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cm (西门吹血##杀了你好么?),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统一与分裂-第一章-第一节〖4〗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Oct 11 17:00:08 2000), 转信
中原和华夏
无论是九州的设想,还是大九州的学说,出现在战国后期都不是偶然的。
《禹贡》所描述的地理范围已经相当广大,涉及今天中国内地的绝大部分。要
具备这样丰富的地理知识,活动范围只限于黄河中下游的夏人、商人和西周人是办
不到的。而在战国后期,秦、楚、齐、燕、韩、赵、魏这七个主要诸侯国的疆域已
经达到了这样的范围,在互相的交流中,各国的学者就可能掌握这些地理知识。《
禹贡》中还记录了各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如土壤的类型、土地的等级、水文状况等
;应纳贡赋的等级和物产等;都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准的反映。例如梁州的贡物
中有铁和镂,镂就是钢。如果没有冶金技术的进步,学者的想像力再丰富,也不可
能把这种品种载入著作中。
在七国的竞争中,尽管鹿死谁手还没有最终明朗,但统一已是大势所趋。秦国
变得越国越强大,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明显处于主导地位。一些有远见的知识分子
纷纷投向秦国,并为秦国战胜其他六国,完成统一事业出谋划策,也为统一后的未
来规划蓝图。多数研究者认为《禹贡》是秦国学者的作品,就考虑到这个因素。
在经过战争、吞并和融合之后,华夏族已经成为黄河流域乃至东亚大陆人数最
多、经济文化最发达、实力最强的民族,占据了当时地理条件最优越的地区。而非
华夏民族则被迫迁出了黄河流域,或者逐步融入了华夏族,或者接受了华夏文化并
以华夏的一支自居。在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和大陆附近的活活
海洋上,还不存在在总体上能与之匹敌的其他民族和政权,而对此范围之外的情况
,虽然人们不至于一无所知(例如穿越河西走廊至中亚的陆上交通线和通向东南亚
的海上交通线可能已经存在),但肯定相当有限。
然而随着境外玉石、珠宝、香料等珍奇异物的流入和亲历者见闻的传播,以中
原为中心的观念不能不有所动摇。根据九州的理论,中原是文明的中心,九州是文
明的范围,但这些珍异并不产在九州,而是来自“非我族类”的夷狄之邦;莫非那
里存在着比中原更高的文明?国君、贵族和上层人士享用着来自境外的珍奇,却从
不承认会有文明程度超过自己的社会,于是西方的昆仑山、西王母、瑶池和东方的
海上神山一类神话便合适地弥补了这一漏洞--原来在中国之外在确存在着一个可
望而不可及的神灵世界。但这丝毫不会动摇中国的中心地位,因为西王母尽管伟大
,昆仑山尽管崇高,蓬莱尽管奇妙,却都属于神仙的体系,而除了神仙之外,境外
就只是一片早期愚昧落后的混沌世界。
可以认为:在战国时期形成的统一观,是以华夏族(汉族的前身)为主干、以
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为中心的,是一种封闭的观念。
--
※ 来源: 中国科大BBS站 [bbs.ustc.edu.cn]
※ 修改:.zcm 于 Oct 11 16:58:25 修改本文.[FROM: bbs.hit.edu.cn]
--
※ 转寄:.武汉白云黄鹤站 bbs.whnet.edu.cn.[FROM: bbs.hit.edu.cn]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zcm.bbs@bbs.whnet.ed]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1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