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cm (西门吹血##杀了你好么?),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统一与分裂-第一章-第二节〖4〗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Oct 11 17:18:40 2000), 转信

炎黄子孙
    据说炎帝和黄帝是我们共同的二位祖先,当然也是台湾、港澳以及世界上一切
华人的共同祖先。近年来,“炎黄子孙”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 由
文人学者扩大到社会各界并进入了政府要人的谈话和官方文件, 大有取代“中华民
族”或“中国人民”二词的势头。这不能不引起稍有历史常识的人的不安。
    到目前为止,夏文化遗址虽然已见到发掘的报道,但还有待专家的鉴定和认可
。比夏代更早的黄帝炎帝时代更找不到任何物证。根据现有的历史知识分析,黄帝
、炎帝只是当时众多部落首领中的两位,尽管他们是最强大的首领之一,但活动范
围和影响力还是有限的。一般说来,不可能超过以后的夏和商。即使从文字记载看
,我们也只能把他们看作传说人物。司马迁写《史记》时已经无法找到可靠的史料
,只是采用了《春秋》、《国语》的成说。如果没有新的史料或物证发现,我们大
概不可能比司马迁更高明吧!
    根据《史记》的记载,我们这两位老祖宗原来是一对冤家。炎帝本是天子,但
实力衰退,统治不了诸侯;而黄帝却文武并用,软硬兼施,争取到了诸侯的拥护。
于是黄帝集中兵力,并动用了豺狼虎豹,与炎帝打了三仗,将他击败。炎帝倒也很
训时务,甘拜下风,作了黄帝的属臣,两个部落也联合了。以黄帝为首的炎黄联合
部落统治了黄河流域,繁衍了无数炎黄子孙。
    但是从《史记》的记载看,当时也还有众多的诸侯,他们显然只是黄帝和炎帝
的属臣,而不是家族。莫非这些诸侯都绝了后?或者他们都迁出了中国?否则中国
今天总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他们的后代,而不是出自炎黄一系。
    退一步说,即使早期的华夏族的成员都是炎黄的后代,史书上也还记录了大量
非华夏部族。这些部族有的被华夏族打败了,被强制吸收了,但并没有被在肉体上
消灭,同样会生儿育女。考古发掘成果已经证明,全国数千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
址可以分成多种类型。近年来在长江流域、燕山山脉、东北地区、四川盆地的考古
发现进一步证明了中国早期文化的多元性。直到春秋时期,中原还有不少非华夏的
部族,更不用说在中原以外地区。这些部族只有少数迁出了今天的中国,而大多数
都逐渐融合在华夏族之中了。可以说,到秦始皇统一时,华夏族已经是民族大融合
的产物了,其中纯粹的炎黄子孙恐怕已经是少数了。
    华夏族及以后的汉族在同化其他民族的过程中虽然也少不了武力的强制,但却
有一种积极的传统,那就是并不过于重视血统关系。任何异族只要与汉族认同,接
受汉族文化,就可以成为汉族的一员,而并不考虑他们的血统及是否曾与汉族婚配,
对于异族的杰出人物,一旦能为汉族政权效劳,统治者同样会委以重任,与任用汉
族臣僚并无二致。所以虽然历史上汉族同其他民族的冲突和战争也相当频繁,但在
汉族内部却从来没有发生过清查血统一类的运动。
    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大多受到歧视和迫害,但来到中国的犹太人却长期过
着和平生活,得到汉人的平等对待,以至他们逐渐失去了保持本民族特征的心态,
终于在汉族中消失了。这就量个很有力的例证。
    从秦汉以来,由北方进入黄河流域的非华夏民族至少有匈奴、乌桓、鲜卑、羌、
氐、羯、突厥、高丽、回纥、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维吾尔、回、满等,其中
有的来自遥远的中亚和西亚。这些民族中,一部分又迁回了原地或迁到中国以外去
了,但相当大一部分加入了汉族,有的整个民族都已经消失在汉人之中了。在南方,
随着汉人的南迁,原来人数众多、种族繁杂的夷、蛮、越、巴、棘、僚、俚等等,
有的已经完全消失,有的后裔的居住区已大大缩小,原来他们的聚居区大多已成为
汉人聚居区。南方的汉人事实上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他们的子孙。所以,在今天的十
亿汉人中,地道的炎黄子孙反而是“少数民族”。即使是汉人,如果只认炎帝、黄
帝这两位老祖宗的话,也有点对不起自己的亲祖宗了。
    何况今天的中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非汉族的五十五个民族中,像俄罗斯、塔
吉克、乌兹别克等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同炎黄二帝拉上血统关系,难道他们也得称为
“炎黄子孙”吗?在台湾和东南一些海岛的先民中有马来人的成分,岂能滥用炎黄
子孙的概念?
    世界上大概不存在绝对纯血统的民族;如果有,也必定会退化以至消亡。华夏
族由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并非只
是依靠了祖先的伟大或血统的优良,而是由于不断大量吸收了其他民族,凝聚了各
民族的精华。同样,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来自组成她的各个民族,来自各民族自身
的创造力和共同的凝聚力。
    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的刊物和独立各省一度使用黄帝纪年。这一方面是反对
帝制的表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狭隘的民族情绪。就像革命党人一度提过的“驱逐
鞑虏”、“种族革命”一类口号很快为“五族共和”的政纲所代替一样,黄产纪年
很快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但几千年形成的民族心理的变化,却不像改变纪年那样容易。中华民族共同的
民族感情的形成和巩固也还需要时间。但如果我们从传统的天下观的束缚中解脱出
来,不把汉族的观念和情感当作中国各民族的共性,在观察历史时不囿于传统的中
原王朝的范围,那末对“炎黄子孙”一类说法就能有科学的理性的认识。

--
※ 来源: 中国科大BBS站 [bbs.ustc.edu.cn]
※ 修改:.zcm 于 Oct 11 17:16:47 修改本文.[FROM: bbs.hit.edu.cn]
--
※ 转寄:.武汉白云黄鹤站 bbs.whnet.edu.cn.[FROM: bbs.hit.edu.cn]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zcm.bbs@bbs.whnet.ed]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08毫秒