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oco (缥缈公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从乞丐到元首-59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May 26 16:20:36 2001), 转信
发信人: jackson (冷冰冰),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饮水思源站 (Thu Jun 3 16:57:36 1999) , 站内信件
(6)
次日清晨,9月29日,元首在慕尼黑与边界之间迎接墨索里尼。此举不独是给予一个
盟友的礼遇,而且还使希特勒有机会将事态的最新情况告诉墨索里尼。当两个独裁者乘坐元
首的专列开往巴伐利亚的首府时,希特勒透露说,“‘西壁’一旦竣工,他就用不着害怕来
自那里的攻击了。假若英法两国真的笨到发动突然袭击的地步,那么,敌人还来不及动员战
争便会结束。”“我没有必要去动员。德国陆军严阵以待,只消请求行动,我的目标便能实
现。”
参加慕尼黑会议的另外两名成员是乘飞机前往的。张伯伦离开赫斯顿时,天下起了小雨
。他对记者们说:“小时候,我常常说,‘第一次若不成功,那就努力,再努力!’这就是
我现在的所为。待我回来时,我希望我能够说,正如霍斯帕在‘亨利四世’中说过的那样,
‘冲破艰难险阻’我们摘下了这朵鲜花――安全!”
法国总理在“达拉第万岁!”、“和平万岁!”的喊声中,在勒布盖机场登上了飞机。
飞机是在浓雾中起飞的。上午11时15分,这架双引擎飞机在慕尼黑机场降落了。弗朗斯
瓦?本塞是看着达拉第走下飞机的。他发现,达拉第双眉紧锁,眼角的皱纹既多又深。他离
开时,城里既紧张又可怕。但是,令他惊奇的是,他发现德国人竟兴高采烈。他们用热情的
欢呼声迎接他,好像他是个英雄似的。
张伯伦是在午前数分钟着陆的。在前往里奇纳宫旅馆途中,他也受到了盛大的欢迎。在
旅馆里仅留数分钟后,他坐上敞篷汽车前往新近落成的元首大楼――会议将在那里举行。这
座元首大楼系国家社会主义党围绕科尼希广场而建的大楼群之一,用巨石砌成,建筑紧凑,
中央厅宽广异常,高65英尺,宽100英尺。大厅里有两座壮观的石阶,通向会议室。
张伯伦及其两名同事,身穿黑色制服,首先来到会议室。
接着前来的是墨索里尼――他抬头挺胸,步履轻快,无拘无束,好像他是主人似的。最
后抵达的是元首。他的目光严厉而奇特,使达拉第感受不浅。会议参与者及其助手们座位设
在小餐厅内的长台上,他们彼此互相打量,客气但冷冷地握着手。希特勒极力装出和蔼可亲
的样子,他在眉宇之间却现出关切,因为客人们大都不讲德语,他不能与他们自由交谈。
拘谨地进完自助餐后,希特勒领着众人进了一间四方形的房子――鸟瞰着科尼希广场。
房子很是壮观,四周的墙壁用皮革覆盖,还有不少花草和各种画。墙上还有个大理石砌成的
壁炉,壁炉上方悬挂着仑巴赫画的巨幅俾斯麦画像。
由于准备工作极差,且又没组织好,会议一开始便混乱不堪,且越开越糊涂。会议既无
主席又无日程,也没有大家同意的程序,完全成了各有关人士间的自由交谈。一次,在关于
就苏台德地区的财产向捷克人提供赔偿的问题上,张伯伦表示关切而且喋喋不休。这令希特
勒坐立不安。他喊道:“我们的时间非常宝贵,不能消费在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
墨索里尼就如何解决苏台德问题提出了一份书面提案,使会议稍稍有了点儿程序(这份
提案实际上是德国人起草的,但墨索里尼将它作为自己的提案提出来)。那时已是下午3时
了,会议体会进午餐。午餐后,会议开得更加混乱,简直是乱七八糟。经常三四个人同时发
言,使施密特无法进行工作。
他坚持,发言者应在会议发言译文宣读后才进行。在外边透过玻璃门看热闹的人们看来
,他活像是个正在纠正混乱的课堂秩序的小学校长。使情况更为复杂的是,外人也纷纷闯进
会议室。戈林、弗朗斯瓦?本塞、汉德逊、阿托利科、威兹萨克等人,带着书记、秘书和随
从,大摇大摆走了进来。他们一进来便围绕主要与会者而坐,而主要与会者则在大壁炉前形
成一半圆圈而坐,这样一来,整个会场看上去就像高筹码赌注就要揭晓时的赌场一样。
会议已由墨索里尼主持了。墨索里尼能操四种语言,其余三位会议参与者只能讲各自的
语言。他的英语讲得十分吃力,法语讲得像意大利语,德语是否能让人听懂还是个问题,他
仍像个首席翻译,像个无秩序的合唱队的指挥――唯我独尊但和气可爱,他用德语向希特勒
提问,将回答的要点而不是原话分别用英语和法语转告给英法两国代表团。“那天我很开心
”,他后来对党卫队上尉多尔曼(他带他前来当译员)说,“所有人的眼光都集中在我身上
,不是集中在达拉第先生或张伯伦先生身上。这真是个值得凯撒出席的场合。你记得不记得?”
快到傍晚时,室内的空气更加紧张了。后来,英国终于端出了一份提案。除苏台德公民
投票以及要为捷克的新边境提供国际保证等条件外,其余全被接受。在讨论――冗长但并不
特别刻薄――抵达高潮时,多尔曼被召了出去,有位罩着面纱的神秘女人求见。在哨兵室,
他发现此人原来是阿托利科大使的夫人。她要求让希特勒先生“立刻毫无延误”地将会议进
行情况告诉她。因为她曾在罗列托的香客教堂向圣母玛丽亚许过愿:若会议开得成功、世界
和平得以维护,她会携一支金色的大蜡烛回来。她的火车还有半小时就要开了。
多尔曼说,此事他不能去问希特勒,问问墨索里尼或齐亚诺还马马虎虎。问他们可不行
;她叫他去问无事不晓的希姆莱。
多尔曼无计可施,只好去找帝国元首。“起初,他觉得惊奇,一想又觉得好笑。他授权
我宣布,和平已有保证。”
协议看来可以签订了。但仍有若干点需要澄清。那时已是晚上8点了,希特勒已不耐烦
了。他原已准备好了酒席以庆祝会议结束;此时饭菜已凉了。他建议休会,先去赴宴,因为
讨论还可能再拖上几个小时。英法两国代表以要向政府打电话为由婉言拒绝了他的邀请。但
施密特却觉得,他们无心思出席宴会。“和平是取得了,但名声却遭到重大损失。”英方代
表匆匆返回“里吉纳”饭店,法国代表则赶回“四季”旅馆――回去后,他们让人将饭菜送
至房间。与此同时,德国人与意大利人则在元首大楼用香槟酒和各种佳肴欢庆胜利。
当代表回去和他们的顾问们在壁炉前坐下来时,已是晚上10点多了。他们重又将协议
作了广泛的修改。由于拖拖拉拉,一直到深夜后才达成协议。“实际上,这早已成定局”,
戈林后来对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说,“无论是张伯伦还是达拉第,他们谁都无意为拯救捷克斯
洛伐克而作出任何牺牲或去冒险。这对我是清楚不过的。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在3小时内便
决定了。他们后来喋喋不休地争吵的是‘保证’这个字眼。
张伯伦关注两方;达拉第则对事事都不加注意,他就这样坐着。”(戈林滑了下去,半
躺半卧地坐着,脸上还作出厌烦的表情。)“他只不时点头称是,事事都没有一星半点儿反
对意见。希特勒竟如此轻易地左右了这件事,这今我惊奇不已。毕竟,他们也很清楚,斯科
达公司等,在苏台德开有兵工厂,捷克斯洛伐克完全受我们摆布……当他建议将苏台德界外
的某些军备在占领苏台德后立即搬迁进去时,我原以为会大吵特吵的――但是没有,连斜着
看一眼也没有。我们得到了所要的一切,可说是如愿以偿了,而且是这样得到的。”(他爽
快地弹了一下指头。)
凌晨1时30分,一份众人皆可接受的文件被正式放置在一张红木台上――靠近做工考
究的大墨水池。条约规定,从10月1日起,苏台德的撤退工作将分四阶段完成。协议还规
定建立国际委员会,以决定在何区举行公民投票,以及最终划定疆界。
希特勒显得心满意足。由于第一个签字的是他,他发现那个大墨水池是干的,便忙令取
个新的来代替。最迟来的是他,但第一个走的也是他。“希特勒眼中放射着胜利的光芒,大
步走下元首大楼的宽阔的石阶”。此情此景,令记者威廉?希拉印象尤深。
张伯伦和达拉第又呆了相当长的时间后才离开。他们的责任是相当痛苦的:要把捷克的
命运通知捷克人――捷克的两名代表整天在焦急地等待着。凌晨2时15分,他们被带至张
伯伦的旅馆房内。这两名代表在听候宣判时,室内的气氛窒息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张伯伦长
篇大论,如此这般讲了一通,达拉第便把一份协议书递给捷克人――此时,张伯伦开始打哈
欠了。一个捷克人哭了。“相信我好了”,弗朗斯瓦?本塞告慰他说,“这些都不是最终的
。它不过是一个刚开场的故事的一刹那,而这个故事也必将将此旧事重提。”
达拉第一觉醒来,听见旅馆外欢声四起,简直令人神魂颠倒。他们又唱又跳,高呼“亲
爱的小达拉第”快出来――达拉第无奈,只好步出房门,到阳台上与众人相见。
当日上午晚些时候,达拉第乘敞篷车前往希特勒寓所举行最后一次会谈。在街上,他又
受到了慕尼黑市民的欢呼。英国首相此次德国之行还担负着一项重大使命。他已草拟了一份
简短的声明,希望希特勒能在此声明上签字。这份声明,远远超过了在元首大楼签署的文件
的意义――它表明,两国决心永不再交战。“如果他签字”,吃早餐时,他对议会秘书说,
“并遵守之,这很好;如他出尔反尔,那就能说服美国人,使美国人相信他是什么人。”
希特勒一听完这份备忘录的译文,便连声称“行!行!行!”两人未费多少口舌便在上
边签了字。张伯伦将一正文交给希特勒,另一份则由自己保存――他坚信,希特勒也与自己
一样热心。然而,施密特觉得,对于措辞他虽同意了,但有点勉强;他之所以签字,仅是要
使张伯伦高兴。希特勒似乎要散布互相矛盾的印象。他私下高兴地对男仆说,首相如此老迈
年高,还专程前来看他。“我给他的东西够多的了。他不会很快又再来”。然而,一会儿后
,他又对陆军副官格尔哈德?恩格尔少将说,“他喜欢这位老人,希望能继续与他谈判。”
希特勒向恩格尔保证,他自己“并不想采取有潜在危险的任何步骤。首先得消化已得成果。
解决波兰问题的办法是不会跑掉的”。
张伯伦的座机于清晨5时38分在赫斯顿着陆。他站在机舱门口,带着微笑,挥动着他
与希特勒签署的文件。“我将它搞到了!”他对哈利法克斯喊道,“我将它搞到了!”群众
的欢呼声仍在耳旁吼叫,他便当众宣读了英王写给他的信,要他“立刻赶至白金汉宫,以便
令我本人有机会对您的慕尼黑之行所取得的成功表示最衷心的祝贺”。
从机场至宫中的途中,他受到盛大欢迎――给予英雄的欢迎,这在英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在一封私函中,他曾描述道,街道上“从头至尾都站满了各个阶级的人士。他们高声欢呼
,把嗓子都喊哑了。他们跳上汽车的踏板,捶打着玻璃,把手伸进车内与我握手”。整个英
国似乎都要向他祝贺并感谢他。“没有一个从沙场得胜回朝的征服者”,伦敦的《泰晤士
报》评论说,“曾获得更荣耀的桂冠。”
在唐宁街10号前,他被人群包围了。人们尖声欢呼,不愿散开。张伯伦无奈,只好走
至一敞开的窗户前。欢呼之声越来越大,最终成了“他是个大好人”的喊声。他站在窗前,
满面红光。这扇窗户恰好是1878年迪斯勒里从柏林会议回国后宣布“光荣的和平”时所
站立过的窗户。他说:“在我国的历史上,这是光荣的和平。两次从德国回到唐宁街,我认
为,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
数周来的危机终告结束。英国除少数人外,均兴高采烈。
然而,在新总理詹?西洛维将军上任并通过电台宣布由于他们已遭抛弃、孤立无援,本
届政府被迫接受慕尼黑的命令时,布拉格并未举行庆祝。他说,这是“领土之减少与国家之
死亡”之间所作出的选择。
(7)
墨索里尼也受到了盛大欢迎。这次欢迎,他自己认为,是他整整20年法西斯生涯中所
受到的最盛大的一次。在每个火车站和交叉路口,不计其数的人们在等候他的列车并尽情欢
呼。许多人还下跪迎接。在罗马,他乘敞篷车沿国家大街缓缓前行,从用枝叶搭成的凯旋门
下驶过――他受到了只有凯撒才配享受的欢迎。车队进入威尼斯广场时,人们齐声高喊:“
领袖!领袖!”当他最终在阳台上出现时,群众的欢呼声震耳欲聋。此情此景表明,他也许
从未如此受欢迎过。
尽管如此,在慕尼黑会议的参与者中,最受世界推崇的仍首推张伯伦。他的消瘦身材和
那个鹰钩鼻,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和平的象征。前继位王子威尔士亲王秘密致函于他,感谢他
“拯救了和平”。退位德皇也致函玛丽王后说,他毫不怀疑,首相避免了“一次最可怕的灾
难”,“既有天示又有上帝指引。”大部分德国人均有同感。10月1日早晨醒来,人们均
在祈祷:在他们的军队跨进苏台德时,切勿受到阻碍。拂晓时,希特勒的专列驶抵捷克边境
。第一个向希特勒表忠的将军――莱希瑙――向他报告时所使用的语言,令魏德曼大吃一惊
:“我的元首,今天,陆军正在作出一次士兵们所能为他们的最高统帅作出的最大的牺牲,
那就是,不发一枪地向敌人的领土挺进!”
魏德曼不相信一个德国将军竟会讲出此等荒唐话来。另一个将军插话说:“不错,我的
元首,今晨我到了我旧时呆过的团。由于禁止进攻捷克的平房,许多士兵都在哭泣!”
希特勒说:“失败主义者一直在向我嘀咕,说什么我的政治会导致战争!”这种话,且
又说得如此尖刻,使站在他身后的魏德曼大吃一惊,他所指的失败主义者是谁?在首相府,
过去几小时的紧张和疲劳已使张伯伦精疲力尽。“在我一生中,我从未那样过。我的精神差
点儿垮了”,在一封信中他这样承认道,“我重新振作起来,因为,在议会里我还得再经受
一次酷刑。”10月3日,星期一,议会开幕了。至那时,许多人的兴头已过,耻辱取代了
幸免一战的轻松感。在下院,达夫?古柏提出辞呈,辞去了内阁职务,挑起了关于慕尼黑问
题的辩论。他说,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必然导致一场欧战。“首相一直相信,用合情合
理的语言可打通希特勒先生。我倒相信,他更爱听的是铁甲拳头的语言。”
既疲倦又愤怒的张伯伦起身回答说,他与希特勒在元首的寓所签订的协议,其意义是非
常重大的。双方均有诚意和良好的愿望;希特勒曾一再着重说明这点,他要自食其言是异常
困难的。人们朝他鼓了掌,但缺乏热情,原因是整个议会笼罩着一种内疚的情绪。辩论持续
了3天,丘吉尔雄辩的谴责,使辩论达到了高潮。“一切都过去了”,他说,“捷克斯洛伐
克,默默地、悲哀地沉进黑暗。它被抛弃了,且支离破碎。”忠诚而勇敢的英国人民,在得
悉这一条约的消息时,自发地兴高采烈并觉得宽慰。这,他并不嫉妒。“但是,他们应该知
道真实情况。他们应该知道,长期以来,我国的防御力量不足,且又大遭忽视;他们应该知
道,即使未发生战争,我们已蒙受巨大损失,其影响深远……别以为事情就此告终,这仅是
算帐的开端。”
在此之前,张伯伦及其迁就他的同僚曾就东欧中部(希特勒将作出保证)问题提出过修
改后的解决办法。但是,时至今日,事情已很明显,元首的计划与此完全相反,且无法进行
调解。张伯伦及其保护伞正在变成怯懦的象征。这令他担心。他于是便求助于阿道夫?希特
勒。他秘密致函希特勒,询问元首在当晚于体育馆发表的演讲中,能否“在引导英国的公众
舆论方面给首相以某种支持”。希特勒欣然同意,对张伯伦议会内的恶毒攻击者发动了猛攻
。然而,这一抚慰和援助其实是不必要的。次日,10月6日,下院匆忙批准了张伯伦的政
策,凭这一政策,在新近的危机中,战争被避免了。投票结果是366票赞成,144票反
对。35名背叛者――包括古柏、艾登和丘吉尔在内――弃权。
上述三人的攻击在柏林产生的影响要大得多。希特勒把他们攻击张伯伦的每个字都看作
是人身攻击。在签订这项协议后,他高高兴兴地从元首大楼出来――他的副官和随从等均同
意这点――相信捷克问题已一举永久得到解决。他也有心承担在这桩买卖中他应承担的义务。
英国的齐声谴责改变了所有这一切。在威廉大街,人们已听到窃窃私语,说里宾特洛甫
和希姆莱趁希特勒烦恼之机对他说,在慕尼黑他并未完全利用西方民主国家对战争的恐惧心
理,英国谈判的目的是为了争取时间,以便在日后装备较好时发动进攻。
弗朗斯瓦?本塞在了解到有此不满情绪后,极力使希特勒冷静下来。为此,他特别建议
希特勒与法国签订一项类似与张伯伦签订的协议。“我想在他眼前展现签订更多协议的可能
性。这些协议可以是经济上的,也可以是财政方面的。它们或许能导致欧洲组织起来。我也
希望能将他的思想引向非暴力的前景和方向去。”
然而,希特勒却相信,或假装相信,背信弃义的阿尔比昂(大英帝国的原名―译注)已
欺骗了他。10月9日,在萨尔布吕肯发表的一篇刻薄的演讲中,他流露了这种想法,把英
国的态度比作一个家庭女教师的态度。他继而攻击了丘吉尔、古柏和艾登这心怀恶意的三架
马车,所用言词较在体育馆的演说更尖酸刻薄得多。
3天后,希特勒的谩骂产生了效果。其时,专为实施慕尼黑协定而建立的国际委员会一
致投票赞成不举行公民投票。
这个委员会的成员们早已屈从于希特勒的要求,即以1910年的人口普查为准,以决
定哪些地区该割让给帝国。事情越来越明显,原来的协定已受到歪曲,捷克将被剥夺最后一
道防御工事。
10月中旬,弗朗斯瓦?本塞最后一次呼吁希特勒要讲道理。那是在他调任罗马前向元
首举行的告别宴会上讲的。希特勒向来喜欢这位大使。为了对法国大使7年来在柏林作的服
务表示感谢,希特勒特邀他前往建在克尔斯坦山顶(高出地面一英里)的茶馆。这个茶馆是
在鲍曼孜孜不倦的指挥下建成的,据说耗资3000万马克。从工程学上来讲,它是个创举
。从贝格霍夫通向山顶长5英里的柏油公路也是如此。这条公路弯弯曲曲,完全是从山间炸
出来的一条通道,还有几个人为此丧生。弗朗斯瓦?本塞坐着车子,沿这条公路上山,进了
凿于峰底的地道。到了走廊的尽头,他被带上一座用黄铜镶嵌的扶手电梯。电梯的梯座完全
是从岩石中挖掘而成的。在上升约400英尺后,弗朗斯瓦?本塞发现自己已进了一条过道
,其柱子全是罗马式的。在通道尽头是一座圆形的玻璃大厅。在敞开的火炉中燃烧着大块大
块的木头。大厅的周围群山环抱,使这位法国人有置身于太空之感。沐浴在秋日黄昏的阳光
中的这个景色,壮丽辉煌,几乎到了令人幻想丛生的地步。
法国大使和元首就是置身于这奇妙的环境中――希特勒曾来过此处数次。它的富丽堂皇
已开始令希特勒生厌――举行最后一次会谈的。希特勒脸色苍白,神容疲倦。他说,慕尼黑
协定所带来的后遗症使他很失望。危机还远没有结束。事实上,若局势没有好转,危机可能
更加深化。他抱怨说,大不列颠“正在高声威胁,号召拿起干戈”。
大使指出,在和平得以维护后,人们过度兴奋,这必然会产生某种反动。还有,希特勒
自己在萨尔布吕肯发表的严厉的演讲也散布了这种印象,即捷克的牺牲仅增加了德国的胃口
,因而加强了慕尼黑公约的反对派的地位。
希特勒进行了反驳。目前的麻烦首先是英国人制造出来的,他并未讲过反对法国的只言
片语。当希特勒继续为其对待捷克人的方法辩护时,弗朗斯瓦?本塞打断了他的话,告诫他
勿对过去恋恋不舍,更重要的是未来。民主国家和极权国家均也表明,他们能和睦相处,”
逐渐引导欧洲朝更稳定更正常的方向”发展。对打断他的话之举,或对这一概念,希特勒均
未予以反驳。他说,为此努力他是作好了准备的。
下山时,弗朗斯瓦?本塞重温了这次会谈。“我知道,他是朝三暮四,装聋作哑,矛盾
重重,举棋不定”,他向巴黎报告说。“他温文尔雅,酷爱大自然的美景,在饭桌前讨论欧
洲政治时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就是同一个人,他可以变得极度疯狂,如醉如痴,并野心勃
勃。有时候他站在地球仪前,恨不得将各国、各大洲的历史和地理一古脑儿推翻,活像是个
发了疯的造物主似的。有时候,他又梦想做个和平的英雄,全心全意地致力于竖立最雄伟的
纪念碑。”
元首身上这些明显矛盾使许多外国人认为,他不外乎是个疯子。其中之一是现已安居在
伦敦的西蒙?弗洛伊德。“疯子会干什么,你是很难断定的”,他对美国一名追随者说,”
你知道,他是个奥地利人,在极度痛苦中度过了多年。”希特勒接管奥地利时,他似乎头脑
发昏。
希特勒先前的一个信徒,在汉夫施坦格尔从德国出逃后曾与其多次议论元首的卡尔?古
斯达夫?容格博士,却又另有一番理论。那年10月,他对刚从布拉格返回的H?R。尼卡
博士说:“在医学上,希特勒属于不可思议的人物类型。他的身躯并未显示出力量;他的相
貌突出的特点是他那昏昏欲睡的样子。他在捷克斯洛伐克危机中照的照片尤其令我有这种印
象。他的双眼有预言家的神情。”听了这话后,尼卡博士便问,希特勒为何能使几乎每个德
国人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而外国人却对他不屑一顾?“他是第一个将自己在潜意识中对德
国命运的想法和感受告诉每个德国人的人,尤其是在世界大战失败后,使每个德国灵魂都染
上色彩的是典型的德国的嫉恶观――德国劣于他人,是老二,是参加宴会常常迟到者。希特
勒的力量不是政治上的,它是魔术般的。”希特勒的秘密在于他容许自己受自己的潜意识支
配。他像是这样一个人:他能集中精力倾听某个神秘的小声建议,“然后便依此建议行之。
就我们的情况而论,即使我们的潜意识有时也在梦中出现,但我们的理性太多了,大脑太多
了,因而不服从于它。但是,希特勒不但听了,而且还服从于它。真正的领导人是常常受领
导的。”希特勒唱的是纯粹的条顿调,德国人听来顺耳,于是他们便选择他为代表。他是一
个能煽动原始人的煽动政治家,是他们的部落历史的回声。
容格断言,英法两国是不会履行其对捷克作出的新的保证的。“没有一个国家会遵守诺
言。国家是一个盲目的大可怜虫。跟随着什么?也许是命运。国家是没有荣誉可言的。它没
有诺言可守。”所以,为何要企望希特勒遵守其诺言?“因为希特勒就是国家”。
------------------
啸林书院扫描校对||http://goldbook.yeah.net/
--
--
※ 转寄:·饮水思源站 bbs.sjtu.edu.cn·[FROM: 202.204.8.23]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oca.bbs@bbs.sjtu.ed]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6.95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