席的思想。”恩来指着“风雨同舟,
朝夕与共”八个字说,怎么能这样提呢?你太不懂党史。说时眼眶里已泪水盈盈了。秘书
不知总理苦,为文犹用昨日辞。几天后,他在八大二次会议上作完检讨,并委婉地请求辞
职。结论是不许辞。哀莫大于心死,苦莫大于心苦,但痛苦更在于心虽苦极又没有死。周
恩来对国对民对领袖都痴心不死啊,于是他只有负起那让常人看来无论如何也负不动的委
屈。

 

总理的六无是去不留言。

 

一九七六年元旦前后总理已经到了弥留之际。这时中央领导对总理病情已是一日一问,邓
颖超同志每日必到病房陪坐。可惜总理将去之时正是中央领导核心中鱼龙混杂、忠奸共处
的混乱之际。奸佞之徒江青、王洪文常假惺惺地慰问却又暗藏杀机。这时忠节老臣中还没
有被打倒的只有叶剑英了。叶帅与总理自黄埔时期起便患难与共,又共同经历过党史上许
多是非曲直。眼见总理已是一日三厥,气若游丝,而“四人帮”又乘危乱国,叶帅心乱如
麻,老泪纵横。一日,他取来一叠白纸,对病房值班人员说,总理一生顾全大局,严守机
密,肚子里装着很多东西,死前肯定有话要说,你们要随时记下。但总理去世后,值班人
员交到叶帅手里的仍然是一叠白纸。

 

当真是总理肚中无话吗?当然不是,在会场上,在向领袖汇报时,在对“四人帮”斗争时
,在与同志谈心时,该说的都说过了,他觉得不该说的,平时不多说一字,现在并不因为
要撒手而去就可以不负责任,随心所欲。总理的办公室和卧室同处一栋,邓疑超同志是他
一生的革命知己,又同是中央高干,但总理工作上的事邓疑超自动回避,总理也不与她多
讲一字。总理办公室有三把钥匙,他一把,秘书一把,警卫一把,邓疑超没有,她要进办
公室必须先敲门。周总理把自己一劈两半。一半是公家的人,党的人,一半是他自己。他
也有家私,也有个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但是这两部分泾渭分明,绝不相混。周恩来与邓疑
超的爱可谓至纯至诚,但也不敢因私犯公。他们两人,丈夫的心可以全部掏给妻子,但决
不能搭上公家的一点东西;反过来妻子对丈夫可以是十二分的关心,但决不能关心到公事
里去。总理与邓大姐这对权高德重的伴侣堪称是正确处理家事国事的楷模。诗言志,为说
心里话而写。总理年轻时还有诗作,现在东瀛岛的诗碑上就刻着他那首著名的《雨中岚山
》。皖南事变骤起,他愤怒地以诗惩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但解放后,他除了公文报告,却很少有诗。当真他的内心情感之门关闭了吗?没有。工
作人员回忆,总理工作之余也写诗,用毛笔写在信笺上,反复改。但写好后又撕成碎片,
碎碎的,投入纸篓,宛如一群梦中的蝴蝶。除了工作,除了按照党的决定和纪律所做的事
,他不愿再表白什么,留下什么。瞿秋白在临终前留下一篇《多余的话》将一个真实的我
剖析得淋漓尽致,然后昂然就义,舍身成仁。坦白是一种崇高。周恩来在临终前只留下一
叠白纸。“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就无我,我复何言哉?不必再说,又是一种
崇高。

 

周恩来的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
产党始。一九九八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
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
放自己。我敢大胆说一句,一百五十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这样彻
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之境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因为即使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也
没有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总理在甩脱自我,真
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
倾城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他爱心博大,覆盖国家、人民和整个世界。你看他大至处理国际关系,小至处理人际关系
无不充满浓浓的、厚厚的爱心。美帝国主义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曾是积怨如山的,但
是战争结束后,一九五四年周恩来第一次与美国代表团在日内瓦见面时就发出友好的表示
,虽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了,或者是不敢接受,但周恩来还是满脸的宽厚与自信,就
是这种宽厚与自信,终于吸引尼克松在我们立国二十一年后,横跨太平洋到中国来与周恩
来握手。国共两党是曾有血海深仇的,蒋介石曾以巨额大洋悬赏要周恩来的头。当西安事
变发生时,蒋介石已成阶下囚,国人皆曰可杀,连曾经向蒋介石右倾过的陈独秀都高兴地
连呼打酒来,蒋介石必死无疑。但是周恩来却带了十个人,进到刀枪如林的西安城去与蒋
介石握手。周恩来长期代表中共与国民党谈判,在重庆,在南京,在北平。到最后,这些
敌方代表竟为他的魅力所吸引,投向了中共。只有团长张治中说,别人可以留下,从手续
上讲他应回去复命。周却坚决挽留,说西安事变已对不起一位姓张的朋友(张学良),这次
不能重演悲剧,并立即通过地下党将张的家属也接到了北平。他的爱心征服了多少人,温
暖了多少人,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叹服。宋美龄连问蒋介石,为什么我们就没有这样的人
。美方与他长期打交道后,甚至后悔当初不该去扶植蒋介石。至于他对人民的爱,革命队
伍内同志的爱,更是如雨润田,如土载物般地浑厚深沉。曾任党的总书记、犯过“左”倾
路线错误的博古,可以说是经周恩来亲手“颠覆”下台的,但后来他们相处得很好,在重
庆,博古成了周的得力助手。甚至像陈独秀这样曾给党造成血的损失,当他对自己的错误
已有认识,并有回党的表示时,周恩来立即着手接洽此事,可惜未能谈成。恩格斯在马克
思墓前讲话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话移来评价周恩来最合
适不过。当周恩来去世时,无论东方西方,同声悲泣,整个地球都载不动这许多遗憾,许
多愁。

 

他的大德,再造了党,再党了共和国,并且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无私和儒家传统的仁义忠
信糅合成一种新的美德,为中华文明提供了新的典范。如果说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周恩来则是党和国家的养护人。他硬是让各方面的压力,各种矛盾
将自己压成了粉,挤成了油,润滑着党和共和国这架机器,维持着它的正常运行。五十年
来他亲手托起党的两任领袖,又拯救过共和国的三次危机。遵义会议他扶起了毛泽东,“
文革”后期他托出邓小平。作为两代领袖,毛邓之功炳彪史册,而周恩来却静静地化作了
那六个“无”。建国后他首治战争创伤,国家复苏;二治“大跃进”灾难,国又中兴;三
抗林彪江青集团,铲除妖孽。而他在举国狂庆的前夜却先悄悄地走了,走时连一点骨灰也
没有留下。

 

周恩来为什么这样地感人至深,感人至久呢?正是这“六无”,“六有”,在人们心中撞
击、翻搅和掀动着大起大落、大跌大荡的波浪。他的博爱与大德拯救、温暖和护佑了太多
太多的人。自古以来,爱民之官受人爱。诸葛亮治蜀二十七年,而武侯祠香火不断一千五
百年。陈毅游武侯祠道:“孔明反胜昭烈(刘备)其何故也,余意孔明治蜀留有遗爱。”遗
爱愈厚,念之愈切。平日常人相处尚投桃报李,有恩必报,而一个伟人再造了国家,复兴
了民族,润泽了百姓,后人又怎能轻易地淡忘了他呢?我们是唯物论者,但我心里总觉得
大概有一天还是会有人来要为总理修一座庙。庙是神的殿堂,神是后人在所有的前人中筛
选出来的模范,比若忠义如关公,爱民如诸葛亮。周总理无论在自身修养和治国理政方面
,功德、才智、得民心等都很像诸葛亮。诸葛亮教子很严,他那篇有名的《诫子书》,教
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勤俭持家,上书后主说,自己家有桑树八百
棵,薄田十五顷,供给一家人的生活,馀再无积蓄。这两件事都常为史家称道。呜呼,总
理何如?他没有后,当然也没有什么教子格言;他没有遗产,去世时,家属各分到几件补
丁衣服作纪念;他没有祠,没有墓,连灰都不知落在何方。他不立言,没有一篇《出师表
》可以传世。他越是这样地没有没有,后人就越感念他的遗爱;那一个个没有也就越像一
条条鞭子抽在人们的心上。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是命运从总
理身上一条条地撕去许多本该属于他的东西,同时也在撕裂后人的心肺肝肠。那是永远无
法弥补的遗憾,这遗憾又加倍转化为深深的思念。渐渐二十二年过去了,思念又转化为人
们更深的思考,于是总理的人格力量在浓缩,在定格,在突现。而人格的力量一旦形成便
是超时空的。不独总理,所有历史上的伟人,中国的司马迁、文天祥,外国的马克思、列
宁,我们又何曾见过呢?爱因斯坦生生将一座物理大山凿穿而得出一个哲学结论:当速度
等于光速时,时间就停止;当质量足够大时它周围的空间就弯曲。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
以再提出一个“人格相对论”呢?当人格的力量达到一定强度时,它就会迅如光速而追附
万物,囊括空间而护佑生灵。我们与伟人当然就既无时间之差又无空间之别了。

 

这就是生命的哲学。

 

周恩来还会伴我们到永远。

 

一九九八年二月


--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承担使命的方式。1980年代,当媒体与社会全面“围剿”桌球厅的时候,《南风窗》曾拿出自己的营业收入举办了与杂志内容毫无关系的中国第一场桌球大赛,目的只在于促进社会更加多元,让人们有理直气壮地追求娱乐和消费的权利。

而今,“娱乐至死”风靡社会,并成为传媒经营法则时,《南风窗》抽身半步,回归践行“责任”的传统,举办公益的大学生调研活动,资助学生走出校园,观察和记录他们眼中的中国。

新一代大学生注定要在庞杂的问题社会中打拼,对于这些问题的观察和思考,不仅仅是对于国运兴衰的关注,更是对一个个身处其中的个体命运的关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0.10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3.23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