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oco (缥缈公主),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北京,谁知道真相?(15)一个北大学生的二十四小时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Jun 3 15:25:35 2001), 转信
发信人: baobd (心情), 信区: History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at Dec 9 17:40:13 2000)
一个北大学生的二十四小时
吃过饭,到资料室,查国际条约集。
摘出一些条款,按条约的年代整理成稿。送到老总办公室。老总问:"没漏掉什么吧?"
"只多不少。"我答。算是交差。
进我自己的办公室。拿出老W借我的磁带,放进采访用的录音机里。
一个嗓音略有沙哑的男声传了出来:"消息是在五月八日早晨传遍燕园的,不过我并没有
在第一时间得知消息,因为所住的宿舍偏居北大西隅,校园广播往往被中关村的车水马
龙所淹没。
直到下午三点,经过三角地时,看见措词激烈的抗议书和网上最新消息,才知道北约轰
炸了我驻南使馆,当时的气愤之情难以言表。这时电教门口已聚焦了一千多名情绪激动
的学生,人们三五成群,纷纷谴责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无耻轰炸。
我努力想象、还原着当时的情形......听到此种消息,人的第一反应是愤怒,按说这本
来也很正常......但愤怒一种刺激性的反应。刺激――反应,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如何
发泄愤怒,如何处置愤怒,如何平息愤怒,如何避免那些导致愤怒的因素再次出现,如
何从愤怒的经验中学习趋利避害......看一个人是否理智,关键在于他愤怒以后......
愤怒能解决全部的问题?......
我边听边想。
"后来听说校研究生会和学生会早在上午就已在酝酿抗议示威的游行,而且经北京市政府
批准,正准备奔赴美国驻华使馆。"
政府和学生会不谋而合的时候并不多见,即使是"政府的学生会"。
"下午四点钟,载有二百五十多名师生的两辆大客车和三辆中巴缓缓启动,客车侧窗上挂
有‘USA,披着人权羊皮的狼’、‘中国人民不可辱’等黑底白字的大幅标语。"
"由于车位有限,许多同学没有搭上车,急得在车下使劲敲门。我因为回去取相机和胶卷
,耽搁了时间,也只有‘望车兴叹’。这时不知谁喊了句‘走,打的去。’结果一呼百
应,呼啦啦走了一大批。"
听到此,我才觉得"蜂窝"、小B和小R能够在车位有限的情况下‘混’上车是多么的不易
......不过,政府就派这么几辆车,还是有些出乎我的意料。这说明当局――至少在当
天下午还不想把事情闹得太大,既想保持对美国大使馆的压力,又想把示威规模限制在
它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内,以便从总体上把握事态的发展......
"下午四点三十五分,当我们赶到使馆区时,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在内的首都十四所高校共一千多名学生已经开始游行。同学们时而高唱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而高喊‘正义万岁’、‘还我同胞’、‘反对霸权’、‘打倒美
帝国主义’的口号,高声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的野蛮行径。"
"十四所高校共一千多名学生",看来,每个学校派车的数量大致相同......在"文化大革
命"结束已达二十年之后,再听到"打倒美帝国主义"的口号,颇让人有恍如隔世之感...
...
"站在情绪激昂的示威队伍里,彼此陌不相识的同学此时手挽手、肩并肩,同仇敌忾、一
致对外的情绪感染着每一个在场的人。"
"情绪激昂","感染"!是的,在这种气氛下,用"传染"也许更为贴切。人聚在一起,就
形成了一个"场",所谓"形势比人强",每个人都是"场"的一部分,每个人又都左右不了
"场",每个人都与"场"产生着共振,为"场"所驱动,但每个人被"场"所激发出的能量,
反过来又使"场势"不断地增强......整整十年前,这场景,不是全中国人都再熟悉不过
的了么?然而,对于现在这批学生而言,如果是大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学习
不间断的话,那么,即使是最高年级的博士生,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呵......他们
激动,仅仅是为事件所激动,还是看到自己竟有这种力量并且为这场景所激动?如果是
后者,不,哪怕仅仅有后者的一些成分,那么,政府不是又在给学生们发放铁锹并教他
们怎样挖坑么?谁能肯定,最后躺在坑里究竟是什么人呢?......"
"当北大的同学打出‘USA,goto hell’(美国,滚到地狱里去)的字幅时,一位来自南
斯拉夫的男子紧握同学的双手将大字高高举起。北大同学还在美国大使馆门口焚烧了两
面美国国旗,当熊熊烈火吞噬着美国星条旗的时候,包括围观市民在内的所有人士齐声
呐喊‘烧!烧!’"
火苗仿佛在我眼前晃动,但那不是别的,而是十年前天安门广场上迅速化为灰烬的一张
张的《北京日报》......
"一位北大国政系九五级同学头系黄布带,身穿一件白色T恤,上面用毛笔写着‘血债血
偿’的大字,他激动地说,来这里就是要向美国表明中国捍卫主权完整,捍卫世界和平
的决心,这次示威活动表明尽管五四过去八十年了,但是五四的传统在我们这一代没有
去,那就是‘爱国’!"
我们每一个人,是否都真正了解"爱国"的含义呢?"国"是什么?又怎么个"爱"法?几十
年来,所有最"害国"的事,有几件不是那些最"爱国"的人干的?我不禁想起了前不久《
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专栏文章,说一个大学生中发放的问卷调查显示,对"你知道‘中
华人民共和国’中的‘共和’是什么含义’"的问题,只有百分之二十几的人能够正确回
答......可叹呵!半个世纪了,把‘共和国’整天挂在嘴边儿上,‘爱国’的词儿时刻
往耳朵眼儿里灌,可即使是大学生,也有那么对此不明就里......如果是这样,我们又
怎么能够知道我们自己"爱"的是什么"国"?如果是这样,我们又怎么敢说我们继承了"五
四"的传统?即使说"没丢"也要汗颜不已的呵!八十年前,"五四"学生烧的是"赵家楼"打
的是北洋政府的"外交部长"曹汝霖,可没听说学生们去东交民巷砸德国大使馆、日本大
使馆呀......
"在情绪高昂的人群边上,在美国大使馆狰狞的山姆鹰对面,站着三位神情憔悴、目光忧
郁的外国女孩,她们默默地注视着眼前的热血青年,表达着一种无声的支持。三姐妹来
自英勇的南斯拉夫。二姐米兰娜在中国工作两年了,米兰娜告诉我们,大姐和三妹刚刚
从战火纷飞的南斯拉夫避难到中国,她们的父母难以割舍家园而留在了祖国,她说:‘
我们为中国使馆的遭遇深感遗憾和愤怒。我们每天和父母通电话,那里的生活越来越艰
难,没有电,没有食品,我们特别担心他们的安全。’说完这些,米兰娜的眼睛湿润了
。"
米兰娜姐妹的遭遇让人同情。一切和米兰娜姐妹及其父母有相同遭遇的人都值得我们同
情。相比较之下,米兰娜姐妹毕竟还可以来到一个可以保障他们衣食住行的国家。那些
科索沃难民呢?中国学生,要真的同情米兰娜姐妹,就应该去向我们的政府提出:多给
联合国难民署捐献钱物,以中国人民的名义给那些和米兰娜姐妹及其父母有相同遭遇的
人雪中送炭......
"五点三十分,游行队伍来到美国使馆正门,学生席地而坐,高举画有靶心的白纸,以示
声援南斯拉夫人民。期间不断高呼‘中华民族不可欺’、‘中国人民不可辱’的口号,
并坚决要求美国政府对此次轰炸行为作出解释和道歉。然而美国使馆的大门始终紧闭不
开。这时有些情绪失控的群众开始有过激地为,但是,北大和各高校的队伍依然秉持有
理有节的抗议方式。"
看来,这个大学生颇知道和记者什么话当说,什么话不当说......我们的报纸有宣传‘
纪律’,被有‘纪律’的约束的报纸所熏陶出来的人,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自觉地遵
守这种本不是为他们制定的‘纪律’......看,砸大使馆的行为,被‘这时有些情绪失
控的群众开始有过激行为’这半句话一带而过......再看电视,更觉悲哀不已:当局每
发动一次社会动员或政治动员,就会使社会的整体道德水淮陡然下降――一些人可以当
着媒体所有受众的面说出自己在私下里都可能说出的假话、空话、套话和废话,并且,
这些人往往因为他们说了这些话而得到当局某种有形或无形的奖励,这种示范,使假话
成为社会的"官方语言"......
"下午六点钟,已经上车准备返校的北大同学按捺不住满腔怒火,纷纷要求再次下车,树
起北大校旗和抗议横幅重新回到美国使馆门口进行示威抗议。六点五十分,北大最后一
个撤离现场。"
也许,现在的北大人认为,只有这样,方能显示出北大是北大......其实,要比体力,
北大这个"状元窝儿"的学生,可能还比不过农业大学的学生
"晚上九点三十分,我们刚刚赶回北大南门,迎头遇见二千余人的游行队伍,前排有十余
人拉着‘为同胞讨还血债’黑底白字的醒目标语,浩浩荡荡正要走出校门。虽然已是嗓
音沙哑,腰酸腿疼,但是我们还是决定掉头再次走出街头。
"走在前列的一位计算机系同学告诉我,傍晚七时许,上千名北大同学聚集在三角地,齐
声谴责北约惨无人道的野蛮行径。九点钟,同学们自发联合起来,高喊‘中国人,站起
来’等口号并绕行未名湖一周,沿途路经自习室和宿舍区,不断有学生加入游行的队伍
。义愤填膺的学生决定步行赶往美国大使馆,同时兵分两路,一队前往清华大学,经学
院路,组织召集相关大学的同学;一路赶赴中国人民大学,从北三环与前者汇合。
"在游行队伍前列的一位同学手里甚至还抱着篮球。"
这应该是政府"计划外"的游行。学生们也许没想过游行本来就是他们的一种权利,没想
过怎么游行、到哪儿游行才合适的问题,但有上午那些学生的"示范"就足够了......自
发的游行,走的线路大概都是如此,这条游行的路,和十年前的路太相像了......也由
此,才能发现当局派车拉着学生去游"行"还另有许多"高明"之处......
"晚上十点零五分,队伍行进到人大西门,激昂的口号‘打倒美帝’、‘解散北约’、‘
捍卫主权’、‘还我使馆’响彻云霄。同学们齐声高呼:‘下来!下来!’人大同学潮
水般涌出校门,以高亢的激情加入到这股爱国的洪流中。"
一位清华大学的同学腿有点残疾,但他也依然坚持手持拐杖一直从清华步行到安定门,
最后在交警的劝说下,才坐上了车子。
"交警"也够辛苦了!往常这时候他们已经下班,交通已经由信号灯自动控制了......虽
说治安警察每年都是从四月份起直到六月四日取消休假,但交警还是能正常休息的,可
这时他们也不得不加班了......
"游行队伍在五月九日凌晨四点三十分左右来到美国使馆,这时已经横穿大半个北京城,
历时共七小时之久。一万名莘莘学子就这样静静地坐在美国驻华使馆门前,以‘非暴力
’的方式抗议非人的暴力行为,不知道是谁买来白色的蜡烛,人们就在这暗夜的微光里
,用坚定的目光凝视眼前这抹本世纪最浓黑的悲凉。"
夜里的"抗议"非常重要,因为美国此时正是白天......
"五月九日早晨六点钟,午夜游行的队伍尚未散去,愤怒的人群又从四面八方赶来声援。
我和几位同学头重脚轻地坐三O二返回学校,把身子往床上一扔,睡意就铺天盖地向我袭
来。睡梦中还想不能起来了。哪知十点三十分,迷迷糊糊中又一骨碌爬起来。赶到三角
地时,才听说早晨已经从校园里走出了两批游行人员,十二点有六辆公共汽车接我们。
"
政府果然增加车辆了。但增加的显然不够......这说明......
"从九点到十一点,短短两个小时里,北大三角地的为中国驻南联盟使馆的死伤人员所设
的募捐箱里已募得了二千八百八十五元,还有一个外国同学捐的一美元。"
"三角地今天的主角是光荣牺牲的我国驻南新闻记者邵云环、许杏虎及其夫人朱颖同志。
烈士的遗像被配以白花,表达祖国人民深深的哀思。"
"布告栏上除了悼念性文章,更多的是行文激烈的抗议书,其中不乏理性冷静的形势分析
,避免游行示威在某些居心叵测的人的引诱下变质。"
我想起了三角地所见,想起了老N的"阴谋暗示"说......
"十一点,清华大学中文系的美国留学生迈克.李听说了北大的示威活动,特意赶过来。
这是个爱好和平的学生,但是即便在他身上我们也能看到美国人根深蒂固的冷战情结。
迈克.李直言不讳地告诉周围的的北大同学,美国人民视中国为最大的潜在敌人,他们担
心中国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会对美国构成威胁,北大同学当时就愤怒地反问他,经济的
竞争是正常的,为什么要用武力和阴谋来解决?!
"一个同学问到:‘在你们从小的教育里,中国是怎样的一个国家?’"
"迈克承认:‘我们从小的教育,对外国的事情了解是太有限了。’他说美国民众对轰炸
南联盟同样持反对意见,这一回导弹落在中国使馆,他感到非常不可思议。"
一个美国人想解释他的政府现在还不清楚的问题是有点儿勉为其难了......可中国学生
在问别人的同时,也应该反过来问问自己:"在我们从小的教育里,美国是怎样的一个国
家?"......
"中午十二点,北京市公交公司的六辆公共汽车载着第三拨五百多名北大同学再次前往美
国使馆。"
"五月九日的示威活动声势比前一天强大了许多,有来自各行各业的代表,首都四十多所
高校的大学生来了,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的中学生来了,朝阳区园林局的同志们也来了
,而更多的则是自发来到使馆抗议的普通市民。愤怒的人潮高呼爱国口号,一次次走过
美国使馆门前,一个最强烈的呼声是‘降旗!降旗!降旗!’"
"一个最强烈的呼声就是‘降旗’?当然,‘降旗’也许意味着美国的鞠躬,但这毕竟只
是‘面子’上的事儿,‘最强烈的呼声’难道不应该放在利益上的么?可是,学生们在
此问题上有什么他们自己的利益?如果有的话,这种利益是否和政府一致,或者说政府
是否能够代表他们利益?如果政府能够代表他们利益的话,这种利益是否还用着他们亲
自以这种方式来表达?"
"人民在以实际行动声援我们的亲人,慰藉烈士的家属,捍卫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世界
和平。"
"在呼唤和平的正义行为中,我们并不孤单!我们的背后有十二亿五千万人民在支持我们
,有南斯拉夫兄弟在支持我们,有全世界酷爱和平但不惧怕战争的正义人民支持我们!
"
多么熟悉的语言!一个没有处于孤立状态中的人,用得着向人们表白有多少人支持他么
?......二十多年前,我们不是也有‘兄弟的阿尔巴尼亚人民’的支持么?不是也有‘
同志加兄弟’、‘鲜血凝成的’‘友谊’吗?那时,普通中国人真的以为全世界无产者
都团结在了自己的周围呢!......改革开放毕竟二十年了,可学生们仍然保持了开放前
中国人所具的‘天真’!看看联合国安理会的投票结果,也不至于不知道所谓的‘全世界
人民’支持什么呀!不说‘全世界’,就说国内‘十二亿五千万人民’,学生们能代表他
们吗?学生们自己当然认为可以代表,否则不会说‘背后......’。但是,你可以和那
‘十二亿五千万人民’的意见一致,却不能未经他们的授权‘代表’他们,因为任何‘
代表’的权利产生于大家同意的某种程序,不经过这种程序,就没有合法的授权,任何
人、任何组织都不能说自己‘代表’了什么?程序先于权利,程序重于权利,权利产生
于程序,没有程序就没有权利......这些可都是民主的常识啊......在这次示威中大学
生所‘不经意’流露出的话语,为中国民主的前途作了一些什么样的预示呢?......
戏曲学院的同学们唱起四十年前抗美援朝的著名歌曲《英雄儿女》。
兄弟的古巴使馆为游行队伍送来席子和水。
不少高呼口号的人们流下了滚滚热泪。
是的,为了孩子,我们呼唤和平;为了家园,我们呼唤和平;为了幸福,我们呼唤和平
!
此时,能麻醉愤怒神经的恐怕只有那些能唱出英雄气概的"老歌"了。不过,政府倒不一
定对古巴大使馆的殷勤感兴趣,不嫌他们添乱就不错......
"下午五点,当第三拨北大的队伍撤离现场时,我们发现第四拨北大的同学正行进在抗议
的途中,与此同时,中央民族大学藏系的同学以及千千万万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人也正
在源源不断地加入到示威活动中去。"
"八十年弹指一挥,从沙滩到燕园,不变的是北大学生那股拳拳的爱国热情。曾几何时,
有人指责北大已在岁月的淘洗中失去了绚烂的光芒,但是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北大还
是原来那个北大。"
"北大还是原来那个北大?"哪个"北大?""原来"又是指的什么时候?二十年前,十年前
,还是五十年前?......
时间已经不早了,收拾桌面。准备赴约。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Hitcoco.bbs@smth.org]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03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