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oco (缥缈公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北京,谁知道真相?(23)"不能称‘追悼会’"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Jun 3 15:25:32 2001), 转信
发信人: baobd (心情),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at Dec 9 17:48:19 2000)
"不能称‘追悼会’"
中午过后,老总到我的办公室。
"明天三位烈士的骨灰要回北京,活动达到高潮......我上午刚开完会。"老总对我说。
"怎么布置?"我问。
"具体怎么办,现在还没最后定,初步方案先是两家分头开会,然后再在大会堂开大会.
.....明天要在机场举行‘迎灵’仪式,有头儿出席。"
"都什么时候了,还没最后定妥?"我说。
"哎,我看现在的决策都有点儿乱......今天会上特别强调一下,明天新华社、光明日报
的会不能称‘追悼会’,只能称‘悼念仪式’......"老总边说边摇头。
"为什么?‘仪式’和‘会’有什么区别?"我问。
"谁知道,莫名其妙......"老总说。
"为什么老在这枝枝节节的地方这么较劲儿,大的决策却迟迟没个准信儿?"我说。老总
岔开话题说:"明天我们得派人去机场......北京市组织了一些各界的代表到机场‘迎灵
’......去抓些场面上的特写回来。"
我建议让小J去,老总说:"明天新华社、光明日报都开会,小J、老W都继续跑这两个地
方儿,派小B去吧。"
我说:"那就这样吧!"
老总问我今晚有什么稿子,我问他说了小J、小W的打算,小R拿来的录音......老总说,
抓紧时间搞出来,估计新华社也得有东西。
老W回来。我问他有什么收获,他说,有点儿,不多。
过了一段时间,老W把他采写的光明日报国际部副主任柴野的稿子放在了我的桌子上。我
扫了一眼。知道是许杏虎的战地日记的事。我和老W开玩笑说,稿子里面没说"屁股坐歪
"那段插曲吧。老W说:"这是什么时候......你没去光明日报,那气氛......别说他不敢
说,我连问都不敢问......我那个朋友和他们国际部的人谁都不熟,只知道柴野原来是
驻维也纳的记者......
我看了遍稿子:"虎子的《战地日记》到五月八日终于断了。作为本报驻贝尔格莱德记者
的许杏虎和妻子朱颖在《亲历炮火》中于五月七日晚在北约轰炸中不幸遇难。十组战地
日记也成为他的最后绝笔。"
"战地日记的诞生缘于三月三十日的编前会上。当我代表国际部汇报了关于北约轰炸南联
盟的报道情况地,王晨总编辑沉思了片刻说,我们除了动态性的报道外,能否以一种更
生动、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反映北约轰炸南联盟的暴行;反映我们的记者在前方的工作情
景,比如以战地日记形式。总编辑的建议正好与编辑部的初衷相吻合。"
"会后,编辑部马上与许杏虎取得了联系,有心计的虎子其实从战争一开始就把那里发生
事情一一记录在案。当我们把报道要求告诉虎子时,他欣然接受了,一天后就按我们的
思路发回第一组战地日记。总编辑对第一组战地日记十分重视,利用整个周末逐字逐句
地修改审阅。四月五日,第一组战地日记――《亲历炮火》问世了。......"
"就这样每隔四五天就会有规律地刊出一篇战地日记。为了保证稿子的质量,总编辑、主
管编委不论稿子是半夜发来的,还是周末来的,都会在最短时间里审阅完,并及时见报
。在总编辑和编委们的直接指导下,《亲历炮火》越写越好......"
......
"在第八组战地日记见报后,我们觉得,一次刊登数天日记,有些动态性新闻难免过时,
可读性也不好。在编委会领导的建议下,我与虎子联系,看能否从更新的角度撰写战地
日记。五月七日在接到第十组战地日记稿后(大约是北京时间下午五点钟)我打电话给
虎子,向他提出了新的要求。电话那边的虎子没有像以往那样马上痛快地答应下来,他
说,现在最大的困难是通讯问题,另外如果两天出一组日记,时间压力也较大。但他还
是没有等我说什么,就说,好吧,我会完成任务的。放下电话,我感到心里有些不安,
这无形中又给他增加了许多新的压力。但是就在这天夜里,也许虎子正在构思,如何以
一种新的形式和内容将战地日记献给我们的读者时,万恶的北约导弹无情地夺去了许杏
虎夫妇年轻的生命。"
"就这样,不错,发排吧。"我对老W说。
小B回来。说他到中央电视台"挖"到不少东西,已和老总说了,争取今晚用出。我说,那
你快忙吧。临走,小B对我说:"在电视台,听说有不少观众打电话、发传真,骂他们在
贝尔格来的那个记者顾玉龙,说他对南斯拉夫的报道是误导观众......还有的说他在那
儿‘火线申请入党’是投机、‘恶心’......另外,还有观众问电视台怎么让这么一个
连舌头都捋不直、话都说不清楚的人到镜头前说话......"
"这和顾玉龙的关系不大......你别美,没准儿过两天也有读者打电话骂你......"我说
。
小J进来,说她已经写完稿子,是"参编部"的两个同事回忆邵云环的采访报道。她说老总
看过,她已按老总说的做了些改动。我问过字数,让她发排。
晚饭后,小B交稿。稿子写中央电视台在事件发生后的运作情况:......
五月八日清晨事发后不久,经中央领导批准,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即在上午八点三十
分对国外和台港澳地区播出的《中国新闻》中早间新闻节目中,口播了新华社对国外发
布的电稿《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北约导弹袭击》。在所有中国媒体中,中央电视台"海
外中心"是除新华社以外最先发布这一事件消息的新闻媒体。让人略感遗憾的是,由于"
海外中心"的观众主要集中在国外和台港澳地区,国内的观众只有通过收费的有线电视才
能收看到这一节目。所以,大多数国内观众并没有在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发布这一消
息的第一时间内获知事件的发生。但是,由于新华社的消息稿是对国外发布的,因此"海
外中心"还是第一家向国内受众发布这一消息的媒体。
中午十二点,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的《新闻三十分》及时播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就
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北约导弹袭击发表声明》、《安南对中国使馆遭袭击表示震惊和
悲痛》等条有关消息。......
下午二点,奉中央指示,已随时待命的"新闻中心"记者,接到公安部通知:中央电视台
记者马上赶到使馆区,作好拍摄准备;下午四点,游行示威的队伍将出发,预计有先导
车开路的载有游行示威学生的车队将在出发后三十至四十分钟内到达使馆区,前往美国
大使馆......得到拍摄的命令,中央电视台新闻采访部、社会新闻部、海外中心的记者
迅速行动,他们携带十多套采访设备,在"新闻中心"副主任李挺的统一带领下,赶赴美
国大使馆周围布点,准备分头采访拍摄,从不同的角度反应学生们游行示威的情况。
拍摄告一段落后,他们紧急编辑了已拍摄的内容,送到中央领导同志手中,使中央领导
同志及时掌握了游行示威的动态和发展。当晚,经中央领导同意,在中央电视台收视率
最高的《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了北京大学生游行示威的剪辑录像。稍后,"海外中心
"也播出了《北京大学生游行,抗议北约袭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新闻......
"从事件发生时起,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的各档新闻栏目全都打破常规时限,《新闻联播
》、《新闻三十分》、《晚间新闻》都进行了全面调整,延长了节目播出时间,保证最
新消息及时播出。‘海外中心’对国外播出部分,则把《中国新闻》播出的次数增加一
倍,每天达十六次之多,加之原有的《英语新闻》栏目,使新闻播出的次数达到了每天
二十次。......"
"中央电视台各名牌栏目也纷纷行动起来。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东方时空》、《焦点
访谈》的在京记者全部奉命二十四小时待命,有的在外地采访的记者获知消息后,也紧
急飞返北京......由梁建增、何绍伟等新闻评论部负责人和十几名资深制片人组成的策
划组,迅速拿出了种种节目方案,他们把节目定位为‘力求达到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
看的强烈效果’,以此形成冲击力、感染力和震撼力。《焦点访谈》的《看透了美国》
、《骇人听闻的袭击》等节目大受观众好评。《新闻调查》的制片人时间、夏峻中断正
在制作和准备播出的节目,马上策划节目方案,派出名牌记者采访北京的专家学者和著
名的军事专家张召忠,节目立意高远,多角度、全方位地揭露了美国的‘误炸’谎言、
以及叫嚣‘民主’、‘新闻自由’的虚伪本质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所谓‘全球新战略’
的险恶用心,据悉,这期节目将在本周末和观众见面......"
"两天来,在对这一事件所进行的报道中,中央电视台的各档节目大胆创新,他们把如泣
如诉的音乐加进节目当中,甚至以之作为的背景音乐,既报道了事实,又渲染了气氛,
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的表扬和称赞。......"
五月九日下午,胡锦涛同志来到了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机房录制电视讲话。中央电视
台各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都以饱满的工作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精神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
作,保证了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质量录制完成。在离开中央电视台
时,胡锦涛同志感谢在场的工作人员,并向中央电视台的领导表示,党中央对中央电视
台节目的安排和内容表示满意,希望他们能够在中央的直接指挥下再接再厉,把工作做
得更好。
......
我看后,未做改动,签字,交给小B,发排。
过了一段时间,老总进来,手里拿着小B的稿子,说小B的稿子是"先"不用了吧。我问为
什么,老总说现在国外已经有舆论说我们的游行示威是政府操控的、政府鼓励学生等等
,如果本报发了这条报道,不说是为他们提供了证据,至少也有这种嫌疑,"咱们别拍马
屁没拍准,再拍在马蹄子上,保险起见,算了。"我说,小B那里怎么办,老总说他去说
,让小B明天去机场‘迎灵’,‘弥补’一下。
大样付印后,小J、小R、小B还有我都到老总办公室,开了个"小会"。老总对大家这两三
天的表现给予表扬,总结了一下本报报道的长短得失,说与别的报纸相比,基本达到了
预期的自我定位,没有什么太突出的,也不落后于其他报纸,"这样就行",他"很满意"
。
接着,老总布置明天的安排。老总说,明天过后,按照中央的部署,各项工作要逐渐进
入正常。在美国没有正式答覆前,既要在舆轮上保持压力,又要把大家引导到干好本职
工作,为国家多做贡献上来。老总说,这么一来,明天基本上就是我们的"最多一哆嗦"
,希望大家善始善终。
最后,老总说,由于中央对明天的活动还没有最后安排,所以,大家还是按以前的分工
,各跑各的"点儿"。但"迎灵"则由小B去机场,并负责相关的采访。我看了一眼小B,仍
角是一副"受重大委屈"状。老总说,明天的活动要顶住,但"上面"已规定,明天的活动
,各报一律发新华社的通稿。几乎是好几个同时间:"那还用我们干嘛?"老总说,你们
抓些场面上的东西,没准能写点特写什么的。
散会后,我回到办公室,看时间还不是太晚,打开"笔记本",上网。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Hitcoco.bbs@smth.org]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0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